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思辨:聊聊公募和私募基金的一些内幕
摘要 本文转自:摩尔金融作者:黑夜之睛稍微了解一些公募和私募的黑幕,点到为止,全当娱乐,害怕喝茶。这几年金融专业一直很火,可以这么说基本上学习看起来最好的那一帮人都学了金融或经济或管理专业,或正在学的路上。他们期望学完金融专业能像电视里报纸上那么多外表西装革履的金融民工一样,赚到一些暴利。老实讲,其实金融
本文转自:摩尔金融 作者:黑夜之睛
稍微了解一些公募和私募的黑幕,点到为止,全当娱乐,害怕喝茶。
这几年金融专业一直很火,可以这么说基本上学习看起来最好的那一帮人都学了金融或经济或管理专业,或正在学的路上。他们期望学完金融专业能像电视里报纸上那么多外表西装革履的金融民工一样,赚到一些暴利。
老实讲,其实金融行业一大半的人根本做的不是金融,基本类似于销售。无非是在各种酒桌各种银行大厅各种骚扰电话中吹捧低风险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基本属于畸形刚性兑付下的受益者。一旦刚性兑付取消,他们的这种优势荡然无存。毕竟能从残酷的二级市场中稳定获利的不到百分之一。
这些学校里的优等生怀揣一夜暴富的梦想来到了各种银行保险券商和公募基金,往往刚开始做的事情都非常简单,柜台电话销售都很正常。
除了银行保险,其实去券商是最多的,他们要从实习生做起,每天日报周报,整理行业数据,撰写各种行业报告和公司报告,说句实在话,在券商应该是学习金融知识最快速最直接的渠道,但是很少有人能坚持下来,能做到金牌分析师的只有十分之一或者百分之一。
当他们做了分析师之后有了一定资源和条件,可以见到各种各样公司的高管董秘,或多或少了解一些行业和公司的机密甚至内幕。他们本身工资非常非常低,十万多吧,有些还是海龟。生活所迫,不得不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比如卖一些消息给大的散户或者私募,和庄家一起坐庄,在特定时间点写报告吹票,和董秘董事长勾兑一些收购案件。这几乎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
当有些分析师做到了首席或者资深,一般的研究所工资根本留不住他们了。他们可能会去自己做私募或者 去大的公募做分析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买方。
买方的权利更加大,他们有的拥有十亿甚至几十亿资金,直接决定一只两只股票近期走势。所以和他们套近乎,也是很多券商都会玩出一些新花样,比如专门请一些模特公关,办一些内衣走秀,新财富有些时候就变成公开的海天盛筵。
光大证券为新财富拉票举办内衣走秀
其实明面上这些还好,背地里有些销售卖肉陪酒赔笑不少,有些买方也是来之不拒,甚至有不少就直接对卖方分析师暗示,潜规则我就说到这里。
一些公募基金经理根本只是做了两年研究员,根本没有经过市场的千锤百炼,很多人做经理掌握亿万资金之前都没怎么玩过股票,也没有经商经验和企业经验。都是书本知识,更搞笑的是很多人只是研究了前几年的一些热门行业比如TMT,影视娱乐,涨了很多倍,但是对于传统行业饮料酒业一无所知,所以在一些特别大的结构性行情时茫然无措,这不怪他。美国没听说40岁以下的基金经理,而中国大多数都是30岁的。
更可气的是,很多公募为了规模为了管理费,鼓励放弃风控,鼓励基金经理放手一搏,专门买入一些弹性很大的小票,只要能涨,净值增长快就一切OK。所以诞生了很多巨无霸基金专门炒作创业板小票,比如汇添富和中邮。基民的利益完全抛之脑后,只要管理费!
私募基金也是很多公募基金经理办的,之前在公募基金他们呼风唤雨因为自己的资金量很大,而且和很多企业高管很熟,暗中勾兑的事情做了不少,突然没有了这些资源,他们手足无措。也没有专门的风控,很多就是几个人团队,研究能力也不行,真的很难赚钱,而且很容易看错不及时止损,去年和今年的股灾很多私募清盘。
最可怕的是,他们吸投资者的血也是冷酷无情的,最常见的模式就是花小几千万打造一支看起来业绩非常牛逼的基金取名XX一号,拿这个净值去市场使劲忽悠,然后开放二号三号四号产品销售,用后面产品去高位接1号产品的盘,这样一号永远牛逼,后面都是炮灰。远的不说,泽熙一号永远是最牛逼的,当然也是很多黑幕。我看很多基金比如王亚伟,王茹远做了私募之后都没消息了,或者只有坏消息,是他们投资能力弱了吗?不是,只是消息没那么内幕了而已。
还有一些私募,每个月定期结算收益,妈的市场好的时候收钱收到手抽筋,市场一不好直接清盘了,投资者利益找谁保护呢?太恶心了!!!
好了我真的说太多了,希望不要被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