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慧明:量化最重要的是研究能力
摘要 访谈精彩语录:我个人认为量化和主观可能不太一样。主观需要一两个主要成员对行情的进行判断,但是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研究能力。其实在海外做策略也用杠杆,只是杠杆不用银行优先资金提供。合理的杠杆肯定是没有问题,但是即使是量化对冲,也要谨慎使用。我们的思路还是不太会去做结构化产品,我们还是以管理型为主。我们
访谈精彩语录:
我个人认为量化和主观可能不太一样。主观需要一两个主要成员对行情的进行判断,但是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研究能力。
其实在海外做策略也用杠杆,只是杠杆不用银行优先资金提供。合理的杠杆肯定是没有问题,但是即使是量化对冲,也要谨慎使用。
我们的思路还是不太会去做结构化产品,我们还是以管理型为主。
我们主要的交易策略就是股票量化、期货量化、期货基本面和事件驱动。在将来我们肯定会加重期货基本面的配比。
(选股)第一步是我希望能找出跑赢大盘的股票,第二步是通过优化的方式来强化收益,减少回撤。
选股主要用三类指标:第一类是基本面;第二类是技术面数据,价格、交易量、增量等交易情况数据;第三类是情绪指标,评级、市面上一些新闻等。
如果只是量化选股不对冲,下面的机会未必很差,因为市场总是有机会的。
如果做量化对冲策略,我认为接下来半年可能是一个比较难的时期,因为股指现在继续受限,融资融券也停了,缺乏对冲工具。
(未来的)机会主要可能存在于事件驱动和期货程序化,期货主要是在商品,也会运用一些商品基本面策略。
我们有一些人工交易,但是是基于事件驱动,会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来做支持,而不是主观的去改变策略。
我们的风控分三层:第一层是头寸的风控;第二层是策略的风控;第三层是产品层面。
我个人观点来说,我不认为这(2015年国内市场几次极端行情)是黑天鹅。很多机构可能交易时间比较短,没有碰到过这种行情。
这也是我们6-8月主要策略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继续能创新高的原因,在策略的设计上就要想到出现极端行情该怎么办。
我们认为以我们现在的策略,管理100多亿还是没有问题的。
我们认为我们不单纯是量化对冲机构,我们是一家多策略的私募。
毕竟量化的话,研究激情还是非常重要。
一个团队总是要不断的研究,研究就是创新,不会单纯为了创新而创新。
稳定盈利的关键:第一是策略要丰富;第二是每个策略设计时我们的要求也比较高。
(明汯的)核心竞争力还是人才,要依靠团队的建设。
我们的产品设计不是按照策略来分,而是按照收益风险比来分。
主观交易我认为需要市场验证的时间比较长,没经历过两个牛熊周期的团队还是有待检验的。
在评估一个机构时,不光要看资金曲线,还要看资金曲线是如何创造的。
如果一个团队经历过几波牛熊,至少有六、七年的经验,可能会比较可靠一些。
就市场来说,我个人认为在短期内不会重复6-8月这样下跌的过程,接下来一两年会处于震荡往上的行情,不具备大牛市形成的基础。
七禾网1、裘总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七禾网的专访。明汯投资2014年才成立,是一家年轻的私募,首先请裘总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明汯的运营情况?
裘慧明:我2012年之前都在美国,2012年年底才回国,2013、2014年与一些私募机构共同合作一些项目,直到2014年才自己出来做。我们公司目前投研团队19人,有3个比较强的IT人才,其他还包括市场、会计等等各方面人员。我们目前的管理规模近30亿,因为有几个产品还在筹备,加起来有10到20亿,所以到年底应该近50亿。如果我们的表现继续稳健一些,一年内还是计划做到100亿的规模。策略我们相对也比较多,我们有五六个团队,分别研究各个市场,有股票量化、期货量化、期货基本面、事件驱动、期权、高频团队等。除了期权和高频在目前的市场容量有限,其余四个主打策略都会在各个产品中体现。我们目前自营的资产也都投进产品里。
七禾网2、明汯的核心团队除了海归外还有国内的一些专业研究员,那么在公司的策略研究、产品运作上是否会有文化、交易理念上的突出及分歧?
