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债券私募暖流资产管理公司的衰亡样本

来源:中国证券网 2013-08-28 08:34:00

摘要
“‘势’决定了行业的沉浮,若能顺势而为,准确把握势,则必然找得到金融行业的盈利点......”暖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兼总经理黄柏乔在一场暖流精英招募会上指出“就目前我国的‘势’来看,固定收益债券部门是中国金融未来的蓝海,有待我们去开发。”这是黄柏乔于2012年底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一场

“‘势’决定了行业的沉浮,若能顺势而为,准确把握势,则必然找得到金融行业的盈利点......”暖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兼总经理黄柏乔在一场暖流精英招募会上指出“就目前我国的‘势’来看,固定收益债券部门是中国金融未来的蓝海,有待我们去开发。”

  这是黄柏乔于2012年底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一场招募会上的演讲。诚如其所言,这一年,其创办的暖流资产抓住了债券的大势,一年间快速扩张资产规模达30亿元。在业内取得前五名的优良成绩。

  不过,如今的债券市场可谓跌入寒冬,刚刚过去的债券风暴使得“暖流”停发产品,并陷入是否从事“丙类”户交易;面临既有客户赎回产品压力,加之,公司内部合伙人之前的矛盾白热化,暖流如今几乎处于崩溃边缘。

  顺“势”规模急膨胀

  暖流资产成立于2011年12月5日,正逢债券阳光私募发行加速时期,尤其在2012年,债券阳光私募愈发升温。来自朝阳永续数据统计显示,进入2012年,债券型阳光私募产品开始发力,除了1月、2月分别有8只和6只产品发行外,其余月份均有超过10只产品发行,9月更是有31只债券型阳光私募产品发行。发行数量随着大盘向下走势,有着明显的上升势头。

  作为股票私募基金的重要补充,债券私募基金凭借其所具备的低风险特征,在2011年下半年的弱市行情下开始备受追捧,私募公司也将此作为争取市场份额的突破口,不少原公募基金的大佬“奔私”后专门做起了债券型私募基金。

  在这样的大势下,原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部黄柏乔、李银桂创立了暖流资产,在2012年飞速发展。联合外贸信托于2012年02月27日推出了第一只产品,外贸信托-暖流1期,专注于债券策略,其后通过信托阳光化方式,债券私募得以迅速发展,其在外宣传中表示不到一年时间管理规模已超过二十亿元。

  私募排排网的数据显示,2012年2月17日,暖流资产联合外贸信托发行了“暖流1期”信托产品,一个月后与五矿信托成立了“暖流2期”;8月14日,再与五矿成立“暖流3期”;6月26日,与天津信托成立了 “暖流4期”;9月27号与外贸信托成立了“暖流5期”;11月19日,与外贸信托成立了“暖流6期”。据查,最近的一期产品,是2013年4月11日与五矿信托成立的“暖流18期”。

  资料显示这些产品都为结构化产品,全部投向于集中在固定收益类产品上,诸如“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上市的国债、金融债、央票、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银行存款以及固定收益类信托产品和银行理财产品”。

  在2012年上海证券报、WIND资讯私募基金收益排名中,成立仅1年的暖流便取得私募基金行业前五名的优良业绩。

  受益股东“资源”

  然而,2013年上半年的债市风暴,让整个债券市场蒙上阴影,更让暖流这家公司深受质疑。

  随着4月份“打黑”风暴的掀起,从万家基金邹昱、中信证券杨辉,到齐鲁银行徐大祝、西南证券薛晨,再到易方达基金马喜德,债市“硕鼠”纷纷现形,令银行间债市的灰色生意大白于天下,丙类户被认为是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主要灰色地带之一。

  作为券商在债市利益链条中的典型代表,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部董事总经理杨辉被带走一事尤受关注,当时有媒体报道称其在外设立了丙类户,由自己或家人直接控制。通过这些丙类户与金融机构做交易,低买高卖,从中牟取了利益。

  “这个行当(债券)全是靠资源优势,券商或者商业银行的债券部门,很多都在外面有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通过丙类户代持或者挂靠在乙类户下的方式,把利益倒到体制外。”一位业内资深人士称。

  而暖流的崛起,正是“黄伯乔欲离开中信,但还没彻底离开”之际的2012年全年。

  中信证券曾表示,黄伯乔已经在2012年初就离开中信证券,但事实上,直到2012年7月,黄伯乔仍然以中信证券联系人的身份出现在“2012年内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公司债券募集说明书”中。

