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保持定力 聚焦头部企业

来源:红周刊 2018-12-26 15:14:43

摘要
•编者按•2019年近在眼前,市场将会如何演绎?《红周刊》于12月20日组织了“2018红刊职业投资人沙龙”,林园、陈理、曾昭雄、董宝珍、杜可君、阳勇、荣令睿和马曼然等16位职业投资者聚在一起,一方面展望明年大势,另一方面交流自己和大家所关心的事儿。从大家的“一致性”预期来看,医药板块的中药龙头被集

•编者按•

2019年近在眼前,市场将会如何演绎?《红周刊》于12月20日组织了“2018红刊职业投资人沙龙”,林园、陈理、曾昭雄、董宝珍、杜可君、阳勇、荣令睿和马曼然等16位职业投资者聚在一起,一方面展望明年大势,另一方面交流自己和大家所关心的事儿。

从大家的“一致性”预期来看,医药板块的中药龙头被集中看多。林园说,不超过12个月品牌中药龙头就会创新高。这和他一贯看好中药老字号龙头的观点一脉相承,但从时间区间的判断来说这几乎是他最为明确的一次“短期”判断。

相比林园那么明确的观点,陈理、阳勇和荣令睿等虽然支持看多中药,但都显得有些谨慎。

对于董宝珍看好的银行,论坛上有几位嘉宾提出不同看法。当然,董宝珍在本期还发表了看好银行的特约文章,以陈述自己的观点。

论坛举行时还有个插曲,在董宝珍发言时,林园先生闭目倾听——乍一看就是睡了。但董宝珍话音还没落,林园直接从“葛优躺”一跃而起,拿起话筒表达观点。

我们欢迎投资者表达自己的独家观点,相互交流、学习,与逐步开放的中国股市一起成长。

投资人期待明年哪些政策的变化?大家又对明年市场走势有怎样的预判?

焦虑:希望政策放水

《红周刊》:2018年仅剩下几个交易日,对于即将到来的2019年A股市场,各位投资者认为,我们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期待呢?

童第轶(北京龙赢富泽投资总经理):我们在2017年确实投资了不少白马蓝筹,2018年初的时候这些股票已经积累了较大的盈利空间,因为对宏观经济走向和中美贸易摩擦比较敏感,我们在年初基本就退出了市场。由于年初有些收益,下半年回撤后今年整体业绩基本上是轻微亏损。对于2019年整体市场情况,我认为还处于熊市末端的状态,目前来看整体经济应该还是在L形态往下缓慢探底过程中。尽管国家在政策和言论方面进行刺激,但在更有效、更实质、更基础的政策出来之前,很难说市场会出现大反转。不过,这两天房地产行业“放水”的先兆也使我回想起2014年,这种试探当时持续了半年左右。所以,这种以地方政府为主的试探应该还会不断地进行下去。对于2019年,我并不悲观。

罗伟冬(深圳赛亚资本董事长):我认为2019年对于A股市场来说可谓是“否极泰来”。我对明年初情况是比较担忧的。首先,我观察到全国财政收入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另外,中美贸易摩擦暂停90天,如果未来能够达成和解还好,如果不能就会对我国的就业率情况比较负面。从最近的新闻看,目前有很多企业在裁员,有些企业被迫倒闭。失业增多就会导致社会消费下滑,后续的宏观数据出来可能会显得比较悲观,所以我们要对明年初的情况做好心理准备。

对比来说,我们认为政策很大概率会在明年下半年开闸放水。2009年在失业率激增、财政收入负增长后,中央就推出了“四万亿”政策。虽然那次“大水漫灌”的政策不太可能重新出现,但救经济、救市还是很可能再次出现的。

陈继豪(北京高溪资产合伙人):2019年的情况不比2018年好多少,甚至可能会更严峻。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在高速发展,这就造成了经济迅速发展中的很多问题被掩盖了。现在想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但又面临着许多现实的新问题。所以不管是2009年“四万亿”,还是减税等政策其实都只是我们的一种期盼,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有待观察。

从股市的生态结构上看来,现在的条件并不支持A股市场出现大反转。股市上涨是需要钱的。5000点的时候,A股市场的两融余额是23000亿元,现在降到了7600亿元左右,这些资金每年的利息支出会达到年化8%的水平,3年下来已支付的利息就有25%多。

守正:不要小看估值修复的力量

《红周刊》:刚才很多投资人对于明年的市场可能以观望的谨慎态度为主,除此之外,在座嘉宾还有哪些新的观点?

