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计提报酬短期难实现 新品成曲线救国通道
摘要 自理财不二牛上周提出阳光私募基金信息披露系统不完善后,近期便接到不少高净值人士的反馈,尤其在计提业绩报酬方面。一位券商人士感慨,自己买私募产品也有血的教训,比如当产品净值很难创新高后,意味着私募公司很难计提其业绩报酬,而为了维持生计就开始发新产品,这些老产品基本就被遗忘了。“现在,很多私募公司已有产
自理财不二牛上周提出阳光私募基金信息披露系统不完善后,近期便接到不少高净值人士的反馈,尤其在计提业绩报酬方面。一位券商人士感慨,自己买私募产品也有血的教训,比如当产品净值很难创新高后,意味着私募公司很难计提其业绩报酬,而为了维持生计就开始发新产品,这些老产品基本就被遗忘了。
“现在,很多私募公司已有产品数量就很多了,特别是那种净值回撤大的公司,还在不断发新品,目的就是为了搞一笔钱继续提取业绩报酬。”一位资深投资人士略带忧虑地感叹。
上千私募产品短期难提业绩报酬
随便找一份阳光私募产品的合同,你就会发现,为购买这些产品,高净值人士们需要支付不少费用,如托管费、管理费、业绩报酬费、运营服务费、客服服务费、基金备案后与之相关的会计师费和律师费等。
别看私募产品合同中有不少费用的规定,对私募公司来说,最关键的还是业绩报酬的收取,这是其生存下去的重要口粮。日前就有资深私募人士私下向理财不二牛坦言,阳光私募产品主要是收管理费和计提业绩报酬费,管理费方面,大银行方面基本上是对半开,小银行稍微好点,私募管理公司拿1%,银行则收取0.6%~0.8%;业绩报酬方面,中行最高,与私募公司是四六开,其他银行基本是二八开。
私募产品计提业绩报酬的关键就是,自己所管理的产品在开放日时的累计净值创新高,就可以提取超额收益的20%。
2015年上半年,A股一路攻城略地,股票型私募产品净值翻1到2倍的不在少数,而幸运赶在6月开放的产品,私募公司便顺理成章地计提了丰厚的业绩报酬,钱包迅速膨胀。理财不二牛了解到,资产规模大、业绩好的私募公司,去年上半年就累计提了几亿元的报酬。
然而,沪指在突破5000点后,接连几次大幅下跌,千股停牌、千股下跌与千股涨停接连上演,阳光私募产品因靠天吃饭的本性,净值也开始持续下跌,曾经谱写的高度也只能是历史。
目前,统计数据显示,非结构化且有完整数据的私募产品(主要投资股票二级市场)达到了4866只,其中自去年6月中旬至今年3月11日,共有3110只产品累计净值下跌,其中累计净值下跌超过50%的私募产品数量达到了254只,1446只产品累计净值损失了30%。与此同时,部分产品的累计净值更是跌破了1元,这也意味着这些产品的仓位会被迫大幅下行,即使赶上市场反弹,短期也难有出众的表现。
“去年6月中旬,阳光私募产品整体表现不俗,在开放日不少阳光私募都计提了丰厚的业绩报酬。最近市场几番下跌后,没个几年产品净值很难创新高,大面积计提业绩报酬已不太可能。”沪上某基金公司专户投资人士这样说道。
静待新品发行潮
计提不了业绩报酬怎么办?理财不二牛从多位私募人士了解到,最好的办法就是发行新产品,再从1元开始起步。
对私募基金公司而言,当下的A股市场,是努力让老产品净值上涨30%~50%书写新纪录容易,还是单独发只新产品、净值上涨10%容易,答案是显而易见。
前述券商人士也向理财不二牛表示,在两种情况下,私募公司很容易喜新厌旧:一是某只私募产品净值做上去、提了业绩报酬后,若净值掉下来很难再做上去,也就放任不管了;二是,在净值创新高、提取业绩报酬的冲动下,阳光私募产品往往喜欢选择高仓位博收益,如果净值冲不上去也就不管了,亏损也由持有人承担,这些产品就渐渐地沦为“僵尸”产品,地位也直线下降。
“私募管理公司中,越是那种对产品风险控制不好、回撤度大的,就更有冲动频繁地发行新品。对于私募公司,每个投资管理团队都配备一定数量的投研人员,其投研实力受到诸多边界限制,自然会有对应的资产管理规模上限。频繁发行新品,对原有老产品的管理问题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的冲击。”前述资深投资人士进一步指出。
沪上某阳光私募基金公司人员坦率地表示:“我们也在想办法,公司有只产品估计在未来几年净值很难再创新高,计提业绩报酬也不太可能了。”
统计发现,2月新发行私募产品共296只,创下一年来月度发行量的新低。其中,以股票为标的的股票型私募产品更是遇冷,在所有私募基金中的占比从去年80%以上的高位降至不足40%。今年1月受股市大跌的拖累,1月私募基金产品共发行6只,而2015年私募月均发行数量在200只左右。
至于为何私募如今发行遇冷,一位沪上资深私募人士给出了解释:一是A股目前不具备赚钱效应,私募产品发行不容易;二是,去年上半年私募发行达到高潮,计提了丰厚业绩报酬,日子短时间内并不难过。
值得注意的是,近段时间以来,基金业协会对成为合格私募基金管理人,设置了不少硬性指标,对私募管理公司的运营和风控方面要求明显提高,特别是在私募产品设计的合理性、风控的合规和独立性,这些都直接导致私募基金公司运营成本的明显上升。而以往,私募管理公司在运营风控上普遍重视度不够,或者并不规范。
若市场行情持续无明显的机会,私募基金的生存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在面临生存压力下,私募也只得不断发行新产品,从而博取高仓位收益以维持日常的运营开支,率先出手的或许就是那些积累并不丰厚的小型私募公司。等市场行情好转,私募基金公司的发行浪潮也将渐渐到来。
一位经历过2012年苦日子的私募老人向理财不二牛回忆称:“那段日子过得很苦,看到很多同行都倒下去了,有的倒在了黎明之前,自己不刻意追求资产规模能够存活下来,还是挺为自己的坚持感动。”
当然,也有不少私募基金公司十分注重公司产品的业绩和品牌,对老产品的业绩仍很用心。不过,对于投资者,要找到一家愿意主动控制资产管理规模和产品数量的阳光化私募公司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