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发达市场大力发展监管科技
摘要 二、海外发达市场大力发展监管科技(一)发展趋势国际金融研究所(IIF)定义监管科技为“使用新技术更高效地解决监管和合规负担”。借助技术解决监管与合规问题本身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全球行业与监管在这方面至少有几十年的经验。但之所以监管科技概念近几年在全球快速升温,和几大趋势有关:强监管浪潮:2008年金融
二、海外发达市场大力发展监管科技
(一)发展趋势
国际金融研究所(IIF)定义监管科技为“使用新技术更高效地解决监管和合规负担”。借助技术解决监管与合规问题本身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全球行业与监管在这方面至少有几十年的经验。但之所以监管科技概念近几年在全球快速升温,和几大趋势有关:
强监管浪潮: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监管进入一个改革与强监管周期。金融系统性风险防范、投资者保护、反洗钱、数据隐私保护等新规的推出在全球一浪高过一浪。与此同时,监管处罚不断加重,自2008至2016年,银行支付的监管罚款已经超过3210亿美元[2]。受此影响,行业合规投入快速上升,2017年全球金融行业的合规投入已经突破1000亿美元。
新技术革命:工业化4.0时代,传感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移动网络等技术日新月异,普及速度加快,被广泛运用于金融市场与服务。行业借助技术手段快速提升效率与服务的同时,风险的传导速度和潜在破坏力也在上升。监管需借助技术手段跟上金融科技等行业的发展步伐,同时这些技术手段也可被广泛用于解决各种监管与合规问题。
混业、跨业竞争:金融行业本身的混业竞争在不断加剧,与此同时,随着金融服务场景的变化以及客户习惯的变化,其他行业的机构也跨业进入金融领域,加剧了市场竞争压力。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服务和体验非常重要,运营与风控也变得更为重要,监管科技有助于控制合规与运营成本,降低各类风险,也可提升体验与服务。
(二)监管科技“竞赛”
全球金融监管大改革、科技技术更新迭代、金融行业与市场竞争格局演变的大趋势下、海外监管运用监管科技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何在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打破监管与创新的对立关系,吸引优秀人才与企业,快速借助创新技术和模式提升行业与监管效率,提升市场活力,在新的金融市场与行业转型中占领国际制高点,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在积极探索和赛跑。英国、美国、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监管部门及行业均积极投入探索和尝试运用监管科技。国际证监会[3]、国际国币基金组织[4]、巴塞尔委员会[5]等国际组织也协调其成员进行研究与交流。
一些海外监管部门在推进行业创新方面也使用了创新的制度安排。英国2014年开始实施“创新计划”,监管沙盒2016年开放后已准入89家公司[6],服务近千家金融机构。香港[7]、新加坡[8]、澳大利亚[9]、美国[10]、印度[11]等也是监管沙盒的使用者。2018年英国FCA提议设立全球监管沙盒计划(全球金融创新联盟)GFIN (Global Financial Innovation Network)[12],方便跨境联合推动创新。今年1月此计划正式启动,成员来自于22个国家和地区的29家机构。其中,我国香港金融管理局和香港证监会是核心成员,深圳前海金融管理局是观察员。
