来源:格上研究中心
一、九大策略上半年表现
(一)股票策略:位居各策略榜首,领涨私募重点配置白马、蓝筹
(二)债券策略:债市震荡下行,债券型基金收益稳健
(三)管理期货:市场赚钱效应差,高频策略大放光彩
1)程序化期货
2)主观期货
(四)相对价值:阿尔法策略表现垫底,套利策略平均收益仅0.96%
1)套利策略
2)阿尔法策略
(五)宏观对冲:上半年仅两个月获正收益,股票策略的配置贡献大部分业绩
(六)组合基金:紧跟股票型基金,6月表现最佳
二、二季度阳光私募基金评级
(一)43只阳光私募基金获评五星级基金
(二)5星级基金变动:10只基金新晋,4只基金调出
(三)13家私募机构连续四个季度均有基金摘得五星桂冠
三、“公奔私”十周年
(一)公募派上半年收益2倍于私募行业,表现优于券商派和民间派
(二)博时系表现最佳,上半年平均收益14.50%
(三)“公奔私”基金经理今年上半年业绩排行榜
四、证券类私募行业大数据
(一)规模篇
1)行业规模突破13亿,股权类增长是主因
2) 证券类私募顾问管理规模缩水,自主发行规模分布呈现两级分化
3)二八分化加剧,26家私募规模占全行业1/5
4)112家私募机构规模超50亿,29家新晋
5)大型私募机构扩张态势明显,1-10亿规模明显增加
(二)私募管理人篇
1) 近9成私募在沿海地带办公,湖南、四川成中西部主力军
2) 已备案私募量环比涨5.34%,但新备案机构数和证券类机构数较上季度均减少
3) 新成立私募机构数量连续8个季度下滑,本季度降至14家
4)上半年17家证券类私募入会为观察会员, 今年以来尚无普通会员入会
5)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本季度注销4家,新成立7家(附名单)
(三)私募产品篇
1) 已备案产品数环比再增9.46%,新备案产品中一半以上为证券类私募产品
2) 新备案产品总数和证券类产品数连续三季度减少,本季度降至最低
3) 规模以上私募机构上半年产品备案热度高,知名私募平均每月发8只新品
五、2017年上半年大事件盘点
关键词1:规模缩水
关键词2:行业洗牌升级
关键词3:创业板调研热情上升
关键词4:债券私募的冰与火之歌
关键词5:港股布局加速
关键词6:逐鹿公募牌照
截至6月底,私募基金行业认缴规模为13.59万亿,其中证券类私募规模为2.28万亿,已备案的证券类私募机构共7242家,已备案的证券类私募产品共37848只。格上研究中心全面梳理了证券类私募行业的表现。
一、九大策略上半年表现
2017年二季度各项数据纷纷出炉,据格上研究中心统计,今年上半年阳光私募行业平均收益为3.49%。其中,股票策略今年以来平均收益为5.37%,摘得各策略平均收益的冠军。据格上研究中心统计发现,目前国内组合基金仍与股票型基金收益趋同性明显。由于A股市场整体震荡向上,受市场行情影响,组合基金今年以来平均收益为2.86%,位居第二。
债市方面,前5个月在货币政策偏紧,金融监管持续趋严、降杠杆、防风险的格局下,债市震荡下行,6月份虽有好转,但在这样不利的市场环境下,今年以来债券策略产品表现一直较为稳健,且上半年平均收益在九大策略中排名第三。商品市场方面,上半年多数品种结束火爆行情,进入持续震荡下行通,整体趋势并不明显,期货策略今年仍处于亏损状态。
股票策略:位居各策略榜首,领涨私募重点配置白马、蓝筹
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分化严重,其中“漂亮50”上半年上涨逾11%,上证综指上涨2.86%,沪深300上涨10.78%,而创业板独绿,上半年累计下跌7.07%。从行业来看,家用电器、食品饮料等大消费行业表现较好,其中家用电器上半年收益近30%,而表现较差的传媒、纺织服装、农林牧渔等行业上半年收益跌幅均超过-12%。据格上研究中心统计,今年上半年股票型基金整体表现较好,平均收益为5.37%,为所有策略平均收益最高。同时,不少股票型基金斩获出色业绩,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股票型私募基金前1/4的平均收益达22.58%,正收益基金占比达67.01%。
据格上研究中心了解,今年上半年股票策略表现突出的私募机构,其收益主要来源于重仓配置了白马股、一线蓝筹股,部分机构还抓住了一带一路、雄安新区带来的投资机会。
格上二季度巅峰榜北京地区榜首的源乐晟资产表示,今年上半年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主要是选择了白酒、家电、保险、消费电子等景气度高的行业,个股上以白马龙头股居多;类似的,深广地区排行榜榜首的长金投资也表示今年收益主要源于重仓了大消费行业优质蓝筹股;同样看好消费行业、今年上半年有不错业绩的清和泉资本表示对上半年业绩贡献最大的是消费电子行业。清和泉资本认为随着价值蓝筹股与中小创的估值不断拉近,成长股内部将大幅分化,基于此,低估值是配置主线。其次,经济的回暖和三四线城市消费的崛起有利于消费行业的发展,故公司主要布局在消费行业。
长期坚持价值投资的景林资产认为坚守优质龙头企业、分享企业盈利增长带来的收益回报在当前A股正在发生趋势性变化的时刻显得尤为重要。包括贵州茅台在内的上半年表现突出的家电、食品饮料板块的优质企业以及一些电子行业龙头股,景林都是在整体低估的情况下投资的。
债券策略:债市震荡下行,债券型基金收益稳健
上半年,债券市场收益率整体震荡上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去年末3.01%一度震荡上行至3.69%,收益率上行幅度接近70个BP,较去年收益率低位上行超过100个BP。回顾一下,上半年新一轮库存周期对经济基本面形成支撑,工业生产平稳、外需改善,这些都是债券市场在上半年表现不佳的基础性力量;而年初以来的货币政策持续偏紧,4月前后金融监管全面升级进一步加剧了债市调整;债市收益率在5月调整至阶段性高点后,随着监管放缓、资金面好于预期、基本面边际下行及债券通落地等,6月国债收益率出现好转。
