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信托与银行理财夹击 券商资管三大短板凸显
摘要 信托可发行1万元起购的公募产品,这则消息一发布便激起千层浪,先是优越感十足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感受到了压力,然后是在两者夹击之下的券商资管面临更大的压力,三大短板凸显。业内人士表示,从监管上看,公募信托、公募银行理财可能都享有公募基金的好处(免税除外),但却不受《基金法》的监管,更没有券商资管的“双25
信托可发行1万元起购的公募产品,这则消息一发布便激起千层浪,先是优越感十足的银行理财子公司感受到了压力,然后是在两者夹击之下的券商资管面临更大的压力,三大短板凸显。
业内人士表示,从监管上看,公募信托、公募银行理财可能都享有公募基金的好处(免税除外),但却不受《基金法》的监管,更没有券商资管的“双25%”投资限制。
一位银行资管人士对记者表示,银行对自身渠道的信心十足,投资能力的短板正通过广招权益、债券等投资人才弥补,信托依然在“非标”投资上占据优势,而券商资管当下只能拥抱主动管理。
信托加入公募领域
近日,资金信托拟推新规,以对标资管新规的要求。据悉,信托产品将划分为公募和私募,公募可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发行,认购起点为1万元。
这意味着,未来公募领域将分为公募基金、公募银行理财、公募信托。这三类公募产品,虽然将在资管新规统一监管的框架下,但相关的细则还是相差甚远。从监管上看,公募信托、公募银行理财可能都享有公募基金的好处(免税除外),却不受《基金法》的监管,更没有券商资管的“双25%”投资限制。
资管业内人士表示,资管新规的本意是把各类资管机构拉到同一起跑线,进行统一监管,减少套利空间。但实际上,目前信托、银行都轻而易举地发行公募产品,只有券商需要重新申请公募牌照。
不过,业内人士分析,应该不是所有信托公司都有资格发公募信托,刚开始可能只有少数几家信托公司获该业务资格。
银行理财子公司
带来冲击
此前,银行理财子公司横空出世,被视为将打破现有资管格局,现在信托也加入公募领域,那么两者的制度差距将会缩小。
“有人说银行理财子公司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这个不去争辩,但有人说我们是全牌照——信托+公募+私募,这是最大的误读。”一位华南区银行资管部总经理表示。
另一位银行资管人士也表示,“按照现在落地的办法来看,银行理财子公司是不能直接发放贷款的,银行投资非标资产仍要借助信托通道。”
“说到底,在非标业务中,上位法是否给予理财子公司独立的法律主体地位是关键,至少现在仍未明确。信托有信托法保护,但涉及银行理财这方面,目前的案例还不够多,比如在一些诉讼中如何认定主体地位,都还不确定。资管新规下来后,我们没投几单非标,非标占比下降很快。”一位国有大行资管人士告诉记者。
他表示,银行理财去年二季度以来遇到了优质非标资产的空缺。“其实我们没有跟基金、信托一样的市场化机制和专业人员,我们只是强在销售渠道上。”该国有大行人士说。
不过,对于公募信托将冲击银行理财的观点,一位华东区上市银行资管负责人表示,“公募及销售起点降低,会对理财有一定的影响,但短期影响不大。理由很简单,短期来看,信托主要优势在于非标、机制,不在于渠道。信托目前的客户主要是高净值人群,银行在吸引低端客户方面短期优势明显,不可替代。”
券商资管有三大短板
未来,随着公募信托、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落地,规则受限最明显的券商资管将受到双面夹击。
多位券商资管子公司总经理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银行理财子公司占据制度优势,不像券商资管既受《证券法》、《基金法》的双重监管,却享受不到公募基金免税的好处。
细数下来,券商资管相对信托、银行理财子公司至少有三大短板:
一是,券商资管也可发行公募基金,但需要先向证监会申请公募基金资格。目前98家券商(母公司口径)也只有十几张公募牌照。
二是,受“双25%”限制,“非标”投资远远比不过信托;而现金管理类产品严格受风险准备金限制,也比不过银行。
所谓“双25%”限制,是指按照资管新规及相关细则规定,一个集合计划投资于同一资产的资金,不得超过该计划资产净值25%;同一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管理的全部资产管理计划投资于同一资产的资金,不得超过该资产的25%。国债、中央银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等中国证监会认可的投资品种除外。单一融资主体及其关联方的非标准化资产,按同一资产合并计算。
三是,税收优势不敌公募基金,目前券商资管的大集合正在大规模改造,产品投资要求、持有人等都按照公募基金执行,却不能像公募基金一样享受税收的豁免。
业内人士表示,提及券商资管为数不多的优势,那就是在股票、债券等标准化投资方面,具备了主动管理的投资能力,而这种多年积累的投资能力,不是信托或银行提供了通道就能具备的。
一位券商资管子公司总经理表示,“市场上能发行、管理公募产品的专业人士和团队就这些,银行也好、信托也罢,目前在人才储备方面是短缺的。”
“今年以来,包括我们行在内的几家银行都在招揽权益投资岗、重点项目投资岗、固定收益投资岗、集中交易岗等,每次被媒体嗅到招聘信息,类似‘银行理财子公司冲击公募’的说法就被爆炒一轮。”华南地区一位银行资管部总经理说,“这让我们很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