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资金占比大涨 一线私募未来只和机构买卖
摘要 就在公募基金将机构资金视为未来十年亟待开发的富矿并积极争抢之时,阳光私募基金也同样眼馋这块大蛋糕。7月底,15家私募机构参加了基金业协会在京举办的私募基金对接银行委外资金专题座谈会。部分业内知名的私募人士曾公开表示希望能找到更多机构资金。在调查走访中,火山财富发现,有部分量化类和债券类私募,逐渐开始
就在公募基金将机构资金视为未来十年亟待开发的富矿并积极争抢之时,阳光私募基金也同样眼馋这块大蛋糕。
7月底,15家私募机构参加了基金业协会在京举办的私募基金对接银行委外资金专题座谈会。部分业内知名的私募人士曾公开表示希望能找到更多机构资金。
在调查走访中,火山财富发现,有部分量化类和债券类私募,逐渐开始有这个底气——只接机构的钱,不用跑渠道、发行产品。其唯一目标,就是维护这些客户。
根据火山财富大量调查显示,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特别是今年以来,机构资金在私募管理资金中的占比不断提升,部分私募管理的机构资金占比已超过五成,有的甚至达到100%,私募资金来源机构化的趋势越发明显。
那么,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机构为何会越来越愿意让私募打理自己口袋里的银子呢?来看火山财富的调查。
●私募的洪荒之力:机构资金占比提升明显
熊市中,阳光私募产品中主打股票的单多头产品还是很难卖,尤其是2015年下半年以来。
“现在单只股票类多头产品能卖1亿到2亿元,就已经很不错了,能卖上3亿到4亿元就可以直接庆祝了。”沪上某券商销售机构人士向火山财富表示。
尽管A股目前没有太明显的赚钱机会,但债券类和量化对冲类私募产品却十分畅销。一位专做量化对冲的私募投资总监就曾对火山财富感慨道,当行情不好时,他们的规模反而增长明显,不过这看上去非常令人羡慕的事情,在他看来,却成了一种美好的烦恼。
该投资总监进一步表示,“现在有钱人越来越多,100万的门槛对于不少投资者其实并不算高,规模虽然上去了,但客户太过分散,每位客户的认购金额大多集中在100万到300万元,所以最后,我们一二十人的团队,可能要面对上千位客户,沟通成本太大。我们更倾向于有更多千万级别以及拥有大资金的客户,这样就能有更多精力专注产品运作。”
前几天,当火山财富再跟这位投资总监交流时,他表示,“目前管理的30多亿资金中,来自机构资金的占比达到20%~30%,今年以来有明显提升。”显然,机构客户占比的攀升正在逐步改变这些私募的客户结构,而像他们这样,今年以来机构资金占比明显增加的情况,在其他一些中大型私募中也逐渐增多。
沪上另一家同样主做量化对冲的大型私募市场人士也表示,“现在确实有这个趋势,大型机构、银行委外以及FOF资金都有流向私募,我们公司这个比例随着规模的增加也在不停地涨,具体比例还没仔细算过,但是30%肯定是有的。”
火山财富初步了解发现,北京一家成立于2011年的私募公司,截至6月底,目前资产管理规模已位于行业内的第一梯队。由于专注债券市场,其管理的资金100%来自机构,没有承接任何的散户市场。
同样,在部分私募中,机构资金的占比要接近或超过5成。
沪上某私募基金合伙人表示,公司目前量化对冲类资产总规模有50多亿元,其中七成来自机构资金,债券类资产管理规模也有60亿元,机构资金占比超过五成。另外,北京的一家大型私募市场部人士也向火山财富坦言,“我们目前机构资金的占比大概不到50%。”
另据玄甲资管研究院不完全统计,在2009年~2015年七年的研究区间,机构资金占私募在管规模中的平均比重呈稳步提升的态势,经测算,依次为11.54%、13.73%、15.17%、20.04%、31.94%、39.57%和52.14%,在2015年,机构投资者资金占比高峰曾达62.42%。
玄甲金融投研总监衷亚成表示,“随着2012年上半年我国资管行业迎来新一轮监管放松,尤其体现在扩大投资范围、降低投资门槛及减少相关限制方面,使得银行、保险、券商、信托、基金公司、三方财富公司加上互联网金融及其他创新业务逐步淡化了行业壁垒,使得各类机构都想在大资管时代分‘一杯羹’。”