从货币环境来看,2017年在降杠杆、防风险的大背景下,央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上延续稳中偏紧的政策,逆回购+MLF的调控替代了此前常用的调准调息,2017年上半年流动性环境维持紧平衡状态。截止6月底,央行在公开市场上货币累计净投放-7500亿元,呈现明显收紧态势。
在这样不利的市场环境下,今年以来债券策略产品表现一直较为稳健,且在1月和5月平均收益均在九大策略中夺冠,6月收益最高为0.77%,而其上半年平均收益为2.32%,位列所有策略平均收益前三。据格上研究中心了解,上半年,部分债券型私募机构还是偏谨慎,采取缩久期、降杠杆、布局高评级品种的操作。虽然当前债券市场利率水平已到顶部区域,配置价值显现,但真正的下行拐点还需要再进一步确认,货币政策和去杠杆政策何时转向并不明确,加上信用风险的爆发,如何在积极布局的同时控制好风险是债券型私募机构下半年主要面临的问题。
另外,格上研究中心注意到,17年上半年业绩排名前列的机构中,主要的获利来源是对高收益债的配置,其上半年收益普遍在10%以上。位列第一的是达仁资管旗下“达仁稳健自由行”产品,其今年以来收益达34.29%。据格上研究中心了解,该产品在上半年市场低迷时配置了高收益债,包括一些清仓券,从而获得较高收益,同时也在策略中捕捉一些交易型机会;另外,像茂典资产旗下产品以24.44%收益位列第二,该产品也主要配置4-5只精选的高收益债,今年有个券实现兑付,从而保证了稳健的高收益。另外,格上研究中心发现,另外有部分私募机构上半年配合债券交易策略和国债期货相关策略进行操作,如泓信投资、暖流资产等。
管理期货:市场赚钱效应差,高频策略大放光彩
回顾整个商品期货市场,格上研究中心发现,自去年11月份以后,市场交易量趋降。2017年平均月度成交量为2.44亿手,较2016年下降28.82%;月均成交额为12.22万亿元,较去年缩减17.24%。
伴随着交易量的回落,2017年上半年,商品市场多数品种结束火爆行情,进入持续震荡下行通,整体趋势并不明显。多个品种出现突涨闪跌,震荡幅度加大,尤其是周度趋势无法持续,这对于市场上大部分程序化期货策略是致命的,容易陷入反复止损的境地。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7上半年,程序化期货策略平均收益-2.33%。而市场行情虽然缺乏趋势行情,但整体表现能反应一定的基本面数据,而非完全由资金驱动,所以导致主观期货策略虽未获得正收益,但表现优于程序化期货。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7上半年,主观期货策略平均收益为-0.77%。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程序化期货策略均表现不佳,各细分策略表现有所分化,其中高频策略表现大放光彩。按照跟踪趋势的不同,将程序化期货分为高频(日内)、中频(周内)、低频(周度)和超低频(月度),上半年由于日间趋势的难以持续,尤其是周度趋势的反复,导致市场上普遍较多的低频策略出现持续亏损,而高频策略反而表现相对较好,尤其是日内高频策略。但是,由于高频策略需要覆盖滑点和手续费的成本,对手续费较为敏感,且下单量过大导致滑点变大,都将导致高频策略无法赚钱,所以这类策略往往容量较小,很多机构还是以自有资金为主,或者容量已达上限,不再接纳新资金。
相对价值策略:阿尔法策略表现垫底,套利策略平均收益仅0.96%
今年以来相对价值策略整体表现不佳,策略整体亏损-2.76%,其中阿尔法策略整体跌幅较大。
今年上半年阿尔法策略以-3.19%的平均收益在各策略中表现垫底,行业中仅9.29%阿尔法策略基金取得正收益,排名前五的阿尔法策略基金平均收益仅为2.01%。
格上研究中心认为,今年阿尔法策略表现不佳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今年市场二八分化且中小盘个股整体表现弱势的情况下,阿尔法策略的股票多头难有出色表现;另一方面,目前各个期指仍处于贴水状态,股指期货对冲头寸开仓即需承担亏损。
格上研究中心调研了解到,在今年中小市值个股集体表现弱势的市场行情下,市场中能够获取一定超额收益的阿尔法策略私募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调整选股模型,在模型中选用更多的基本面因子,来减轻中小市值个股整体性下跌对组合的影响。如今年上半年位居阿尔法策略榜首的寻乾资产,目前寻乾资产的选股模型中超过40%的因子为基本面相关因子,旗下阿尔法策略产品今年以来的收益也超过3%。另一类是通过增加整个组合的交易频率,提高每次交易的胜率,从而为组合累积收益。如今年摘取阿尔法策略亚军的九坤投资以及季军得主致诚卓远投资,其中九坤投资旗下阿尔策略产品今年收益超过2%,致诚卓远旗下阿尔法策略产品今年收益也超过了1.5%。
套利策略方面,目前整个套利策略旗下细分策略众多,包括商品期货、股指期货的套利(包含跨品种、跨期、跨市场)、期权套利、分级基金套利、ETF套利等。今年上半年套利策略的平均收益为0.96%,超过50%的套利型基金获取正收益。
在今年收益排名前5的私募中,有擅长做跨市场套利的选手、有做期权套利的管理人也有做股指期货套利的管理人,其中排名第一的为领新投资旗下产品。据格上研究中心了解,领新投资旗下策略较为丰富,包括债券策略、股票策略、套利策略、组合基金策略等,其中套利策略基金“领新1号私募基金”今年业绩超过20%,主要来源于个股期权的套利、ETF套利等。此外盛冠达资产旗下的“盛冠达黄金套利1号”上半年也获取了超过13%的收益,据格上研究中心了解,该产品今年业绩主要来源于贵金属套利。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相关办法,不得公开宣传私募产品收益,如需查看完整版业绩表现,请点击本文下方“阅读原文”登录注册后查看。
宏观对冲:上半年仅两个月获正收益,股票策略的配置贡献大部分业绩
