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梧资本孔繁建:一个保守投资人的“看”和“守”

来源:财新健康 2016-03-31 08:18:26

摘要
【健康点】维梧资本(VivoCapital)成立于1996年,致力于在中美投资和建立生命科学和医疗健康领域的高品质企业。目前管理着超过十亿美金的基金,通过独特的多角度的投资策略发现并投资有潜力的公司。在美国,维梧投资公司的创新医疗产品均处于晚期研发或上市阶段。在大中华地区则倾向于投资已进入成长阶段的

【健康点】维梧资本(Vivo Capital)成立于1996年,致力于在中美投资和建立生命科学和医疗健康领域的高品质企业。目前管理着超过十亿美金的基金,通过独特的多角度的投资策略发现并投资有潜力的公司。在美国,维梧投资公司的创新医疗产品均处于晚期研发或上市阶段。在大中华地区则倾向于投资已进入成长阶段的生命科学和医疗健康产业公司。康辉控股、医美APP更美都是他们成功的投资标的。

维梧资本孔繁建:一个保守投资人的“看”和“守”

维梧资本的创始人孔繁建与奥博资本董事总经理卢红波、安进前大中华区总经理李怡平、富达亚洲风险投资投资合伙人陈立实、再鼎医药首席运营官巫荟联合创办了启珂健康投资论坛(原中国医疗健康投资峰会,CHIC)。今年已经是第七届的CHIC大会希望能成为中国的JP摩根健康产业投资大会。

在2016年CHIC大会前,健康点记者对维梧资本创始人孔繁建进行了专访,聊了聊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投风向和他的投资理念。

我们发现维梧资本尽管管理的资本量不断增加,但是在医疗投资领域却十分传统稳健,从2004年开始关注中国市场到设立中国办公室,历经整整两年时间;从落地中国到在中国市场完成第一笔投资,又花了两年多时间。您也说过“宁可慢一点,也不希望忙中出错”,为什么维梧资本出手如此谨慎,会不会担心错过一些好项目?

我们是全球性的机构投资人,我们最大的标的是投资而不是投机,医疗领域投资的门槛是很高的,有很多的认知前提在里面。

所以遗漏一些项目是必然的,但是我们也不会太后悔。财务上风险越高回报越高,但我们投资有一定的风险管控底线。健康产业是一个很长期的产业,其中的机会是不停的有。随着市场的成长,整个系统性的风险反而会降低。

2004年来到中国时,中国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还是很高的。一开始我们还是非常谨慎。投资需要做很多的功课,最要紧的一节课就是了解你的市场。我们组建自己的团队以后就闷下头来谨慎学习。现在十年过去了,我们还是非常谨慎。中国的市场一直在变,资本市场的管控政策已经有了很大的变迁。我们投资管控风险和寻找机会是并重的。这中间的平衡点会随着市场变化而改变。

以第五期基金为起点,维梧资本开始在中国市场进行直接投资,并陆续增加到近半数的金额。从过往在医疗领域的投资履历看,这些资金的主要投向是哪里?未来会有什么新的领域?

所有的领域我们都在观察。我们会等到风险得到相当大的管控之后才会进来。作为一个全球性的投资基金,我觉得我们目前的投资策略有非常好的对冲。在美国的医疗健康投资以创新为主,在中国的投资则以成长为主。美国健康产业的技术首屈一指,但是市场的成长非常有限,毕竟健康支出已经占到了GDP的18%。中国市场的成长则非常快,与美国有天壤之别,毕竟中国的健康支出刚刚超过GDP的5%。我们会看很多项目,从新药到医疗器材、还有很热门的E-Health。我们投资主要的还是制药和器材,毕竟都是非常扎实的产业。

现在一些新的业务机会出来。但是一些业务模型还不是很清晰。产业成长的速度很难测量,因为你都不晓得去量什么。所以我们对新的东西还是比较审慎的。

维梧资本及其前身BioAsia,核心策略之一就是将美国投资的产品和技术引进亚洲地区,即所谓“桥梁战略”。能否具体谈谈维梧资本的“桥梁战略”,中国和美国在医疗健康产业方面的跨境交易有什么可以完美互补的?能否有具体的投资案例说明? 维梧资本在其中起到的主要价值是什么?

美国的创新是全球领先的。中国的市场是全球领先的。以一家公司为例,常州的骨科器械生产商康辉控股。我们的投资进去的时候它们还只是做骨钉骨板,我们帮康辉扩充了产品线,包括膝盖和骨盆技术。最终他们在纽交所成功上市。在美国,因为市场成熟,所以市场份额都是被大的公司瓜分。一些小公司的技术虽然被FDA批准,但是很难进入主流市场。我们帮助康辉引进了一家美国公司的技术,扩充了产品线。2012年,美敦力以8.16亿美元把康辉收购了,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一起医械并购案。

一个有经验的投资人在公司很多方面都有附加价值。要做桥梁战略,其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中国的医疗服务和移动医疗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和崛起,维梧资本之前也领投了医美APP更美,您如何看待数字医疗、移动医疗在中国的发展,可否结合美国市场的情况简单比较一下?

