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普及背后潜藏坏账风险与催收争议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2019-08-20 08:16:15

摘要
□实习记者胡杨多家银行开始调整信用卡取现还款规则。近期,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相继宣布,8月下旬起,信用卡取现金额将全额计入当期账单的最低还款额。此前,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华夏银行、交通银行也已相继对信用卡还款规则进行了类似调整。这意味着,为持卡人提供小额现金贷款的信用卡取现功能将不再享受最低

  □实习记者 胡杨

  多家银行开始调整信用卡取现还款规则。

  近期,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相继宣布,8月下旬起,信用卡取现金额将全额计入当期账单的最低还款额。此前,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华夏银行、交通银行也已相继对信用卡还款规则进行了类似调整。

  这意味着,为持卡人提供小额现金贷款的信用卡取现功能将不再享受最低还款额的待遇。

  据分析,银行之所以作出上述调整,与信用卡普及背后潜藏的坏账风险与催收争议有关。

  信用卡风险防范面临挑战

  过去几年间,我国信用卡产业实现了长足发展。

  中国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此前发布的《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9)》(以下简称《蓝皮书》)显示,10年来,我国信用卡发卡量从1.86亿张增长到9.7亿张,交易总额从3.5万亿元增长到38.2万亿元。

  而单就刚刚过去的2018年来讲,信用卡发卡量则同比增加22.8%,增速远超银行卡整体发卡量。截至2018年末,全国人均信用卡数量已经达到0.7张。

  中信产业基金控股的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向《中国保险报》记者分析称,出于业务扩张的考虑,尤其是上市银行,需要在业绩指标上给投资者一个交代。因此,过去一段时间,部分银行在信用卡“拉新”上采取了较为激进的策略,使得风控等要求相应有所放松。

  实际上,2018年末,部分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不良率的确略有上升。

  除此之外,去年的P2P爆雷潮更导致了共债风险的加剧,即信用卡的风险不再由用卡行为本身所引发,而是由现金贷、消费金融等多种渠道共同构成。

  据资深信用卡产业观察人士董峥介绍,不少人将信用卡套现而来的资金投向P2P,以期获取高额投资收益。但P2P密集爆雷之后,理财产品血本无归,信用卡也失去了还款来源。他强调:“相较于用信用卡进行传统消费,套现后用于转投理财产品的资金数额往往更大,动辄达到几十万元。”

  《蓝皮书》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信用卡未偿余额为6.9万亿元,同比增长了23.2%。而根据央行近日发布的《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截至今年一季度,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则接近800亿元。

  信用卡风控引入科技手段

  出于加强信用卡逾期风险防范的考虑,越来越多银行选择对信用卡还款规则进行调整,向持卡人提供小额现金贷款的信用卡取现功能不再享受最低还款额的待遇。

  而在其他环节,银行也尝试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对不同客户群体进行画像,希望实现更加高效的风险控制。

  据中国银行总行信用卡中心高级经理何开宇梳理,目前,大数据在国内信用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有3种方式,分别是:开展欺诈风险监测、开展动态额度管理、实时精确授信管理。

  但对于大多数中小银行来说,仍面临信用卡风控手段相对单一、识别客户的维度和能力有限等现实性问题。此外,由于业务隔离、数据分散,也使得数据无法有效整合,技术风控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防范信用卡欺诈方面,还是以事后处置为主,即催收、降额、销卡等手段。

  行业呼吁完善催收约束机制

  事实上,关于催收,社会争论不断。去年8月,银保监会曾在《关于银行业和保险业做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有关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对于银行业领域,要重点打击以故意伤害、非法拘禁、侮辱、恐吓、威胁、骚扰等非法手段催收贷款的行为。

  记者了解到,针对逾期不还信用卡的情况,银行普遍采取外包至第三方机构进行电话催收的方式。尽管一些催收机构也曾呼吁合规、绿色催收,但由于催收人员的业绩工资与催收效果高度挂钩,且部分催收流程仅借款用户能够感知,机构本身无法监控,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

  现阶段,催收机构的事中管理多为金融信贷领域主体,例如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出台了《互联网金融逾期债务催收自律公约(试行)》等。在苏筱芮看来,这种模式下的管理是间接管理,即通过信贷平台来约束外部合作第三方的行为,其约束效力较为低下,市场缺乏针对催收机构的直接监管主体。

  因此,苏筱芮建议:未来,应加快催收业务相关形式、内容的总结和认定,尽早确立催收展业的相关依据。同时,应加快对存量催收机构的业务管理,通过白名单、分类监管等方式,鼓励合规机构健康、持续经营,使不合规机构受到相应惩罚甚至退出市场。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