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平稳向好,基本面好于预期。从各大类资产表现来看,上半年A股市场“二八行情”分化明显,其中以上证50为代表的大盘蓝筹股、白马概念股领涨,而中小盘个股泥沙俱下,上半年恒生指数和中证1000指数之间涨跌幅相差近30%。债市方面,债市上半年收益率先受货币政策转向、金融去杠杆等因素影响整体呈上升趋势,后随着市场流动性的逐步改善开始反弹,各债券收益率开始逐步下行。商品期货市场则上半年表现相对疲软,大部分品种均未走出明显的趋势性行情。格上研究中心发现,从宏观角度配置大类资产的宏观对冲策略今年上半年整体表现不佳,策略平均收益仅为-0.8%。
格上研究中心发现,从上半年的各月来看,宏观对冲策略基金仅4月和6月为平均正收益,其余月份均为负收益,且2月份,宏观对冲策略基金以-1.91%的平均收益在各策略中垫底。此外,据格上研究中心统计,今年上半年超过6成的宏观对冲基金收益为负,其中超过一半的基金收益水平在0至-10%之间。
格上研究中心发现,今年上半年表现突出的宏观对冲型私募基金主要由股票策略贡献了大部分的收益,其中股票策略主要配置了一些大盘蓝筹股。在格上二季度巅峰榜宏观对冲策略居首位的乐正资产表示,今年上半年的业绩主要贡献来自于股票和国债期货,其在去年年底开始着重寻找低估值、增长确定性较高的行业和个股,并重点投资了港股,股票主要覆盖汽车、电子、消费行业。
位列第二的砥俊资产表示,今年上半年收益亮眼的瑞安系列产品以股票价值投资和商品期货中长线交易为主,兼顾两市场的投资机会。其中,上半年收益由股票贡献7成,商品期货贡献3成。砥俊资产认为在2015年夏天股灾之后的两三年内A股投资必须以低估值的大盘蓝筹股为投资主线做价值投资,远离高估值的创业板等中小个股,因此今年其主要配置为高端白酒、家电和金融板块,略配置了一些医药板块的个股,对未来半年表示仍看好白马股行情。
位列榜单前三的凯丰投资认为其业绩的稳定主要源于对基本面的理解和把握,其基本面主要扎根于大宗产业,标的有期货、股票和债券,上半年由股票和期货策略贡献了主要的收益。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相关办法,不得公开宣传私募产品收益,如需查看完整版业绩表现,请点击本文下方“阅读原文”登录注册后查看。
组合基金:紧跟股票型基金,6月表现最佳
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分化严重,个股被市场戏分为“漂亮50”和“夺命3000”,其中“漂亮50”上半年上涨逾11%,沪深300上涨10.78%,而创业板独绿,上半年累计下跌7.34%。据格上研究中心统计,组合基金今年以来平均收益为2.86%,在各策略中排名第2,仅次于股票策略,且其与A股表现仍呈现较强相关性。
格上研究中心发现,目前国内组合基金与股票型基金收益相关性仍旧明显。从月度表现来上半年各月中,正收益占比最高的为6月,占比高达82.81%,2月正收益占比为82.56%,仅次于6月,这也与该月收益率相呼应,2月和6月分别为1.06%和2.41%。
另外,格上研究中心发现今年上半年高毅资产旗下高毅精选FOF以23.17%的收益位居组合基金策略第一名。高毅资产分散投资于高毅旗下各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主要集中在股票市场,旗下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以偏价值白马股居多,比较适合今年行情。此外,格上理财旗下产品也以16.30%的收益位居组合基金榜单前五。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相关办法,不得公开宣传私募产品收益,如需查看完整版业绩表现,请点击本文下方“阅读原文”登录注册后查看。
二、二季度阳光私募基金评级
(一)43只阳光私募基金获评五星级基金
格上研究中心2017年季度评级系统打分结果显示,本次共有991只阳光私募基金纳入三年期评级范围,其中五星级私募基金43只,四星级私募基金183只,三星级私募基金560只,二星级私募基金155只,一星级私募基金50只。
格上研究中心发现,本次纳入评级的991只阳光私募基金在三年时间内的平均收益为65.53%,平均最大回撤为29.54%,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70.04%。其中,五星级私募基金三年期平均收益为148.71%,期间平均最大回撤为9.23%。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相关办法,不得公开宣传私募产品收益,如需查看完整版业绩表现,请点击本文下方“阅读原文”登录注册后查看。
格上研究中心发现,进入五星评级的私募基金,既注重业绩的增长,又注重风险的控制。收益方面,格上研究中心本季度评选出的五星级基金中,有34只的基金在三年内业绩翻倍,占比76.74%。其中 “航长红棉1号”、“稳健增长(外贸)”、“新思哲1期号”、分别以415.33%、349.79%、278.10%的业绩排名前三,且三者均为股票策略。最大回撤方面,格上研究中心评选出的五星级基金中,平均最大回撤仅为9.23%。其中,宁聚投资旗下“宁聚理财年年红1期”获得最小回撤,仅为0.22%。
从投资策略来看,本季评选出的43只五星级基金中有33只为股票策略,占比达76.74%。除股票策略外,本季评选出五星级基金的投资策略还有相对价值策略、债券策略、量化复合策略以及宏观对冲策略等,各策略的占比如下图。
据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7年二季度共有7家机构拥有两只以上的五星级基金,分别为银帆投资(5只)、乐瑞资产(3只)、易鑫安资产(3只)、雷根资产(2只)、冰剑投资(2只)、世诚投资(2只)、申毅投资(2只),共涉及19只私募基金。值得注意的是,这19只基金平均收益达122.81%,远超行业平均水平(65.53%),而平均最大回撤为8.28%,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9.54%)。
(二)5星级基金变动:10只基金新晋,4只基金调出