裘慧明:我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我们整体有布局一套科学化的管理方法。即使是比如说做基本面套利,我们也会有科学化的评估、管理方法。就核心成员来说,我个人认为量化和主观可能不太一样。主观需要一两个主要成员对行情的进行判断,但是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研究能力。比如部门经理相对来说经验丰富一些,但是也有一些从业才不到一年的同事也做出了不少贡献,所以也很难说从资历上来分谁是核心,主要还是看谁对策略的贡献大。
七禾网3、目前国内大部分的量化对冲机构都在利用杠杆(发行结构化产品)扩大规模,有的公司短短1、2年就能上数十亿的规模,这样的现象您怎么看?明汯在资金管理规模上有什么规划?
裘慧明:用结构化都是有特殊原因的。第一,国内最大的策略类型应该是量化对冲,但是量化对冲一般只能做15%-20%的收益,至少一两年前,对客户的吸引力不是很大。但是这种策略的优点是回撤比较小,如果加上杠杆,客户就能获得30%-40%的收益,回撤又能控制在大约10%以内,这样对客户的吸引力就大一些,也算是环境所逼。所以当时劣后做1:4也是比较流行的一种做结构化的方案,自己2亿配8亿就能做10亿的产品,也容易上规模,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其实在海外做策略也用杠杆,只是杠杆不用银行优先资金提供。合理的杠杆肯定是没有问题,但是即使是量化对冲,也要谨慎使用,像去年12月就出现很多因为加杠杆后暴仓的产品。这次股灾之后的限制大部分人都预测不到,但其实也对很多结构化产品产生了很大的困扰。所以我们的思路还是不太会去做结构化产品,我们还是以管理型为主。
七禾网4、作为一家成立并不久的量化机构,明汯目前的策略库和模型库的储备如何?明汯的新策略上线需要符合什么样的条件?
裘慧明:我们公司虽然成立不久,但是我从事量化行业已经非常久。从2001年我就开始在华尔街从事量化对冲、高频、股票量化等相关工作。我们核心团队里还有从事股票十多年的博士,投资经验也很丰富。也有很多其他成员都有丰富的量化投资的经验,所以我们整体的策略和模型储备还是比较强的。
新策略上线取决于不同的策略,因为主观策略和量化策略的评估方式是不一样的,而且像对于股票和期货的评估指标也未必是一样的,但是归根结底也是要对整体绩效有所提高才会应用新的策略。
七禾网5、明汯主要应用哪几类交易策略?这几类策略权重如何?分别带来的收益表现如何?
裘慧明:我们主要的交易策略就是股票量化、期货量化、期货基本面和事件驱动。权重是随着时间调整,比如股票量化市场比较适合时,量化权重就会多一些,事件驱动机会多时,事件驱动的配比就会多一些,动态进行调整。
收益表现每段时间会不太一样,像去年到今年上半年期货量化和事件驱动收益特别高,去年12月之前股票量化比较稳定,在将来我们肯定会加重期货基本面的配比。
七禾网6、相比期货来说,股票市场有近3000个个股几十个板块,明汯是如何量化选股的?选股的依据又是什么?
裘慧明:量化选股是取决于你选择什么策略。比如我之前都是用沪深300来对冲,我希望我的组合和沪深300的偏离不能太大。但是我如果用中证500来对冲,我的优化组合就会有些不一样。所以这分成两步,一步是我希望能找出跑赢大盘的股票,第二步是通过优化的方式来强化收益,减少回撤。选股主要用三类指标。第一类是基本面,像公司报表上可以看到的基本面数据、现金流、盈利状况、杠杆等数据。第二类是技术面数据,价格、交易量、增量等交易情况数据。第三类是情绪指标,评级、市面上一些新闻等,如果能做成量化就尽量做成量化指标,来对公司进行评估。我们就把这三类指标混合在一起,优化成选股模型。我们的股票池是全市场,股票策略中配置多少个股取决于产品的规模、想要优化的程度,一般来说60到100只。换股频率取决于策略,有持仓一两个月,也有持仓几天的,甚至也有一小时的策略。
七禾网7、有机构表示接下来可能会进入阿尔法策略的建仓良机,明汯是否有配置阿尔法策略,您怎么看这样的观点?就明汯的运作来看,目前哪些种类的策略会比较有机会?