乐松(北京胜算资产总经理):经历今年一季度的转折后,市场反复下跌,投资者历经了从失望到绝望的过程。保守的投资者对于2019年可以理解为观望,我更倾向于理解为“希望之年”——行情不会太火爆,所以不会让投资者大喜过望;但随着市场逐步回升,牛股开始涌现,并给市场带来希望。

现在A股市场估值确实处于历史上罕见低位,但问题是宏观经济层面会不会陷于长期衰退?我更倾向于认为明年中国GDP会下跌0.5%左右,增长率还会维持在6%以上,经济呈现危中有机的态势,不会像有些人所担心的那样陷入美国1929-1945年的长期衰退。不过,鉴于明年仍是内忧外困的一年,A股市场不确定性仍然很大,期待马上转好并不现实。根据我们的博弈模型,一季度还是以反复弱势震荡为主,估计走势上是盘落的态势,并有可能再次探底前低,乃至跌破前低点,如果跌破发生(大概率发生在明年3月底或4月初),将是虚晃一枪的向下假突破,形成一次短线恐慌后,大势将出现迅速强力反弹,重新将市场拉回到目前盘整区间,并再次进入较长时间的横向震荡过程。预计在接近年中前后会出现一次向上突破行情,创出反弹新高后,市场再度调整并在重回盘整区间后启稳,并由此开始真正的逐级反复震荡向上。虽然幅度不会很大,但这个节奏将能持续到年底并收高。也就是说,2019年上半年大部分时间的日子依旧不太好过,大家将继续遭受“折”与“磨”,特别是一季度,但熬过上半年,全年下来将给投资者带来希望。

在操作上,2019年上半年虽不会像2018年这么惨,但想赚钱依旧难上加难,关键在于不能见跌就崩盘杀跌、见涨就启动追涨,如果不动的话,赚不到钱但损失将不会很大。总的来说,上半年考验的是投资者抗吓唬的能力,下半年考验的是解套后抗小利诱惑的能力。

董宝珍(北京否极泰基金经理):很多人对中国发展前景持悲观态度,我对此并不认同。当下A股市场PE处于历史第二低的水平,而且我一直认为,股票的涨跌不是由基本面决定的,是由其估值决定的,股票市场最佳的投资机会全部出现在萧条期。所以,如果投资者真想要寻找投资机会,就要重视市场萧条,只有萧条才会孕育机会。价值投资的行为依据不是追逐“涨”,而是在于“低”。我不知道上涨何时出现,但只要足够低,上涨从逻辑上就必然会在未来发生。

出路:回归头部企业 将眼光放长远

《红周刊》:面对2019年这样一种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各位投资人在操作上有哪些应对策略?

杜可君(北京格雷资产副总经理):回顾今年市场也好,展望明年市场也罢,这样的问题比较宏观,从大类资产配置的角度可以考虑,但从价值投资的角度来说,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做减法。现在上证指数的平均估值介于2008年熊市的中间水平,很多人因此就理所当然地认为2019年或2020年就要迎来牛市了,不是这样的。

我们喜欢从行业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一家企业能够在行业里把蛋糕做大,我们就会去赚企业做大蛋糕的这个比较确定的钱,至于市场走势如何,在我看来并不好把握。此前,我一直在思考投资到底是在跟别人博弈还是在跟自己博弈,经过很多年求索之后,我更愿意去寻找那些把蛋糕做大的企业,而不是去挣别人口袋里的钱。