这个领域前景很有诱惑力。特别是鉴于中国医生人数不足、地域大的特点。数字医疗是个可行的替代方案。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市场机会。但是对于我们比较保守的投资人,我们会先看他们试,等试好我们再跳进来也不会太晚。

医疗健康投资的火热与政策开放程度密切相关,作为投资人,您最期盼中国在哪些医疗卫生政策层面做出更多的开放?

期盼总是有的。我们的成功依赖于我们投资对象成功。作为政策的守门人。不能仅仅从产业界角度来对它提出要求,它们出台的政策毕竟还要牵涉到病人、付费方。这些因素都要考虑进去才能做出建言。所以不能仅仅要求他们加速审批速度。我最近关注到CFDA一些策略都是非常值得鼓掌的。我们觉得他们的方向正确,只要加速进展就好了。

医疗投资存在周期性么?很多人说医疗健康产业目前正在经历“资本寒冬”,与2013、2014年社会资本集中火爆进入的场景不可同日而语,您认同这种说法么?如果医疗健康产业存在周期性,那有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可以寻觅?

任何一个市场都有周期性。所谓的周期不是物理上的周期。健康产业比较有抗周期性。健康产业的放缓与其他基础产业有相当大的差异性。健康产业的估值与对企业的认知非常有关系。我们对制药和器材非常了解。一些新起之秀比如新药开发还是有很多新兴的机会。加上很多非常棒的技术人员。资本市场对它们非常看好。新药开发大家现在都有热情,当然风险还是很高。今年在美国IPO的第一家公司百济神州就得到了热捧,它们做的是“非常时髦”的新药。

医药投资和医疗器械投资,有人说,新药研发投入高、审批复杂,相对而言,医疗器械的审批更简单,中国现在也有国家鼓励国产医疗器械代替进口的政策背景,因此医疗器械领域的投资相对更容易受到投资者青睐,您怎么看?

现在,美国的医疗器材投资是最低迷的一个领域。任何一个新的器材,要进入到美国的保险,无论是联保医保还是私人医保,付费方对整个手续流程的审查都是非常严格的。所以医疗器械投资不光是投资技术,也不是拿到牌照就万事大吉了。一般说来,中国的投资人对器材比较偏好,因为器材更容易懂。但是投资的后半部分比较tricky。医疗器材取得证照只是第一步,未来是否能进医保,是否有医院采购,这些对一个企业的成功关联很大。光对技术本身了解而缺乏对后续流程的管控,投资风险依然比较大。虽然中国目前对器械的投资这一块还比较松,但是逐渐也会走上这条路。

维梧资本投资项目的退出渠道大致是如何?中美医疗投资退出渠道有何异同优劣?能否对比谈一下?

在美国与中国,投资策略不同出场机制不同。美国一般就是IPO或者被大公司收购,维梧资本过去20年的投资经验看,比例大概是一半对一半。一般来说,IPO出场还是需要一段时间。M&A比较快。不过现在买家也学精了,不一定全是现金交易。很多是结构性交易。在中国,IPO不是很稳定。但是也可以通过借壳这样的方式上市。

中国还有一个特色就是 好资质的企业会有很多投资人愿意去买老股,这在美国虽然有,但是要少多了。我们希望在国内能有一个市场为一些还没有稳定收入的企业提供融资渠道。资本市场的支持对技术创新是非常非常要紧的。这牵涉到很多风险管控,但我觉得这是有解的,中国最近一两年的进步也非常大。

今年是CHIC创立以来的第七年了,作为初创成员之一,您如何评价CHIC在行业中的影响力?这些年,通过举办CHIC您看到了中国医疗健康投资领域的哪些趋势?

中国的健康产业与现在的情况很不一样。我们欣慰的是CHIC存活了七年。一方面我们希望借助这个平台帮助国内健康产业的成长,另一方面也可以将整个中国健康产业的机会和特色介绍给全球的投资人。这是双向的沟通,我们觉得十分有意义。

中国的健康产业与美国相比没有那么成熟。在JP摩根健康产业投资大会上,谈技术的人少,多数谈的是投资;CHIC的定位一开始也是投资为主,但中国的很多项目还是比较早期,所以我们还是提供了很多早期项目的演示平台。我们觉得CHIC有与JP摩根健康大会并驾齐驱的潜力,这也有赖于国内企业的进一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