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投资致投资者信:中国科技事业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来源:新浪财经综合 2019-06-03 11:37:15

摘要
重阳来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的科技事业正迎来一个千载难逢弯道超车的大机遇。但是这也建立在国家宏观稳定,国力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需要格外珍惜战略机遇期所赋予的时间窗口,攻坚克难。同时还需要华为这样敢于投入、勇于死磕的企业家精神的持续发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重阳来信:艰难困

  重阳来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中国的科技事业正迎来一个千载难逢弯道超车的大机遇。但是这也建立在国家宏观稳定,国力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需要格外珍惜战略机遇期所赋予的时间窗口,攻坚克难。同时还需要华为这样敢于投入、勇于死磕的企业家精神的持续发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重阳来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致尊敬的重阳客户:

  (一)

  若干年后回过头来看,2018年可能是手机行业世界竞争格局发生转换的重要一年。在这一年里,如日中天的苹果遭遇滑铁卢,全球销量下滑6.4%,在中国市场更是倒退8.4%。新出的主力机型创意寥寥,没有激发果粉一贯的消费欲望,以至于竟未能维持住上市的价格。至四季度,苹果拱手让出了全球市值第一的宝座。

  与此同时,华为则继续攻城略地,取得了全球26.1%和国内13.4%的销量增长。更为重要的是,华为推出的Mate20机型广受赞誉,真正在苹果和三星垄断的高端市场站稳了脚跟,在手机的电池、信号、拍照等方面甚至被公认为超越苹果,开始引领创新的方向。

  原因何在?华为前不久公布的18年年报为我们揭开了问题的一部分答案:18年研发投入超1000亿人民币。这个金额,已经位列全球公司研发投入前五,达到了世界第500强即当年的对手爱立信收入的2/3规模。华为用多年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大幅度地缩小了和苹果在硬件层面的差距,并在部分领域实现超越,同时为自己和追赶的群狼之间竖立起了高耸的竞争壁垒。

  华为的成功无疑是现象级的,对于彼时处于贸易战阴影之下的中国意义非凡。它证明了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进行世界级的创新,在全球高科技前沿占有一席之地。中国也有如同格鲁夫、李健熙这样具有极致探索精神的世界级企业家,不走捷径,遇水架桥,见山劈山,长期高投入研发。

  或许因为与脑海中对中国企业的固有印象反差过大,西方似乎对华为这样的企业产生了明显的认知失调,进而竭力搜寻华为在知识产权或安全方面的漏洞。可以想象,但凡华为在这些方面有任何纰漏,将遭遇怎样严重的攻击。事实上,欧洲各国,甚至“五眼联盟”国家,即便面临美国强大的站队压力,在数月的反复考虑之后,也没有选择将华为排除在5G网络的供应商体系之外,这充分证明了华为在5G通信领域的实力和不可替代性。

  若把目光从华为身上移开,可以发现中国企业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也展现出了世界级的竞争力。腾讯凭借微信构筑的设计体系,开发出的应用生态多样性和复杂性为Facebook所不及,后者在最近的转型中明显开始拷贝腾讯的设计;阿里、京东、拼多多等共同构成的中国电商市场在货物的丰富性、销售模式的多样性以及到货的及时性等方面遥遥领先于Amazon。

  (二)

  诚然,我们不能因此宣称中国和全球高科技产业已经完全没有代差,这样的幻想在去年已经被击得粉碎。观察上述两个领域,可以发现二者都是偏应用层面的创新。即便是这些企业中硬科技色彩最为浓厚的华为,其引以为傲的海思芯片还是依赖于ARM公司的授权,其生产的手机中所需的模拟芯片和大部分高端数字芯片都需要从欧美进口。而互联网的系统架构和核心器件更是高度依赖IBM、Oracle、EMC、CISCO等国际巨头。如果延伸到基础材料层面,差距则更为明显,就连柔性电路印刷版上的铜箔这样貌似普通的材料都高度依赖于进口,更遑论高纯砷化镓、氮化镓之类下一代半导体的核心材料了。客观现实不可否认,我们和全球科技业前沿的差距仍然相当大,在高精尖的设备和材料方面,这种差距尤其明显。

  指出问题不等于妄自菲薄,而是为了找到突破的方向。有些人认为中国科技龙头企业的科技成色不足,甚至干脆否认这些互联网企业是高科技公司。他们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到维持一个数亿用户同时流畅使用的社交软件或者应对“双十一”那种天量搜索、结算需求的工程难度,或许也不知道华为集中火力强攻,已经能够在芯片的局部领域如基带芯片方面领先苹果,这些从任何层面上看对于中国目前的实力而言,都是了不起的成就。

  更深层次而言,自信不足同样源于对一个国家在科技树上的攀登过程缺乏了解。事实上,从集成应用创新开始积累经验和资本,逐步建立外围器件供应体系,再沿着价值链向上尝试研发设备、核心器件和材料,这几乎是每个追赶型创新经济体必经之路。现代的尖端研发已经是一场耗费巨大且没有终点的竞赛,对于中国而言关键是华为、阿里、腾讯这些企业已经有足够积累,拿到了这场比赛的入场券,让国人看到了跨越技术天堑的希望。随着这些巨人的崛起,上中游的材料、设备企业必然会随之成长壮大,慢慢摸索到突破专利丛林的路径。

  技术的竞争背后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过去四十余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制度变革培育出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广阔且有梯度的市场,同时也培育了勇于探索的企业家精神。而科技领域的范式转换又给了后来者颠覆式创新的机会,比如从制式手机转换到智能手机时代,从传统互联网时代转换到移动互联网时代。这是华为、阿里等在国际舞台初步胜出的深厚土壤。

  类似于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领域其实还有不少。国内汽车业虽然错过了最佳时间窗口,但现在行业碰到了从燃油车到电动车赛道转变的机遇,一些中国车企也顽强地从夹缝里生长壮大,具备了相当的投入能力。芯片是中国高科技业的最痛点,由于人工智能时代的开启,AI芯片开启了新的跑道,而因为互联网产业的繁荣,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和美国同处前沿且数据需求更大,这无疑给了相关企业技术突破的充分空间。谁又能说,这些企业中不会诞生下一个华为,下一个阿里呢?

  可见,中国的科技事业正迎来一个千载难逢弯道超车的大机遇。但是这也建立在国家宏观稳定,国力持续增长的基础之上,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需要格外珍惜战略机遇期所赋予的时间窗口,攻坚克难。同时还需要华为这样敢于投入、勇于死磕的企业家精神的持续发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重阳投资

  2019年4月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