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7年二季度评级结果与2017年一季度相比有一定的变化。本季新晋五星级基金共有10只,另有4只基金评级下调。格上研究中心发现,10只新晋五星级基金中“睿策1期”和“大朴进取1期”这2只基金的三年期收益和索提诺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由四星基金晋升为五星基金;“信合全球”和“冰剑5号”是由于其索提诺大幅增长而升为五星级产品;“念空跨境套利基金”和“悟空对冲量化”均为格上数据库新加入产品,上季度未参与评级;“冰剑7号”、“乐瑞宏观配置基金”、“艾方多策略对冲套利1期”、“宁聚理财年年红1期”这4只基金均为2014年二季度成立产品,初次纳入评级数据库;根据各项指标综合后的得分来看,排名行业前5%。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相关办法,不得公开宣传私募产品收益,如需查看完整版业绩表现,请点击本文下方“阅读原文”登录注册后查看。
此外,相较上季度,本季度有4只基金从五星级基金中调出,具体名单见下表。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盈冲1号”产品由于统计期内的最大回撤较上季度出现明显增加导致综合得分下降,由上季度的五星级产品降为四星级;“泽泉信德”由于三年期收益较上季出现明显下滑、最大回撤增加,双重因素最终影响其评级结果,由原来的五星级降为三星产品;“东航金融种子一号”虽然最大回撤较上季度有所下降,但因其三年期收益大幅下降而最终遗憾落榜;另外,上季度五星级基金“金泉动量对冲基金”由于产品不再公布净值,因此未能参与此次评级。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相关办法,不得公开宣传私募产品收益,如需查看完整版业绩表现,请点击本文下方“阅读原文”登录注册后查看。
(三)13家私募机构连续四个季度有基金摘得五星桂冠
格上研究中心发现,13家私募机构自2016年三季度以来一直表现突出,连续四个季度均有基金获五星评级。据格上研究中心统计,这13家机构中,在北京办公的机构最多(6家),其次是上海(4家)。从成立时间来看,这13家机构平均成立时长8年;其中诚盛投资成立超过12年,最短的信复创值投资成立时间也已经有4年。
格上研究中心发现,在连续四个季度均有基金摘得五星桂冠的私募机构中,有致力于投资低风险品种的债券型选手乐瑞资产;也有擅长灵活操作的银帆投资、道谊资产等;同时也不乏通过量化手段来获取稳健回报的量化型机构申毅投资;也有深挖基本面、精选个股的股票型选手,如世诚投资、淡水泉投资;不管采用何种投资手法,这些私募机构均追求较高的风险收益比,在控制下行风险的同时为投资者努力赚取超额收益。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相关办法,不得公开宣传私募产品收益,如需查看完整版业绩表现,请点击本文下方“阅读原文”登录注册后查看。
三、“公奔私”十周年
自2007年第一波“公奔私”大潮后,一批又一批的公募基金经理投身于私募,如今一些“公募派”私募已经成为私募江湖的中流砥柱。正值“公奔私”10周年之际,格上研究中心梳理了公募派基金经理今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
(一)公募派上半年收益2倍于私募行业,表现优于券商派和民间派
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公募派的基金经理旗下产品平均收益达6.75%,是私募行业上半年收益(3.49%)的近2倍,同时也高于券商派平均收益4.44%和民间派平均收益4.15%。
(二)博时系表现最佳,上半年平均收益14.50%
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在管理规模超过10亿元的私募管理人中,本次统计的有持续业绩更新的公募派基金经理中属于华夏基金和嘉实基金的均有8人,其次为博时基金有6人,此外还有部分基金经理出身南方基金、富国基金、易方达基金等其他公募基金。值得注意的是,博时基金出身的基金经理今年上半年的平均收益为14.50%,为业绩表现最好的派系;嘉实基金和华夏基金上半年平均收益分别为13.19%和9.57%。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相关办法,不得公开宣传私募产品收益,如需查看完整版业绩表现,请点击本文下方“阅读原文”登录注册后查看。
(三)“公奔私”基金经理今年上半年业绩排行榜
排名标准:
1.本榜单只统计基金经理所管理股票型产品的平均收益
2.私募管理人需在基金业协会有备案数据,且管理规模超过10亿元
3.参与排名的基金经理管理的股票型产品不得低于2只
4.2016.12.31至2017.06.30持续向格上财富披露净值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相关办法,不得公开宣传私募产品收益,如需查看完整版业绩表现,请点击本文下方“阅读原文”登录注册后查看。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相关办法,不得公开宣传私募产品收益,如需查看完整版业绩表现,请点击本文下方“阅读原文”登录注册后查看。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相关办法,不得公开宣传私募产品收益,如需查看完整版业绩表现,请点击本文下方“阅读原文”登录注册后查看。
四、证券类私募行业大数据
NO1:规模篇
(一)行业规模突破13亿,股权类增长是主因
格上研究中心发现,二季度A股市场整体延续二八格局,加之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占比较大的股票型基金在规模扩张上较前期有所减速;债券市场处于漫长熊市,难有较强表现。在股市、债市均缺乏明显投资机会时,市场在逐渐加大股权投资的配置。