裘慧明:阿尔法策略严格来说应该叫量化选股策略,看具体做哪一方面。如果只是量化选股不对冲,下面的机会未必很差,因为市场总是有机会的。但是如果做量化对冲策略,我认为接下来半年可能是一个比较难的时期,因为股指现在继续受限,融资融券也停了,缺乏对冲工具。所以我个人还是认为如果接下来还是做量化对冲的话会有一定的困难。从我们公司来说,我们目前这方面的配置很少,主要还是事件驱动和期货的策略配置比较多一些。机会主要可能存在于事件驱动和期货程序化,期货主要是在商品,也会运用一些商品基本面策略。
七禾网8、明汯在交易过程中是严格执行策略还是会根据情况进行人工干预?如果要干预,一般在什么情况进行干预?
裘慧明:我们基本上不会进行人工干预。我们有一些人工交易,但是是基于事件驱动,会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来做支持,而不是主观的去改变策略。因为事件驱动中会有很多因素没法量化,所以我们也把事件驱动单独列为一个策略类别。其他我们会根据行情调整一些参数,但是这都是正常范围内的。
七禾网9、不论是量化对冲还是主观交易,风险控制已经成为机构投资者最为重视的环节之一,请您介绍一下明汯的风控设置?
裘慧明:我们的风控是分三层。第一层是头寸的风控。比如我们的期货趋势类策略,有严格的仓位限制和止损。股票也有严格规定占总资金的比例,都会有具体指标。第二层是策略的风控。比如一个策略出现或者甚至超过历史最大回撤,我们就会考虑把这个策略下线。第三层是产品层面,如果产品净值低于我们内部定的一个数值,我们也会降低仓位,但是我们会通过多策略的组合来防止这种情况出现。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到需要过第三层的风控,最多到第二层。我们第一层基本上没出过问题,但是第二层上曾经出现过策略超出历史最大回撤的情况,我们最终把策略下线了,所以说有充足的策略储备还是非常重要的。
七禾网10、今年国内市场黑天鹅现象频现,不少机构深受其害,对量化机构也造成了较大的伤害,明汯是否有应对黑天鹅行情的策略?
裘慧明:我个人观点来说,我不认为这是黑天鹅。很多机构可能交易时间比较短,没有碰到过这种行情。我从2001年就开始做交易,像美国2008年危机其实比这次大多了。所以我们当时在美国做的策略一定要能经过1999年到2001年这一波互联网泡沫的考验,也要能承受得起2008年的金融危机,这样出来的策略才会比较坚固,即使碰到真正的黑天鹅,风险也有限。但是如果只是优化最近平淡期的行情,一旦碰到像今年6-8月一样波动大一些的行情,就会碰到比较大的问题。所以这也是我们6-8月主要策略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继续能创新高的原因,在策略的设计上就要想到出现极端行情该怎么办。
七禾网11、近2个月,有媒体调查了多家机构发现大量的机构借“后股灾时期”市场逐步趋于稳定的情况下调整风控、策略,明汯是否有做同样的事情?
裘慧明:因为我们事先已经把所有风控都布置到位了,所以我们不需要做很多调整,只需要根据目前政策的一些变化做适当的调整就可以了。
七禾网12、我们从第三方平台了解到明汯管理的明汯对冲1号在股灾期间反而有较为不错的表现,这是什么原因?
裘慧明:明汯对冲主要是以CTA策略为主,大家都知道CTA策略越是波动大,表现越好,所以在6-8月的股灾中反而表现较好。对于我们来说,我们主打的还是我们的管理型产品。我们也有个多头产品在股灾中从最高点到最低点回撤了27%,但是相较于同类产品也还是不错的。因为我们从2月底开始交易这个产品,经过3月和4月的建仓期,到5月时净值达到2.04,后来股市从5000点跌到3500的过程中我们也回撤了27%,但是通过结构调整,我们也在大盘回到4000点时净值回到了2.03,最近的净值在2.2左右。
七禾网13、9月以来,明汯对冲1号净值有了非常明显的上升过程,这主要是什么原因?
裘慧明:这还是我们的CTA策略,主要是股指日线级别上的一些策略。日内的策略已经暂停,主要是中长线的策略。
七禾网14、从明汯的产品库中我们还发现有2个期权类的产品,期权在国内才刚起步,明汯的期权产品策略是什么样的?未来期权是否会成为明汯重要的投资品种?
裘慧明:这还是我们由于一些监管的限制,我们原先想做的策略不是我们目前实盘在做的策略,所以我们期权只是自有资金在做。现在国内市场上只有一个50ETF期权,基本上以机构为主,所以市场还是比较有效的。我们原本的策略是以套利为主,但是目前套利机会少,所以暂时不会成为我们的主要策略,但是我们仍会在产品的类别里有一定布局。等到将来股票期权或者商品期权上市,我们就会有很大的投资机会。我个人期权做的比较少,主要还是高频,股票量化和宏观对冲,期权只是作为一个辅助策略,而且以主观为主。期权套利策略还是我们团队其他成员在做.