“上述情况集中表现在2013年,较2012年机构资金占比呈爆发性增长,后期随着2014年以来的降准降息、创新量化货币工具等一系列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市场资金为获取高收益具有向金融机构集中的倾向,由专业的金融机构管理,进而造成机构投资者在私募基金中比重逐步加大。”衷亚成进一步指出。
●机构资金构成:主体多元化
在机构投资者占比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的主体也在悄悄发生改变。
广州某私募人士告诉火山财富,“几年前,私募基金机构投资者主要为信托、家族资金、银行私行、集团财务公司等,现在机构投资者主体逐渐朝多元化方向发展,除上述机构之外,其他机构资金有来自于FOF/ MOM机构、国企、保险、银行委外、券商(期货)资管、基金公司及资产管理子公司、第三方财富公司等。”
目前私募中的机构投资者类型,业内比较认同的有三种:其一是保险资管行业;其二来自银行的资产管理基金,也就是银行委外资金;其三包括券商的自营或者资管。剩下的则主要是上市公司、财务公司、大型企业等。
不过上海某私募公司的市场人士告诉火山财富:“根据保监会的相关规定,保险资金可以投资私募股权基金,而投资私募证券类基金并没有相关文件,即是不被允许的。以前保险资金投资这种证券类私募基金打的擦边球,走的是投顾模式,用基金子公司做管理人,用私募管理人来当投资顾问。而且做保险公司的也只有几家。现在保监会查得比较严,保险资金可能短期内没有办法将资金投到证券类私募基金。”
该市场人士进一步表示,至于银行委外,现在也是私募公司最为看重的一块业务,不管用FOF、MOM或是其他形式。
现在银行流行的是做FOF,即成立基金,投向不同类型私募,比如做量化的、债券的、股票多头的,以降低风险,获取较好回报。
对此,北京一家大型公募市场部人士分析道,“之前银行的钱很多是投向基建、房地产等项目,但今年经济形势不好,投给实业可能会有很多钱收不回来,使得银行一部分资金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投资能力强的私募上,这是银行资金第一次大规模进入私募行业。从银行方面看,目前银行的委外业务,大银行相对成熟,小银行还在建设当中。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债券业务,因为银行对债券业务的体系相对比较熟悉。而股票、股权业务都比较少,股票相对比股权多一点。”
除了保险和银行,券商、大型企业、财务公司等机构也都把目光瞄向了私募,上述因客户分散而烦恼的私募投资总监就表示,在他们的机构投资者中,除了银行委外、FOF资金外,还有大型企业。上海另一家规模在30亿左右的私募,其董事总经理也向火山财富说道,“我们的机构资金一直在10%左右,主要来自于券商和财务公司。”
值得关注的是,在前面所提及的机构中,不管是来自银行还是券商等,都开始采用FOF的投资形式,这也是今年以来最为明显的变化之一。据火山财富了解,国内某大型券商最近也开始发行自己的FOF基金,然后再投向私募基金,而市场上许多专做FOF的私募机构也提到了他们资金来源多元化,上述广州某私募人士就表示,“我们主要做FOF,资金来源比较多,也比较杂。”
●银行合作模式:安全垫模式与FOF盛行
这种委托机构主体的多元化,往往带来要求的多样化。
首先体现在产品类型方面,随着去年下半年以来市场行情的持续疲弱,对接单边做多的私募产品减少,而量化对冲和债券型产品成了香饽饽。这也成为银行委外资金在今年突出的亮点之一。
有私募市场人士就向火山财富表示,“之前银行也想做证券类私募,去年股市大幅调整后就暂停了,所以银行的FOF和MOM对接单边做多的私募基金比较少,他们主要投一些量化对冲类产品和债券类产品,这种产品安全系数高。”
深圳某私募人士表达了同感,“今年我也注意到确实有很多期货公司等机构,拿着钱找私募做量化对冲产品。今年最火爆的产品类型应该是债券和量化对冲,其中债券都是5亿、10亿元起步,尽管这两种类型产品想要获得高收益也面临压力。”
不过,这两类产品在规模上有些区别,沪上某私募量化人士指出,“目前私募机构承接的主要是债券,股指期货停掉以后,没有体量那么大的量化策略。即使今年CTA很火热,市场容量也不大,机构对量化接受程度没有那么高,我们手中的量化策略也只有一家机构,事实上现在做纯量化策略的很少。做得最好的量化对冲机构,顶多也就10亿到20亿元,圈内比较有名的一家量化对冲机构,其对外表示自己管理的机构资金为十几亿元,这已是业内最高水平了。CTA类产品,不加杠杆中规中矩今年以来收益有10%以上,是比较符合银行需求的。”
