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元资本:银行“奔私“引私募市场变革?
摘要 曾经,它们以“印钞机”的速度日进利润数亿;如今,昔日荣光不再,面临净利润归零的梦魇,它们也需为生存奔走。市场风雨交加,金融机构似乎在酝酿某种变革。银行业“过冬”祭出新武器根据16家上市银行最新披露的三季报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的三季度不良率再次上升,国有银行不良率升至2%以上。受此影响,银行净利润增
曾经,它们以“印钞机”的速度日进利润数亿;如今,昔日荣光不再,面临净利润归零的梦魇,它们也需为生存奔走。市场风雨交加,金融机构似乎在酝酿某种变革。
银行业“过冬”祭出新武器
根据16家上市银行最新披露的三季报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的三季度不良率再次上升,国有银行不良率升至2%以上。受此影响,银行净利润增速大幅下滑,四大行的三季度净利润降至“零”时代。与此同时,传媒大肆报道银行 “职工离职潮”窘境,将各大银行推上风口浪尖。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与贷款不良率的上升,低成本揽钱、高利息放贷的盈利模式已被淘汰, “躺着赚钱” 的银行神话被终结,再加上此前《存款保险条例》的实行,银行破产成为可能,失去“保险柜”的银行如同被斩断臂膀。
穷则思变。然而市场议论纷纷的是,这次银行们选择了将触角延伸至私募基金领域。
集体“奔私”,是“迟暮”还是“新生”?
据了解,截至11月11日,已有十家银行获得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银行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发行私募基金,意味着可以不再依附信托、券商或基金子公司资管渠道,通过直接融资渠道打通资金端与资产端,不仅丰富了商业银行投行与资产管理的产品线,也补足了银行无法进行直接股权投资的短板。
无独有偶,在近一年的时间里,68家信托公司中,有近乎一半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
金融机构为何纷纷开拓投行业务与资产管理业务?旧有业务风光不再,发展新的资产管理平台与利润增长点已成为迫切需求,而金融业综合化、混合化经营格局也迅速展开,大资管时代已然来临。
但是,一张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是否能解救它们 于水 火之中?
是敌还是友?私募基金行业千帆竞逐
据基金业协会公开数据,截至2015年9月30日,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0383家,已备案的正在运行的私募基金有20123只,认缴规模4.51万亿元,实缴规模3.64万亿元。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的加入,一方面推动私募基金行业站上了更高更广的平台,一方面也打破行业的平静,究竟私募行业会进入联盟共赢的时代,还是成为群雄逐鹿的战场?
进军私募是否会让银行重返春天,原有的私募基金公司或许更有发言权。笔者就相关问题向深圳前海启元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市场品牌部负责人了解情况。
笔者:多家实力背景雄厚的银行信托机构进入私募领域,对原有私募基金公司有没有冲击?会影响整个私募基金行业的常态吗?
启元资本:传统银行的最大优势在于“渠道”和“信用”。在没有拿到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之前,银行一般都是利用自身渠道优势与各证券、信托、保险机构合作。现在银行取得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后,可以以非公开方式向投资者募集资金,并直接投资于股权、股票、期货、债权等多种市场,更好地拓展其资管业务范围。银行所拥有的强大客户资源、销售渠道及信用背书,日后在私募基金领域也势必有所发挥。不过作为新进者,银行在私募领域的管理能力是短板,专业的私募基金公司仍然具备难以轻易撼动的经验和团队优势。市场优胜劣汰,我们认为日后两者应该是一种竞合的关系,更多金融机构加入后,能够促使私募基金行业更加规范化,整个市场会更有竞争热情。
笔者:比起行业的新入者,原有私募基金管理机构的优势在哪里?
启元资本:私募基金管理的专业性非常强,优秀的基金管理人需要长期的实战经验,需要专业化的运作团队。无论是证券投资、股权投资、期货期权等衍生品投资,都属于高风险投资,而传统银行极其厌恶风险,在这种文化下,短时间内可能较难培育出优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
对于私募基金公司来说,重要的优势是在品牌口碑、团队、人脉及渠道, 特别是品牌影响力的形成能使私募基金公司无论是在现在还是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现在市场上的私募机构较多,但是客户关注的永远是那么几家佼佼者,客户在选择的时候非常受品牌认知的影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品牌影响力是一个长期经营累积的过程,并不是靠一时炒作与噱头就可以取代,站到最后的才是赢家。我们觉得这个“站到最后”的力量,就是品牌影响力。
现在启元资本依托于启元金融控股集团的背景优势,在渠道和人脉上拥有先机,高层管理团队均来自于著名的私募机构、银行、律师事务所及上市公司。我们希望认真对待每个客户,一步步推动品牌成长。
据专业调查分析,国内私募基金仍有巨大的成长空间,这也是众多金融机构竞相进入的重要原因。银行要成为“全能型选手”,私募基金公司“拼的是专业”,最终谁能笑傲江湖,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