  同系中信背景的李银桂,其05年毕业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货币银行学专业,后以专业第一名考入北京大学区域经济学,并获得北大经济学硕士学位。任职于中信证券期间,先后从事债券销售、债券交易、资金池管理、理财产品研发设计、信托产品设计、组合管理、另类资产投资等。

  作为中信证券的重要业务转折点,李银桂曾参与并主持银行类理财池的设计与投顾,并任组合首席交易员,实际负责投顾管理的银行理财池资金超过600亿。该业务使得中信证券成为中国投行业内第一家资产管理规模突破1千亿的券商。同为创始合伙人的李银桂于2012年8月从中信证券辞职,时间同样存在重叠。

  这意味着黄伯乔、李银桂在中信证券的债券部门工作的同时,暖流公司发起设立的信托产品,全部用于债券类固定收益产品的投资。

  另一个佐证是,2011年11月17日成立的暖流公司起初的法人代表是秦令令,出资4500万,占91%的股份。2012年9月,暖流公司进行了第一次股权变动,秦令令将所有股份悉数转让,黄柏乔正式成为显名股东持股比例为33.6%,并任公司法人代表。秦令令代持迹象十分明显。

  从暖流公司成立到黄伯乔正式任法人代表的9个月,暖流公司蓬勃发展,几乎所有阳光私募的债券产品都在这个时间短募集成功,并迅速在短短不到1年时间里管理规模超过20亿。

  丙类户亦或乙类户?

  暖流不仅恰当的利用了合伙人体制内的资源,其债券操作手法也多疑似丙类户。

  当被提及通过信托专户进行代理结算,借用信托公司的专户通道,实质上做着丙类账户的事的嫌疑时,暖流却并不愿澄清太多。

  “我们从事的是固定收益的阳光私募业务,不是丙类户,我们管理的所有产品都是信托发行,开设的账户都是乙类户,我们是信托发行该类产品的投资顾问。”这是暖流资产对媒体的质疑所作出的答复,当然这句话也几乎成为所有债券私募的“口头禅”。

  “这种做法,其实是借了信托的幌子,它是借用信托公司乙类账户进行操作。实质上,是借用信托的通道,发起信托阳光私募产品,由信托做监管,但本质还是丙类账户。这个做法在业内很普遍,属于监管的盲区。”一业内人士表示“这种做法很隐秘,通过信托公司设立信托专户,募集资金存放信托专户账户作为保证金。看似阳光化的信托计划实际操控人仍为丙类机构(投资公司),而且信托资产的运作也是监管盲区。”

  股权频繁更迭 产品停发

  而造成暖流最终走向业务停滞的是合伙人之间的分崩离析。

  一位接近暖流的内部人士称,“暖流至今没有新产品出来,一部分原因是被质疑与丙类户有染,另外是公司在上半年的股东变更中,部分业务骨干被排挤出去,股东内部更是存在诸多纠纷。”

  据介绍,暖流在鼎盛时期,“黄柏乔是一把手,姜雷负责公司的内务,具体负责业务的是程鹏﹑涂建斌﹑李银桂等人”。

  在今年3月8号,暖流召开了股东会决议吸收了程鹏为新股东,这位初来的“新人”明显受到黄柏乔的“关照”,获得10%的股份。

  程鹏加入后,从股权变动来看,涂建斌则明显被排挤,股份由12%下降至4%。这次股东会决议之后的股份变动于2013年5月18号,进行了正是变更。

  在老虎财经得到的关于暖流最新的股权结构资料显示:黄柏乔(45%),罗斌(6.3%),唐素英(19.7%),陈宇绯(14%),程鹏(10%),涂建斌(4%),姜雷(1%)。

  “正是在这样的股权变更之中,部分业务骨干遭排挤,为公司股东间的钩心斗角和业务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当我们欲了解更多细节时,该爆料人称:“考虑到部分原因,不想太多透露股东之间的更多纠纷细节。”

  私募“内讧”往往给借势而起的私募公司最后一击,合伙人之间关系的恶化,造成私募产品一度停发、亏损甚至公司正常业务陷入停滞。暖流资产管理公司异军突起以及突然衰落,只是每天风起云涌的金融市场上一个小小的兴衰样本。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