基金业协会备案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私募基金行业认缴规模为13.59万亿,较2016年末增长了3.35万亿,增幅约32.71%。其中证券类私募规模为2.28万亿,较2016年末缩水0.49万亿;股权、创投、其他类私募认缴规模为11.31万亿,较2016年末增加3.84万亿。格上研究中心注意到,虽然整个行业的规模在不断增长,但证券类私募管理人的规模却自2月开始出现不断减小,下降幅度达18.9%。
(二)证券类私募顾问管理规模缩水,自主发行规模分布呈现两级分化
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本季度私募顾问管理规模较一季度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在本季度顾问管理规模发生变化的机构中,超过55%的私募管理规模出现跨档级的缩水。格上研究中心认为,随着去年投顾“3+3”要求的趋严,不少以前以投顾身份发行产品的私募在新规实施后开始不具备投顾资格,最终导致了其投顾产品规模的减少。
自主发行规模方面,相较上季度,本季度私募自主发行规模分布呈现两级分化,自主发行规模在0-1亿(占比超过83%)和50亿以上的私募数量和占比较上季度有所提升,而自主发行规模在20-50亿的私募数量和占比均有所下滑。
(三)二八分化加剧,26家私募规模占全行业1/5
据格上研究中心调研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百亿级私募证券管理人共26家(详见下表),与一季度持平,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深圳地区。格上研究中心统计发现,随着监管的逐渐趋严和行业洗牌加剧,私募行业二八分化也在逐渐加剧。这26家百亿级私募虽然仅占私募证券管理人数量的0.33%,但他们在规模体量上较大,其总规模达到5035亿,占证券类私募总规模的22.08%,占全行业私募实缴规模的5.32%。
格上研究中心注意到,与2017年一季度相比,涌峰投资、泓信投资、新价值投资和三度星和4家机构新晋百亿级私募,而远策投资、千为投资、博道投资、瀚信资本则不在百亿名单。这些私募机构缩减规模至百亿以下的途径也不尽相同,例如,博道投资拿了公募牌照,不再纳入私募名单统计;远策投资在股票多头和定增策略方面规模有细微缩减;瀚信资本、千为投资截至本季度末未向格上研究中心拒绝透露相关信息,暂不予统计。
(四)112家私募机构规模超50亿,29家新晋
据格上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17年二季度末,共有112家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的规模达50亿以上,较一季度增加了6家,其中有29家为新晋私募。格上研究中心注意到,在这新近的29家机构中位于北京和上海地区办公的就占了绝大多数,其中,12家在上海,10家在北京,6家在深广及其他地区。
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112家管理规模达50亿级以上的私募机构至今成立时间均满一年。格上研究中心发现,成立于近5年之内的50亿级以上私募机构数量均比一季度末统计时再次有所增加。据格上研究中心统计,50亿以上私募机构中,二季度成立时间满五年的占比为43.33%,成立时间满三年的机构占比则达72.22%。另外,引人注目的是,新晋50亿规模的私募成立时间集中在2012年,此前该年份成立的50亿以上私募数量为0。
格上研究中心发现,二季度50亿私募的地区仍以北上广地区为主,但数量与上季度相比则分别上涨了2.54%和0.97%。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本季度数据变化不大,但是依旧可以看出50亿以上大体量私募仍旧是诞生在北京上海地区,其他地区大体量私募占比在逐渐减少。
(五)大型私募机构扩张态势明显,1-10亿规模明显增加
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在登记备案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中,管理规模为零的证券类私募机构在本季度明显增长,从上季度的715家增长至973家,同比幅度为35.89%。
但与此同时,格上研究中心注意到,规模为1-10亿的私募占比则自2016年一季度以来呈现增长态势,本季度达到一个相对高峰,约为15.34%。
格上研究中心发现,截至2017年7月7日,管理规模10亿以上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中成立于2015年的最多达到26.25%,并且增长迅猛,同比增长13.02%。与此同时,与一季度底数据相比较,10亿以上的规模的机构成立时间在2003到2013的占比均处于下降状态。
NO2:私募管理人篇
(一)近9成私募在沿海地带办公,湖南、四川成中西部主力军
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目前超7成私募办公地区集中在北上广,近9成私募选择在沿海地区办公。相较而言,中西部地区私募较为分散,值得注意的是,湖南、四川两省证券类私募机构分别有101和134家,占中西部地区约4成,成为中西部地区主力。
(二)已备案私募量环比再总增5.34%,但新备案机构数和证券类机构数较上季度双双减少
据格上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17年二季度末,协会备案的私募机构共19590家,相较一季度增加了994家,环比增长5.34%,增速较一季度(6.7%)放缓,其中二季度新备案私募机构1148家,注销机构154家。
(三)新成立私募机构数量连续8个季度下滑,本季度降至14家
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从已备案私募机构的成立时间来看, 2015年二季度新成立私募机构破2000家达到近两年顶峰,之后各季度新成立私募机构数量呈逐步下降趋势,并在今年二季度降至最低谷,新成立私募机构仅14家,其中证券类私募机构仅2家,环比下降95.75%,同比下降98.95%。