除了在产品类型第一关做好风控,产品本身的设计也开始有所不同,之前可能委托管理需要私募跟投,如今不少机构委托管理都要求私募也要出部分钱,也就是安全垫模式。
另据火山财富了解,以往证券类私募产品,跟投模式有两种:如果私募历史业绩比较好,按照20:1,银行出1亿元,私募跟投500万元;如果条件不是那么好,比例就是10:1,银行出1亿元,私募跟投1000万元。
某私募人士指出,“银行去年给的资金很多是裸投,今年银行改变方式了,我投钱但要采用安全垫的模式。这种模式就是,银行给你9000万元,私募基金公司自己出1000万元,凑成1亿元,平仓线设置到0.85元,这样一旦出现亏损就先亏损你的10%。剩下5%才是亏损银行的,这种条件下才能进入银行的观察名单。”
“如果表现好,后面银行才会给出裸钱,即从0开始风险全部由银行来承担。银行现在是又想给私募钱又不敢给,所以弄出个安全垫模式,将双方利益捆绑在一起。这也是在去年大跌后开始的,私募公司以前还可以象征性跟投。安全垫这种模式对私募来说就是假劣后,涨的时候没有分多少,就是银行给个机会,要不要随便你。安全垫模式下,比较普遍的是,涨上去收益和银行三七开,银行七成,私募管理人三成。而以往这种安全垫模式下,业内通行的模式是五五分成比例。”该私募人士进一步指出。
虽然条件越来越多,提成反而降低,但是就是这种安全垫模式下,私募基金管理人也很愿意。有私募人士透露,“因为进入这个考核名单,后面一旦市场行情好转,资金对接就会比较快。目前大家最想进入的考核名单的银行就是工行和招行。机构自身的优势很明显,沟通成本低,有效率、规模大,更有专业性。”
●效仿境外市场:一线私募主攻机构?
既然机构资金这么受私募的欢迎,同时机构也有这方面的需求,未来私募会不会演变成主要以机构为主体的理财市场呢?特别是那些投研实力位于一线,且在某些细分行业具备推突出实力的私募管理公司。
先来看下大洋彼岸成熟市场的私募发展情况。
根据去年底美国证监会发布的首份私募基金行业统计报告,美国私募基金的第一大投资者还是私募基金,投资规模达到1.35万亿美元,占比达到20.2%,也就是说,美国私募基金的投资资金五分之一来自私募FOF。美国的个人投资者投资规模达到0.74万亿美元,非美国的个人投资者投资规模为0.19万亿美元,合计占比13.9%。其他主要投资者包括政府养老金、企业养老金、基金会、保险公司、主权财富基金、银行、证券公司等。
可见,在美国私募基金的投资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主要是长期资金。即使是个人投资者也一般为富豪阶层,普通的富裕家庭往往通过私募FOF投资私募基金,中产阶级基本无缘私募基金。
我国的私募基金合格投资者虽然法定条件高于美国,但是投资者结构与美国有很大不同,呈现散户化、短期化的特点。私募基金主要通过银行、券商、信托、第三方销售机构等渠道销售,导致私募基金的持有人高度分散,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一些私募基金无法兑付后,还会出现较大纠纷。
另外,我国还很少有个人投资者通过FOF投资私募资金。我国私募基金的投资资金主要是1~2年的短期资金,市场隐含预期收益率在10%左右,投资者周期在10年以上的养老金和保险等机构资金配置私募基金的比例不高。
不过,随着FOF基金逐步兴起,机构资金不断往私募流入,未来私募中机构资金比例进一步提高已成必然趋势,私募需要做的显然就是自身管理能力的提升。
上述沪上大型量化对冲机构市场部人士就向火山财富表示,“如果要有实力去做这些机构资金的投顾,也并没有那么容易,机构会更加谨慎,它会考量的维度会更加多,不过我们也觉得这个标准会更科学。”
在此次调查中,火山财富也已经注意到,有部分量化类和债券类私募公司,开始有这个底气,那就是只承接机构资金,不用跑渠道、发行产品,主要任务就是服务好机构客户。
“参照境外市场发展,未来好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它就是只接机构的钱不接散户的钱。散户想投资它们,可以去买FOF或者养老基金,中国未来也许也会走上这两条路。”一位私募人士如此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