七禾网15、为抑制过度投机交易,中金所在9月初出台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这无疑对一些对冲机构造成了影响,明汯受到的影响大吗?采取了哪些应对的措施?
裘慧明:影响肯定是比较大的,我们原来做的比较好的股指日内策略,股票阿尔法策略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比如把股指日内暂停改做中长期的策略,用股票的策略来替代本来一些股指的策略,加强在其它策略上的配比,像事件驱动和事件基本面、程序化这一些策略。虽然收益没有限制前高,但还是能为客户创造一个比较稳定的收益。我们认为以我们现在的策略,管理100多亿还是没有问题的。
七禾网16、近期,证监会也将就程序化交易征求意见进行规范,国内各交易所也相应出台了程序化交易的管理方案,这对明汯资产这种量化对冲机构是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明汯又会就这些政策做哪些准备或者调整?
裘慧明:政策影响肯定会有,但是我们认为我们不单纯是量化对冲机构,我们是一家多策略的私募。我们也希望程序化监管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那我们会去适应这个监管措施,尽量去做到比较好的收益。
七禾网17、在规范程序化交易的问题上,业内有很多声音认为高频交易首当其冲,而在国外,有非常大比例的交易其实是高频交易,您如何看待高频交易?
裘慧明:高频交易对市场还是非常重要的。像美国或者一些海外市场,市场流动性都是由高频交易提供的。但国内目前对高频交易监管措施比较多,对高频交易也存在一些误解。
七禾网18、很多私募机构都苦于人才缺失,明汯的人才团队现状如何?在团队培养上有什么规划?
裘慧明:我们团队结构目前还是比较合理的。我是做了14、15年的量化对冲,有比较丰富的交易经验,部门经理也是有7、8年以上的交易经验,还有很多年轻人。如果说市场上有非常好的人才,我们肯定也希望吸入我们的团队之中。但是我们还是会以内部培养为主,会招一些年轻人从起步开始培养,这方面也目前也有比较好的经验了。我年龄比较大一些有40多岁,资深一点的人员在30到37、38不等,从24、25到30多岁的年轻人也不少,所以团队整体也是非常年轻的一个团队,毕竟量化的话,研究激情还是非常重要,所以我们长期还是要自己培养人才为主。
七禾网19、除了拥有完善的策略库及优秀的人才团队,IT技术也是衡量一个量化机构是否出色的标准之一,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明汯在IT技术配备上的情况?
裘慧明:我们的三个IT人才可以说在别的很多团队里都能够独当一面,虽然人数不是特别多,但是每个人的个人能力都非常强,同时我们也仍在不断招募新的IT人才,所以我们相信我们的人才配备都能够支持我们的交易。硬件上,我们也是应该配备的都有,可以说硬件是最容易实现的一件事,只要购买就都可以实现。
七禾网20、目前创新不仅仅是行业发展的方向,同样也是很多量化对冲机构的主攻方向,明汯在创新上有什么动作?
裘慧明:一个团队总是要不断的研究,研究就是创新,不会单纯为了创新而创新。我认为国内最大的市场还是股票、期货这些传统的市场,所以我们还是将研究重点放在这些有容量的策略上,要在策略上不断创新。
七禾网21、从您的资料中我们了解到您自2006年至今没有一年亏损且都是两位数的回报,您觉得您能够实现稳定盈利的关键是什么?
裘慧明:第一是策略要丰富,比如像我们做高频,又做套利,也做对冲,会分散一下风险。第二是每个策略设计时我们的要求也比较高,再通过一些多策略的组合来实现比较稳定的收益,能为客户提供正收益。如果十个策略都比较差,那加起来的效果也未必好。
七禾网22、您曾在海外顶级机构的量化交易部门任职,海外机构往往资金管理规模巨大,收益表现也并不算高,而国内产品规模较小且投资者暨求的收益要求高,您怎么看待这样的反差,这样的反差您是否适应?