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本季度新成立的2家证券类私募分别为“西安合鑫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珠海横琴华茂融汇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这两家私募均为今年6月中下旬成立。其中,“珠海横琴华茂融汇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为黄荣,在创办该公司前,其在广州汇垠天粤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西安合鑫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杨萌在创办该公司前曾做过自由职业者、陕西赛高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等。
在私募机构注销方面,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与今年一季度相比,本季度注销的私募机构新增154家,其中证券类私募机构有15家,均为去年年底前备案,截至一季度末其管理规模均为0。
(四)上半年17家证券类私募入会为观察会员, 今年以来尚无普通会员入会
据格上研究中心统计,目前备案的私募机构中共有2024家是协会会员,其中261家为协会“普通会员”,1763家为协会“观察会员”。值得注意的是,本季度仅19家私募机构入会,且均为观察会员。
据格上研究中心了解,私募基金管理人和从事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加入协会,应当先申请成为观察会员,符合以下条件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才可以申请成为普通会员:(1)自成为观察会员之日起满一年;(2)最近一年在协会备案的基金规模在二十亿元以上,或者备案的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在三亿元以上;(3)不存在违反法律法规及协会自律规则的行为。
(五)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本季度注销4家,新成立7家
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目前在协会备案私募管理人中,内资企业仍为主流,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共占比不到1%。本季度,共有7家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完成备案,其中仅“杭州阳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备案类型为证券类投资基金。此外,本季度有4家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企业从协会公示系统中消失。
NO3:私募产品篇
(一)已备案产品数环比增加9.46%,新备案产品中一半以上为证券类私募产品
据格上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17年二季度末,在基金业协会已备案产品总数突破6.5万,环比增加9.46%,但相较一季度环比增幅12.65%,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其中,证券类私募产品对增加额贡献度最大,相较一季度增加了2908只,占比超50%,股权类私募产品增加了1773只,其他各类产品增加量均少于1000只。从增幅来看,创业投资类私募产品量环比增加21.91%,变化幅度最大。
(二)新备案产品总数和证券类产品数连续三季度减少,本季度降至最低
基金业协会备案数据显示,2017年二季度新备案产品5777只,较上一季度新备案产品环比下降15.45%,较2016年二季度新备案产品同比下降9.30%。此外,在新备案的私募产品中,2915只为证券投资类产品,占比50.46%,其次为股权投资类产品(占比30.90%)。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新备案产品总数还是新备案证券类产品数均已连续三个季度出现下滑。
(三)规模以上私募机构上半年产品备案热度高,知名私募平均每月发8只新产品
据格上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17年二季度末,共有33家私募机构备案的产品数超过了100只。其中,备案产品数排名前五私募机构以行业内的三方机构及其相关公司为主,包括歌斐资产(旗下共有备案产品978只),恒天中岩投资(备案产品648只)等。
从本季度新备案产品数来看,有17家私募机构新备案证券类产品数超过10只。其中,二季度新备案证券类产品数最多的私募机构为方圆达创股权投资,新备案产品26只。
此外,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今年备案证券类私募产品超过10只产品的私募管理人共81家,其中管理过规模超过50亿的私募占比超过35.80%。值得注意,在今年备案证券类产品超过10只的私募管理人中,管理规模在10-50亿区间内的中型私募占比仅为33%,相较其他规模类型的管理人其在新产品备案上出现明显滞缓。
五、2017年上半年大事件盘点
关键词1:规模缩水
