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要放水了?一脸茫然也要向前干

来源:全球央行观察mp 2018-08-07 08:41:27

摘要
   既要符合监管条件,又要加大经济支持,又要考虑收益风险的问题。继续银行信贷出现增长迹象之后,另一个传统的融资渠道——信托也被推动加快投资。据多家媒体报道,部分通道业务规模较大的信托公司接到监管窗口指导,被要求在符合资管新规和执行细则的条件下,可适当加快部分项目的投放。意义是什么?根据报道,是部分

    既要符合监管条件,又要加大经济支持,又要考虑收益风险的问题。

  继续银行信贷出现增长迹象之后,另一个传统的融资渠道——信托也被推动加快投资。据多家媒体报道,部分通道业务规模较大的信托公司接到监管窗口指导,被要求在符合资管新规和执行细则的条件下,可适当加快部分项目的投放。

  意义是什么?

  根据报道,是部分通道业务规模较大的信托公司接到窗口指导。通道业务在金融监管加强之际,是最受伤的环节之一。因为为了将银行表外资产转入表内,强化影子银行的监管,去通道一直是金融监管工作的重点。在监管推动之下,源自于银行的项目和资金都出现撤离,信托通道业务萎缩,信托资产规模进一步收缩。

  通道业务本身并不具备投融资的主动性,只是作为银行表外业务的工具存在,是银行非标业务出表的历史结果。原先通道业务除了信托还可以通过基金子公司和券商资管进行,但监管政策先加强了基金子公司和券商资管,以至于这两个通道的资产转向信托,直到监管针对信托做出部署,才使得信托去通道业务在一波景气度短暂上升之后急转直下。

  因此,信托的近年最大的意义,就是充当了银行表外业务的通道。

  面对政策变化的迷茫

  在被窗口指导加快部分项目投放后,信托业似乎并没有感受到春天的来临,而是觉得十分迷茫。

  首先,去通道依然是去杠杆政策的一部分,虽然资管新规和执行细则落地后,对非标压缩压力有一定的缓和作用,但通道业务逐步萎缩还是一个监管要求下的必然趋势。资管新规和执行细则对过渡期内存量产品要求放松,并不是允许积极开展通道业务,而是避免出现信用风险。监管压力仍在,尤其是部分信托项目的加快投放指的是“要求在符合资管新规和执行细则的条件下”。

  其次,原本信托投资在通道业务被压缩后,信托公司逐步转向了房地产业务,加强了主动管理。房地产信托本就是信托的一块主要业务,对口的业务人员对房地产项目运作和市场判断熟悉程度不亚于房地产从业者。然而,在当下的政策变化中,为了防止房地产市场继续膨胀,房地产政策收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信托资金投向房地产也是面临着困难,对具体项目可能只能甄别风险一事一议,而不是像以往房地产市场蓬勃时积极投放。

  最后,如果只是要求加快现有项目的投放,那对信托公司而言意义不大。这可能只是要求信托投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加速落地,这里不存在增量问题,只有节奏上的变化。这和金融监管层对银行的要求似乎比较一致。

  未来的增量可能在哪里?

  既然要求信托加快信贷项目投放,这也就意味着对实体经济的支持,金融监管认为信托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第一,虽然监管规定白纸黑字,但执行起来可能会有松动。至少短期的客观压力下,对信托通道业务不会继续要求压缩,而是需要保持稳定,至于是不是未来增加,就要看经济的表现了。假如出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通过信托投放资金,在银行表外业务上做出一些挪腾,增加一些非标业务也不是不可以。

  第二,房地产业务是不可能积极推动的,基建业务却是可以推进的。在通道业务出现之前,信托业务的两大内容就是房地产和地方基建。中国的信托公司具有强烈的地域属性,历史原因造就了大部分信托公司基本上只为地方投融资服务。一个省份内的信托公司数量,在90年代数次信托大整顿后,从数百家压缩到五六十家,基本上就是一个省份一家。既然地方基建现在是支撑经济的方向之一,对地方债务整顿的节奏又有所放缓,重启信托对地方经济的金融支持也可能顺理成章。

  目前来看,除了中西部地区、乡村建设的相关基建,地方平台为了缓解信用风险的续命,都会是金融资金投放的方向。

  中央财政支持的项目率先启动问题不大,因为投融资渠道畅通,但仅依靠这些项目对冲经济风险作用有限,所以需要地方财政主导的投资加码。然而,现在诸多地方政府身负债务压力,财政收支又十分紧,所以地方政府如果要投资加码就一定需要金融机构支持。

  央行让银行购买AA债算是支持稳定了地方平台信用,有利于融资活动的进行,同时信贷和信托资金投资应该也会被要求加码。这里就需要看到金融机构主动或被动的扩大资产负债表。现在股市投资者追逐西部基建概念股,是预期主导下的先行交易,接下来的就是等验证了。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