裘慧明:我认为这样的现象也是正常,因为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环境不太一样。当然我回国的时间也比较短,我回国之前的一些的事情不太能评价。2007年回来时大家对投资回报期望还是比较高,有30%客户还是会觉得少,因为当时民间借贷安全系数高,回报率又高,房地产也在蓬勃发展,所以可以认为当时20%是无风险收益。而海外无风险收益可能只有2%、3%左右,如果收益能达到10%,那么在一个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中已经算相对满意的成绩了。而国内还是以个人投资为主,即使到2013、2014年,无风险收益还是比较高的。我认为这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就我个人来说,我不存在适应期,一是我做的策略在海外本身收益就比较高,基本能做到年化20%多,拿到现在的国内市场都不算低。二是国内市场比起国外市场要无效很多,同类策略在国外做20%,在国内可以做40%。
七禾网23、目前国内一些优秀的对冲机构已经开始在市场中崭露头角,就您来看,是否已经具备了走出海外的水平?
裘慧明:我对这些机构不够熟悉,这主要是看他们人才的配置,数据的收集,对海外交易情况是否了解,有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等等。泛泛来谈很难说,但是我相信国内一定是有一些机构已经具备了这些水平的。
七禾网24、您觉得国内的对冲基金行业还需要做哪些工作才足以与海外的机构竞争?
裘慧明:其实我认为现在在国内市场上一些国内机构已经比海外机构做的好了,现在主要问题是如何在海外市场上和国外一些机构竞争。虽然美国市场、欧洲市场、日本市场都已经比较完善,但也都具有一些机会,但是国内大部分机构还是缺少这一方面的人才储备,所以无法与海外人才丰富的大机构竞争。除此之外还有监管环境,像国内有些习惯性的做法在美国都会被认为是内幕交易或是操纵市场。所以想要增加国际竞争力还是需要足够的知识和人才储备。
七禾网25、国内股指的受限及监管层对程序化交易的规范可能对一些机构造成了影响,部分机构也把目光放向了更为成熟的海外市场,作为本身就具备海外投资经验的您来说,是否会考虑配置海外资产?
裘慧明:我们正在考虑这一块,但是受到QDII额度的限制。因为我们本身就有成熟的适用于海外市场的策略,所以开展这一块内容还是比较方便和容易的。我们在海外本身就有基金,现在在谈QDII额度,谈成之后可能会发一个全球配资的产品。
七禾网26、如果参与海外市场的投资,明汯会选择哪些品种进行交易?同时又会应用哪些策略?是否会参与内外盘的套利?在内外盘的资金权重上会如何分配?
裘慧明:我们主要应用三类策略。第一类是内外盘套利,第二类是统计套利,第三类是宏观对冲。内外盘以前也会用A50和国内三个期指套利,但是因为现在股指受限所以主要是商品这一块,包括铜、金、银,美棉和国内棉花,美豆和国内豆粕等等一些相关性比较高的品种。股票类我们还是以做统计套利为主,买一篮子股票空一篮子股票。内外盘的权重一般是一半一半,其他策略就是全配资海外。
七禾网27、随着国内量化对冲行业的不断发展,您觉得未来量化会不会成为主趋势?而量化机构的增加使得量化策略的同质化也愈加明显,您觉得明汯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众多机构中脱颖而出?
裘慧明:我认为就现在来说,量化在各私募中所应用到的比例还是比较小的。经过股灾之后很多产品都空仓了,所以还是有发展空间的。不一定是主趋势,但是量化在私募中的比例应该会有所提高。在国内,期货中量化我认为也不到40%。国外的量化比重也不是很大,CTA占10%,股票量化可能10%都不到,所以总共也不到20%,也还是以选股或是债券为主。量化一个特点就是交易量大,所以在国外交易量大但是管理的资产上,量化跟传统类有一定差距。
核心竞争力还是人才,要依靠团队的建设。但这两者也不是一回事。一个是能招来比较好的人才,让他们有各自发挥的余地。一个是要形成一种好的文化,让他们在我们团队中能够得到成长,如果聚集了一些很优秀的人才但是在团队建设上不够好的话也会造成矛盾,也不利于公司的建设,长期的核心竞争力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就需要好的人才和好的文化两方面。
七禾网28、您还是量化国际投资管理公司(美国)的创始人,这家公司主要是做什么的?与明汯有什么关系?