陈理(上海实力资产CEO):我们2019和未来5-10年的投资战略,第一是未雨绸缪,第二是守正出奇。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在系统性风险方面,比如中美贸易摩擦、房地产结构泡沫、降杠杆带来的阵痛、美股调整带来的“蝴蝶效应”等。

而守正出奇有三大战略:第一就是“放长线钓大鱼”战略。我国虽然面临很多挑战,但也有赶超美国这样的大趋势,把握这样的机会,在于守住能够代表未来发展的具有伟大企业潜质的公司,这是我们最基本的战略。以企业主的心态长期珍藏伟大企业,成为一名终极投资者。主要作用是锁定胜局,少数几次决定奠定成功投资的一生,不错过中国梦的盛宴。

第二是“十倍股”战略。股市跌到这个程度,很多公司腰斩。按照我的经验,只要能找到3只十倍股,就是3A级的投资机会,但我现在至少找到了5只,因为今年市场确实跌得非常极端。我归纳了几种十倍股模式——第一种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戴维斯双击”,即市盈率非常低,但成长性又非常好,曾经的四川长虹、伊泰B就是这种情况;还有一种是“落难王子”的模式,比如一家很好的公司,但突然碰到“黑天鹅”,即王子用青蛙的价格在出售,前几年的贵州茅台就是类似这样的模式;第三种是“生态为王”的模式,类似于腾讯和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公司就是生态型公司,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趋势,世界市值排名前10的公司里有8家是生态模式;第四种是“明日之星”的模式,早期发现具有伟大企业潜质的公司;其他如资产重组和周期反转等模式。

第三是“双龙出海”战略。现在的企业竞争已经演变成从品牌到平台再到生态的竞争,所以我们提出了一个“极传统+极新兴”的战略,完美体现阴阳平衡、攻守兼备、稳中求进、守正出奇的资产配置理念。

王冠(北京鹿鼎资本总经理):服务行业是我们长期看好的主要方向之一。首先,从长期市场空间来看,美国的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接近70%,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到65%左右,也就是说,美国的服务性消费支出约占GDP的45%。相比之下,中国的消费支出占GDP的59%,其中还包括近20%的政府消费,居民消费只占到40%,在这40%里,约40%是服务性支出,也就是说,中国的服务性消费支出只占GDP的16%。从这个占比来看,中国服务行业占GDP的比重未来有两倍的成长空间。

然而,为什么服务行业难以出现众多的大型公司?我认为有几点原因,第一,一些服务行业对高端人才或明星依赖性比较高,比如影视行业,以及一些高端教育、医疗机构;第二,一些服务行业核心资源无法复制,比如说一些基于景点的旅游企业;第三,一些服务行业较为低端、技术含量不高,相对同质化。

反过来看,什么样的服务行业能够成长出大公司呢?我认为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不依赖于稀缺、高端人才,人员能够通过管理、培训、技术等手段在一定程度规模化复制。比如说爱尔眼科和美年健康,更加依赖于设备与技术手段的先进性,所需要的人才能够通过培训或者社会进行有效供给;第二、行业龙头公司可以通过管理、技术、人员经验积累在所提供的服务上形成较强的优势与差异,从而形成品牌效应与溢价。很多服务天然具有复杂性,比如规划、管理一个景区及相关的演出和娱乐项目;比如教育方式与教材的不断改进。第三、服务行业一般具有区域性,能够通过网络布局形成网络效应。也可以形成较强的规模效应,比如上游统一的研发、培训、设备与物料采购和配送,以及销售端的广告投放。此外,从单个网点,场地、设备、人员的利用率上,随着用户增多,单位成本也会明显降低。比较典型的案例还有华测检测。

也就是说,服务行业也可以像传统行业一样形成护城河,但不容易出现像科技制造公司那样爆发式增长,更多是一些长期的慢牛。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