基金业协会备案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证券类私募规模为2.28万亿,较2016年末缩水0.49万亿,较2月顶峰下降18.9%。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基金业协会在2017年3月调整了统计口径,此前是直接根据基金类型统计数量及规模,调整后改为对于同一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不同类型私募基金的,产品规模按其所属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机构类型归类统计。
此外,新成立私募机构、新备案产品数和证券类产品数纷纷下降。新成立私募机构连续8个季度下滑,本季度降至14家 ,其中证券类私募机构仅2家,环比下降95.75%,同比下降98.95%。新备案产品数和证券类产品数连续三季度减少,本季度降至最低。基金业协会备案数据显示,2017年二季度新备案产品5777只,较上一季度新备案产品环比下降15.45%,较2016年二季度新备案产品同比下降9.30%。此外,在新备案的私募产品中,2915只为证券投资类产品,占比50.46%。
关键词2:行业洗牌升级
2017年上半年,中国基金业协会陆续发布一系列私募监管的重磅文件。格上研究中心认为, 从2016年的规范元年到现在,私募行业正在迈向更加规范、透明的未来。
(1)专业化经营
4月4日, 关于“资产管理业务综合报送平台”第二阶段上线运行与私募基金信息报送相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证券类、股权类业务分别由不同类型管理人申请;要求同一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可兼营多种类型的私募基金管理业务。完成相应整改之前,不得新增私募基金备案申请。
截止到2017年6月30日,私募基金管理规模13.59万亿,整体风险在加大,监管难度更高,业务分离是大势所趋。这样能保证行业的准入门槛,让真正有资产管理能力的机构选择适合的业务类型。私募资管机构应该更专注于自己的管理能力建设,有效地进行风险把控。
格上研究中心发现,一些大型私募机构均已在协会有多个登记备案的管理人主体,例如景林资产在今年1月17日在协会备案登记了第三个公司主体——上海景林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主要业务类别为股权、创业投资基金。与此前景林备案的两个主体,上海景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证券投资基金)和景林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股权投资基金)一样,公司法定代表人均为蒋锦志。此外,北京和聚投资、上海朱雀投资、上海鼎锋资产、深圳瀚信资本等大型私募均已在协会有多个登记备案的管理人主体,从事不同类型的私募业务,股权、证券私募业务类型均有严格区分。
而对于一些没有按专业化经营原则的私募机构,也将会受到处罚。湖南汉坤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因“登记备案信息不准确;私募基金投资运作不规范;未遵循专业化经营原则”,湖南证监局决定对该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并记入诚信档案。
(2)适当性新规
7月1日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证监会令第130号)(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实施,为配合《办法》落地,统一公私募基金适当性管理实施标准,落实基金募集机构适当性管理的主体责任,加强投资者保护,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了《基金募集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试行)》(中基协发〔2017〕4号)(以下简称《指引》)。根据《指引》,投资者需知晓以下事项:要求募集机构建立适当性管理制度;要求基金募集机构在销售基金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根据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5类)来销售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或服务;投资者划分为专业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对于客户办理业务的过程,要求“双录”即录音、录像。
在适当性新规下,由于需要在系统改造、流程梳理、人员设置上加大投入,私募的运营门槛无形中提升。目前来看,私募机构需要至少6亿元的管理规模才能维持生存,一些小规模的私募或许很快被淘汰,也将进一步强化私募基金行业强者恒强的趋势。此外,据格上研究中心了解,自7月以来,已经有吉林 、厦门、河北、广东、安徽等5个地区的证监局对辖区内的近20家私募基金公司采取监管措施,其中有私募因适当性合规被罚。
(3)私募机构注销新增154家,同比增长11.35%
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与今年一季度相比,本季度注销的私募机构新增154家,其中证券类私募机构有15家,均为去年年底前备案,截至一季度末其管理规模均为0。
关键词3:创业板调研热情上升
5月调研热情最高,创业板关注度2月以来连创新高
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私募走访上市公司1308家,环比下降5.77%,共计调研5933次,环比上涨4.60%。其中,今年5月,走访上市公司354家,调研1485次,创今年上半年最高。
格上研究中心发现, 从今年2月份开始,私募对创业板的关注度屡创新高,截至6月份创业板的关注度增至35.59%,创2017年以来新高。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小板关注度则一路下滑,从2017年初的46.40%至本月跌破39.64%,主板关注度今年以来下降2.09个百分点,达24.77%。
