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因素掣肘 “公转私”节奏放缓

来源:中证网 2019-08-26 11:23:32

摘要
2007年起,“公转私”现象开始出现,走过十几个年头,不少已经成为私募的标杆,当时出来的一批有淡水泉赵军、星石江晖等。在2014年私募拿到“身份证”后,又吸引一批公募基金经理创立私募,再加上牛市的加持,2015年123位公募基金经理“奔私”创了历史新高,随后,逐步慢下来了。截至8月24日,数据显示,

  2007年起,“公转私”现象开始出现,走过十几个年头,不少已经成为私募的标杆,当时出来的一批有淡水泉赵军、星石江晖等。在2014年私募拿到“身份证”后,又吸引一批公募基金经理创立私募,再加上牛市的加持,2015年123位公募基金经理“奔私”创了历史新高,随后,逐步慢下来了。截至8月24日,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在公募基金经理变动去向一栏为私募的,仅为1人。笔者认为,“公转私”节奏放缓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私募向头部集中趋势明显,小私募生存艰难,二是私募在策略上没有优势。

  记得在2014年不少人关注“公转私”现象,当时,笔者还给出一个自认为很有洞察力的“见解”:“公转私”是一个阶段现象,好比连通器的两端,当水压一样时,流动自然少了。

  没有想到的是,私募成长很迅速,仅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在权益类产品上的规模就和公募权益相当。自然压力也就大了很多,如今不少私募谋求着向公募转型,已有数家成功。

  私募的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私募向头部集中,小私募难生存。如同所有的行业一样,市场足够大的时候,各种企业都有生存的机会。但当行业遇到困难,头部的企业就受益。在私募这个市场上,上演着同样的故事。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7月底,存续备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39197只,基金规模2.40万亿元,较上月增加735.76亿元,环比增长3.16%。其中,大私募的募资占了很大比重:宁泉资产2019年8月备案新产品最多,当月共备案9只产品;高毅、星石、源乐晟都有新产品成立。

  大私募能招到更好的人才、提供更好的后台服务,公司的壁垒在不断增强,而新私募生存的空间在不断压缩。

  第二,私募在策略上没有优势。公募基金“转私”策略上并没有太大不同,大部分都是以股票型策略为主。数据显示,“公转私”发行的基金主要集中在股票策略上,占比近70%。

  股票型策略走得长久的也只有价值投资这一策略。但价值投资有一个天然的缺陷,就是其回报是非线性的。价值投资策略需要用时间来熨平净值的波动。这恰是新私募所不具备的。

  公募基金经理“转私”的优势是在基本面投资上比较扎实,统计数据显示,“公转私”基金经理的中长期表现同样要明显优于市场整体水平。但这条路要想走好并不容易,特别是龙头股票横行的这几年,基金经理更难脱颖而出。数据显示,大部分“公转私”基金经理产品,1年期和3年期评级都集中在2星和3星,合计占比在70%以上。

  那么,“公转私”未来会停止吗?

  这首先要评判未来私募行业的发展是否会停滞。今年早些时候招商银行和贝恩发布的财富管理报告中曾推测:2019年,居民财富可投资的总资产达到200万亿元。公募和私募算上各种类型的货币、债券、股票和股权等,总共不到30万亿元,可见未来的财富管理市场空间巨大。

  可以推断,下一次股市的高峰可能会出现“公转私”大潮。但不会是2015年简单的重复,策略会更为多元化,自身的定位可能更加独特和清晰。

责任编辑:wyj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