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6000万,亏损近15亿,为什么出事的总是光大?
摘要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财华社一直强调,对于股东来说,风控不严格的金融企业股权,长期不但没有股东价值,反而会损害股东权益。这放眼国际成熟市场看,一直如此,比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存在过百年的雷曼兄弟倒闭、美林被低价收购等等,国内也有个别金融机构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财华社一直强调,对于股东来说,风控不严格的金融企业股权,长期不但没有股东价值,反而会损害股东权益。
这放眼国际成熟市场看,一直如此,比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存在过百年的雷曼兄弟倒闭、美林被低价收购等等,国内也有个别金融机构,长期虽然没有倒闭,但却为股东也没有产生价值。
例如,最近被爆出投资7175万元(人民币,下同)、亏损15.2亿元的光大证券(06178-HK;601788-CN)。公司在投资决策时犯了明显错误,一味追求收益,忽视了风险且使用了杠杆,使风险成几何倍数的放大。
追求高收益、忽视风险
具体看,2016年,光大浸辉联合暴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设立了浸鑫基金,收购了一家运营分销全球体育赛事版权的公司(MP&Silva Holdings S.A(简称MPS)),股东持有的65%股权。但不幸的是,MPS被收购后日渐没落,2018年10月17日,MPS被英国法院宣布破产清算,公司资产和收入将用于偿还债权人。
对于MPS破产,有报道指出,公司的衰败也正是由于中资的入驻,因在浸鑫基金入主后,一方面,MPS三位创始人已经不再参与关键决策,而是将重要事务都移交给中资一方,导致决策效率大不如前。另一方面,浸鑫投资基金的两大股东光大资本与暴风科技,似乎也无暇顾及版权业务的争夺。
对浸鑫基金投资状况,光大证券全资子公司光大资本和光大浸辉总投资7175万元,(其中 6,000.00 万元为光大资本作为劣后级合伙人的出资),而劣后级投资者有承担被投资公司亏损的义务,这就导致了光大证券子公司光大资本6000万的投资一项就亏损14.6552亿元。
另外还有光大浸辉应收浸鑫基金管理费 3333.33 万元,其他应收代垫费用等2200.48 万元,共计提应收款项信用风险减值准备 5533.81 万元。
看到这里,只能说光大证券“自作孽,不可活”,因为6000万的投资,潜在风险敞口竟然高达14亿元,间接杠杆高达20倍以上,比配资的杠杆还高。
另外,财华社还发现浸鑫基金的股东名单中共包括了14位出资方,出资规模共计52.03亿元。其中招商银行作为优先级投资人加入了此次收购,出资28亿元。
相比较招商银行的此项投资就非常保守,充分考虑到了风险,以优先级投资人的身份参与此次收购,就算在被收购公司破产的背景下,按照合伙协议优先获得收益分配原则,招商银行可以把损失降低最低,甚至获得一定比例固定收益。
从光大证券此次事件中,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金融公司的本质是风险
风险、风险、风险,重要事强调三遍。
从历史来看,破产的金融公司一般都是为了追求高收益,被迫承担了高风险,美国次贷危机倒闭的世界级投资银行就是例子,但由于金融行业的高杠杆特性,导致公司一旦出现亏损,可能不止亏光净资产,甚至成为负资产。
所以,金融机构必须在风险和收益中取得均衡点,只能投资一些低风险、中等收益或高收益产品,如果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产品,例如衍生品,十次可能成功九次,但出现一次失败,由于高杠杆特性,就会导致整个公司资产有清零的风险。
而此次光大证券投资MPS,在事前对于被投资公司并没有做到详尽调查,也没有充分考虑风险的背景下,高杠杆投资了高风险高收益的公司,这才会出现现在这种结果。
总结:
现代金融公司出现大面积风险问题,一般都离不开监管过于放松和激进会计政策的推波助澜;小面积的风险,例如像光大证券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自身热衷于去追求一些高回报的投资项目,进而对于存在的风险忽视,这也是公司内部风控机制不完善的表现。
最后,财华社再次强调,金融的本质是风险,如若不能对风险深刻认识的金融公司,其股权对股东来说一文不值。
光大证券虽然自身业绩暴雷,但作为老牌券商也有雄厚的资本实力,2018年能否入选港股百强榜单呢?敬请密切留意2019年5月24日(星期五)在深圳中洲万豪酒店举行的「港股100强」
作者:郑鹏超
编辑:李雨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