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私三年感觉快被市场吞没
摘要 在残酷的市场中,再耀眼的光环,时间久了,也可能褪去色彩。奔私三年的谢生,对这样的落差体会深刻。年轻的谢生入行不久就碰上了牛市,凭借优秀的选股能力和胆大的操作,曾经斩获了不俗的业绩,行业奖杯都拿到手软。2016年,他相信转折后的市场机会很快到来,于是辞去公募基金的职务,加入到了奔私的大潮之中。只不过,
在残酷的市场中,再耀眼的光环,时间久了,也可能褪去色彩。奔私三年的谢生,对这样的落差体会深刻。年轻的谢生入行不久就碰上了牛市,凭借优秀的选股能力和胆大的操作,曾经斩获了不俗的业绩,行业奖杯都拿到手软。2016年,他相信转折后的市场机会很快到来,于是辞去公募基金的职务,加入到了奔私的大潮之中。
只不过,在磨人的市场起伏中,谢生没能发挥出过往的投资能力,反而感觉“快要被市场吞没了”。
刚进入私募行业的谢生,发展其实挺顺利。凭借过去在公募行业积累下的业绩和人脉,短短一年,谢生的公司就得到大客户和渠道的支持,募集了接近5个多亿的资金。他招募了几个研究员组成团队,公司就这样启动起来。
基于过去在医药和消费行业的研究积累,谢生选中了几只表现不错的标的。2017年,刚备案的两三只产品很快就有15%左右的收益回报,渠道也给力宣传,手握巨量资金的“金主”客户找上门来,更多新产品得以成立和运作。
开门红的局面,也让谢生定下了资产管理目标的“三年计划”,第一年5亿,第二年10亿,第三年争取20亿。几乎每年的目标都有翻番的增长。
不过随后市场出现持续低迷,过去的蓝筹和白马出现了估值和业绩的“双杀”,谢生的产品也没能逃过一劫。2018年10月大跌之后,谢生公司几乎所有的产品都跌到了面值以下。
实际上,净值起伏这么大,还是和在牛市养成的“激进式投资思维”有关。投资中,谢生会选择部分产品不设保本和平仓线,有些产品满仓后再加1.1到1.3左右的杠杆,发现好票、重仓买入,赌对了就可以迅速抬升净值。
杠杆是把双刃剑。市场大跌的时候,谢生手中三分之一的产品都或多或少加了杠杆,导致净值跌的幅度非常猛烈。“产品回撤和净值平仓线压力太大,仓位把握不准,越到后面就越纠结,也越痛苦。”谢生表示。
说起这两年的投资经历,谢生感叹最深的还是公募和私募之间“巨大的差别”。
“过去在公募做投资,选好标的后,仓位很少做大的调整,而在私募里面,仓位控制才是获得赢面的关键。”谢生坦言,多年在公募行业养成的“多头思维”,在私募投资中其实非常危险。这是因为过去只会考虑行业好不好、公司会不会涨,不会考虑净值的“安全垫”。同时,研究的公司过多集中在预期的收益部分,难免会对所持股票过分自信。
在谢生看来,处于净值生存线的产品反复踏空,而全面下跌的阶段倒是一个也没有落下,这才是最痛苦的部分。
而且,私募机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除了投资,运营、营销、财务等大大小小的工作都要负责人亲自过问,消耗精力不说,还可能扰乱投资思路。而从传统经验看,管理的麻烦,远比投资更难处理。
“我需要亲自和客户解释为什么选择不降低仓位、和渠道进行产品细节方面的决策、花时间路演赢得更多机会,内部还需要搭建看得过去的管理流程,研究员也需要花时间培养和沟通。”谢生算了一下,每天公司的杂事占用了很多功夫,再加上交流应酬的时间,留给思考和研究的时间少的可怜。
最近这段时间,因为业绩不见起色,已经有两个合伙人准备离开,手头的产品也有三个已经清盘。为了节约成本,谢生已经打算搬迁到另一个租金更便宜的地方办公,整个团队规模现在浓缩到了只有四个人。
投资模式、市场生态、行业格局都在发生剧烈变化。谢生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机会再等来一个牛市,而他的很多私募同行,也早已消失在朋友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