裘慧明:这家公司我也是创始人和主要股东,因为监管的问题我们把两家公司分开来做。目前主要是我的合伙人在管理,也是宏观对冲和统计套利。这是海外公司,主要产品也是海外的产品,和明汯暂时是分开,没有任何法律上的关系。
七禾网29、自2014年基金业协会颁发第一块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以来,私募行业终于走向了阳光化,明汯恰逢“私募行业最美好的时期”诞生,在未来会有哪些发展规划?(产品、运营、投资方向等)
裘慧明:产品我们还是希望以管理型为主,为客户在一个可控的风险下创造比较好的收益。我们的产品主要分四大类,第一类是指数增强产品。因为这类产品有其特殊性。市场行情比较看好的情况下,客户可能会倾向于选择这类产品,这个产品永远满仓,不会错过大的行情,而且由于我们的增强效应比较大,所以基本上也能做到每年盈利。二类是我们的对冲产品,回撤控制在3%以内,极端行情下回撤不超过5%,在这样的回撤控制下争取最好的收益。第三类就是我们的CTA产品系列,以股指和商品CTA策略为主,以套利策略为辅,在回撤控制在8%-10%的情况下(正常情况下不超过8%,极端行情下不超过10%),给客户创造比较好的收益。第四类就是我们的宏观对冲策略,在回撤控制在15%的情况下创造较好的收益。所以我们的产品设计不是按照策略来分,而是按照收益风险比来分。所以客户还是会按照其风险偏好来选择产品。
我们的公开产品方面,因为一些特殊情况今年才发,多头产品是2月才发,2月底开始交易,半仓交易,在3月和4月和指数差不多,如果是满仓能跑赢市场,但因为是半仓所以整体表现和市场差不多。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净值已经达到2.2左右,所以跑赢了市场100多点,在多头产品里表现还算突出。我们的对冲产品是5月底发的,刚好经历了股灾,但是我们在股灾中没有收到任何损失,因为抓住比较多的套利机会,反而盈利比较理想,现在净值是1.32,从5月底到现在增长了32%,回撤是2.7%。我们的CTA产品是8月底发的,到现在的净值是1.15,两个多月的时间增长15%,最大回撤是0.2%。
在公司的运营上,未来一年我们还是以扩充公司团队,增强研究力量,扩大产品规模为主,与各种渠道合作,发产品。
我们的产品还是以客户为主导,让客户来选择风险偏好。我们会在风险可控的环境下为客户创造良好的收益。用科学化、逻辑化的方式来为客户实现一个可持续化的收益,这也是我们的宗旨。
七禾网30、截至2015年10月底,国内已经超过2万家机构拿到了私募管理人牌照,投资者如何选择并真正了解一家机构是他们最关注的问题,以您的经验来看,应该怎么进行团队考察?
裘慧明:第一是要看整个团队,特别是做股票型基金的团队,没经历过两个牛熊的团队还是有待检验的。牛市和熊市的做法不太一样,熊市是非常考验风控的,平均来说,经过几轮牛熊的老牌机构虽然收益不是特别突出,但是相对回撤还是比新锐私募要好一些。第二是投资哲学。在评估时,不但要知道收益是多少,而且要知道这样的收益是在哪种行情下创造出来的。比如最典型的例子,很多机构在2013、2014年收益特别好,很多都是做创业板,只是那种风格在当时的行情下特别适应,所以收益比较高。选股以创业板为主的公司那时跑赢大盘很多,但是比较的对象是沪深300指数,这是不合理的类比,应该和创业板指数比。所以在评估一个机构时,不光要看资金曲线,还要看资金曲线是如何创造的,包括研究能力、选股能力、交易能力等等在内的能力,看是否有持续的核心竞争力,而市场上大部分机构是不具备这一点的。如果一个团队经历过几波牛熊,至少有六、七年的经验,可能会比较可靠一些,当然除此之外也要看团队建设、人员配备等,所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评估过程。
七禾网31、随着证监会副主席姚刚的落马以及之前私募大佬 徐翔 被调查,很多业内人士表示严厉监管或告一段落,您认为后期A股市场会如何发展?
裘慧明:我认为后期市场会正规化一些。因为6月至8月是特殊行情,是A股市场第一次经历杠杆牛市后的去杠杆化过程,所以一切都加速了。但其实海外市场已经经历过好几次这样的过程,像美国2008年就是典型的去杠杆。国内的投资相对不成熟,如果监管层不做一些措施的话,可能市场又会出现加杠杆的过程,所以还是需要做一些控制。但是就市场来说,我个人认为在短期内不会重复6-8月这样下跌的过程,接下来一两年会处于震荡偏多行情,不具备大牛市形成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