海外行业也在持续不断创新借助科技手段解决合规挑战。有研究预测,2020年全球监管、合规和内控软件的年需求将达到1190亿美元[13]。金融机构面临大量的合规以及业务流程调整,相关挑战巨大。大型金融机构通常内部组建团队,跟踪合规要求、对业务及运营进行调整,并研发和采购相关信息技术系统。但随着全球监管改革的深入,各类规则的复杂性、交叉性和更新频率使得大型机构的内部运营与合规压力不断上升。根据行业机构统计,2017年全球900多个监管机构发布了56,321条监管提示,每天平均216条[14]。同时,大量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的业务规模和资源并不足以支撑和实时跟进各类监管规则的调整,更难以将调整后的业务流程快速系统化。在此背景下,海外大中小金融机构均拥抱监管科技,广泛借助第三方的监管科技服务[15],降低风险与成本,提升服务与竞争力。
三、美国的监管科技
(一)美国是好的对标市场
美国拥有全球最大、最多元化的金融和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比例较高、金融机构类型与数量巨大、直接融资和资产管理市场发达,吸引了全球为数众多的投资者。不同于英国伦敦、香港、新加坡等全球金融中心,美国与中国一样拥有非常庞大和多元化的实体经济,而金融还同时肩负着支持实体经济各行业发展等重要使命。
(二)美国的教训深刻
美国还是上一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发源地,2008年两个代表性事件改变了投资者、行业、监管以及大众的态度。第一件事是麦道夫案件持续了20年,涉及等值于3000亿人民币的私募基金庞氏骗局[16]。第二件事就是次贷危机造成的连锁反应,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救助市场和大型金融机构。“次贷危机”、“系统性风险”、“大而不能倒”、“庞氏骗局”等词汇代表了一个时代,深入美国大众、投资者、行业、政府和监管的心中。危机后,美国无论是监管层还是资管行业,对监管科技的关注和使用均有所提升。
(三)颇具规模并逐步体系化
美国监管部门使用科技手段进行监管的历史长、覆盖面广、方式多元,已经体系化。美国SEC大型监管系统就包括登记与信息披露相关的ADV、IAPD、 EDGAR等;风险分析与监控方面的CIRA、ARTEMIS、MIDAS等;辅助检查的NEAT、 TRENDS等;辅助稽查的HUB、EnCase等;还有大型监管线索和投诉收集以及跨境监管合作系统[17]。SEC的数据存储达2.4万TB,而EDGAR系统2018年有约150亿次的查询,检查系统协助SEC监督管理1.6万余家投资顾问、70万亿美元投资者资产,e-Discovery系统有将近一个PB数据[18]。FINRA的市场监测系统平均每天处理500亿个市场事件[19]。
(四)监管资源与科技投入充足
美国监管机构预算和人力均较为充足,根据年报数据,美国证监会拥有(以下称“SEC”)4500人,2019年预算16.6亿美元[20],FINRA员工3500余人,2017年支出9.9亿美元[21],人力、财力均远远超过我国监管部门。然而,美国看似充足的人力财力在巨大的市场面前也显得微不足道。因此,如何借助科技手段赋能,用有限的财务和人力做更多的事,高效精准的监管和执法都非常重要。SEC在国会预算听证上多次强调监管科技投入的重要性,并表示长期投资和发展其技术和分析工具将决定SEC未来是否能肩负起其监管职责。SEC每年的信息化投入在1亿美元[22],FINRA的投入每年也超过5千万美元[23],除一般的系统维护与升级外,主要用于长期系统建设计划、系统更新与升级、优化流程、加强大数据分析能力、提升体验、跟上行业科技创新步伐,并且重点投入防范持续变化的信息安全隐患。SEC也正在整合打通科技监管系统间的数据与系统互通与联动。目前SEC也在加大这些方面人才的招聘和培训:大数据管理与分析、信息安全、风险分析、清算结算、证券化、资产管理、投资顾问、固定收益等。
(五)投资者与行业的选择
美国金融行业使用的监管合规科技也较为发达,大量金融机构在各个领域使用科技手段将合规与风控植入到业务流程,实现合规的自动化、留痕化、实时化。一些行业,监管科技的运用并不仅仅是监管驱动,机构等投资者的要求、法律诉讼风险。例如私募基金的投资者在尽职调查阶段会要求管理人使用第三方的信息系统运营部分核心业务。成本、服务体验与竞争格局也是监管科技在行业中发展的驱动力。规模效应提供的成本优势,信息技术带来的服务体验,专业分工给机构腾出更多精力专注于核心业务也是监管科技不断深入美国金融行业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