关键词4:债券私募的冰与火之歌
今年上半年,债券型私募经历冰与火之歌。一方面,受政策面央行操作、MPA考核、银行业监管等影响,资金面持续趋紧,债市收益率持续上行,业绩受压;在银行委外受制约中,业务面临收缩。另一方面,债券通的开启,有利于债市的长期发展。
(1)规模和业绩承压
除了公募、券商资管等机构,近年来银行委外资金也成为了债券私募规模增长的最大“推手”。据格上研究中心了解,国内很多大型债券私募的资金来源中有较大比例来自于银行委外。有私募机构2014年初的规模仅为50亿,2015年底就突破了100亿,2017年一季度甚至达到400亿规模,规模增长迅速和前两年债券牛市、委外资金大举进入密不可分。但受MPA考核、银行业监管等影响,今年上半年,很多债券型私募在委外资金收缩的背景下,公司管理规模也在收缩。
但有些私募机构已经在做好防御,开始一些新的尝试,包括:量化对冲、宏观对冲、定增等。这些新探索,好处在于:1、可以扩充公司产品线,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促进公司全方位发展;2、充分发挥投研团队优势,拿宏观对冲和债券策略来看,都要求公司对宏观经济、大类资产有深入分析,这也是很多债券团队转做宏观对冲的原因。坏处在于:开发新的策略往往需要引进新的团队,在团队融合和稳定性方面具有一定挑战。
此外,2016年年底以来,债市进入一个公认的熊市阶段,但今年以来债券策略产品表现一直较为稳健,且在1月和5月平均收益均在九大策略中夺冠,6月收益最高为0.77%,而其上半年平均收益为2.32%,位列所有策略平均收益前三。据格上研究中心了解,上半年,部分债券型私募机构还是偏谨慎,采取缩久期、降杠杆、布局高评级品种的操作。
(2)债券通长期利好债市
7月3日上午9时,债券通开通仪式在香港中环交易广场举行,债券通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了更便捷的进入内地市场的窗口,有力稳固内地市场的对外开放,数据显示,截止7月3日上午9时23分,刚刚开通的债券通就迎来了86家机构参与,成交额破21.57亿。债券通实施首月,境外投资机构对中国债市的投资热情正逐渐升温。
对于债券通的开启,私募机构普遍认为对于国内债市而言,短期资金量有限,加上境内外评级体系的差异,市场仍需要时间适应,所以短期影响有限;但长期来说利好,有助于促进市场成熟发展,推进境外机构资金的流入,由于与其他资产类别和货币的低相关性,中国债券市场前景可观。
关键词5:港股布局加速
今年以来,港股表现突出,恒生指数期半年内上升3764点,升幅达17.11%,且连升六个月,为近十年以来最长的一次升浪。
格上研究中心发现,在港股飘红的行情下,越来越多的私募机构开始积极布局港股。格上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30日,今年二季度新成立的2889只私募证券类基金产品,投资范围包含港股的有1549只,占比53.62%,去年同期占比仅为37.82%。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新成立的证券类基金产品数量从去年3季度开始呈逐步减少态势,但投资范围中包含港股的产品占比却逐步增加。
此外,据格上研究中心了解,从去年以来申请9号牌照的私募机构越来越多,有些私募机构已经在几年前就已经取得香港9号牌照,如景林资产、盛世投资、赤子之心等,也有些私募机构是在近两资年取得香港9号牌照,如朱雀投、重阳投资、富善投资等。
关键词6:逐鹿公募牌照
继鹏扬基金另辟蹊径斩断私募业务“圆梦”公募后,今年上半年,凯石基金也通过实现“全面私转公”进军公募市场,博道投资也在6月2日成为第三家转型成功并拿到公募基金业务牌照的基金公司,另外,朱雀等知名私募机构仍在排队申请公募牌照。
格上研究中心认为,随着自身私募业务不断发展壮大,为追求管理规模以及品牌知名度的不断提升,部分私募可能会继续申请转为公募,但是由于公募牌照申请门槛较高,且需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大批量私募均去追逐公募牌照的概率不大。
私募投身公募业务,一方面,私募机构需在原有的私募业务和未来将要开展的公募业务间做好平衡与隔离,如鹏扬投资在拿到公募牌照后目前已基本暂停其私募业务。另一方面,私募转型公募,需在人力、系统、场地等方面做相应的铺设,前期需投入一定的成本,公司转型初期或将面临一定的运营压力。此外,2015年下半年以来,公募基金整体的销量也一直处于寒冬状态,资金募集难度较大,对于私转公成立的新公募而言更是不小的挑战。
除私募公外,公奔私的浪潮依然未变,多位原公募基金经理现身私募机构,包括深圳前海瑞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为何江旭,他曾经在2009年至2016年间担任工银瑞信基金权益投资总监,并出任多只基金的基金经理,此前还曾任国泰基金基金经理、基金管理部总监等职务;共青城乾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孙建波,曾经出任上海景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基金经理的在奔私4年后也选择独立创半私募;上海睿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彭砚曾在中银基金和南方基金任基金经理,2015年5月从南方基金离职;上海霖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贺轶是原富国基金的基金经理。
【版权声明】本文系“格上研究中心”原创文章,任何媒体或个人转载请事先联系QQ:2122399391,并在正文前注明“稿件来源:格上研究中心”,违者必做举报处理。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