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信仰!政信信托将会越来越少!

来源:说金融 2019-10-25 11:28:50

摘要
昔日可以和银行理财一较高下的信托,自从2017年达到26万亿规模巅峰之后,现在规模上节节败退,到现在只有21万亿,项目投向从基建到地产,后来转战消费金融,现在竟然买起了茅台酒,倒卖茅台酒难道不是小区门口摆摊的大爷干的事吗?突然我有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以后信托管理规模怕是还会进一步降低,产品投向也

  昔日可以和银行理财一较高下的信托,自从2017年达到26万亿规模巅峰之后,现在规模上节节败退,到现在只有21万亿,项目投向从基建到地产,后来转战消费金融,现在竟然买起了茅台酒,倒卖茅台酒难道不是小区门口摆摊的大爷干的事吗?突然我有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

  以后信托管理规模怕是还会进一步降低,产品投向也会更加丰富多彩!

  根据用益信托网的统计,上周(10.14-10.20),共有81款集合信托计划成立,数量环比减少46%,募资规模为52.41亿,环比减少53%

  具体到产品投资领域,主要是房地产和基建类信托规模暴跌,据数据统计,上周房地产信托的募集规模仅有8.9亿,环比减少81%,基建类信托募资6.7亿,环比下降68%,倒是工商企业类信托不减反增,环比增加55%,达6.57亿。

  房地产类信托规模下降完全是在市场预料之中的,自从今年7月份,监管部门对部分信托公司“窗口指导”以后,地产类信托募资金额一降再降,紧接着又有几家信托公司,因为违规开展地产业务被罚,整个市场更是噤若寒蝉了。

  对于目前市场上的基建类信托,不计较的客户还能捏着鼻子做几个,更多的投资人是一点都看不上,一个县级市一年募资十几次,没有人大决议,没有财政局出函,只有城投公司担保,遇到行政级别低的地区,可能融资方还愿意抵押郊区的一块地,地级市的平台融资,除了信用担保,基本什么抵押物都没有,爱做不做。

  看到这情况,投资人一赌气,心想:我不做了,大不了等几年再说,手握大几百万上千万,每年少收几万块利息,对咱没影响。

  可是就我个人来看,就这样政信项目,怕是再过几年也没有了。

  为什么这样说?

  原因如下:

  第一、之前违约的政信项目,当地政府都会明确给出还款方案;

  从去年到现在,就我听说的政信项目延期的案例,大概都有十多个,这些项目,我都在持续关注,大部分是在半年内连本带息全部解决掉了,就连最让市场担心的GZ省,也在一年内给投资人兑付了80%的本金,这要比市场很多延期的工商企业项目有良心的多。

  我知道某些地方政府跟普通民企打交道,有拖欠账款的毛病,可是没有哪个政府敢和正规金融机构这么搞,如果真把金融机构逼急了,请几个媒体记者一报道,再把融资方和担保方一起起诉到法院,不管官司打不打得赢,那这个地区的名声一定是臭了,以后也很难通过金融机构募资了,哪个地方政府不是在举债发展,信用一旦破产,基本就没得玩了,对此,GZ省的政府应该是深有体会。

  说实话,有些穷乡僻壤的小地方还真不怕你告,反正都穷得叮当响了,索性就破罐子破摔,但是上级政府要脸啊,所以最后还是有人管。

  如果是行政级别高的地级市那就不用说,偌大一个地级市,每年GDP上千个亿,手上资源多不说,关键是违约成本高啊,当地政府一旦有违约问题出现,那立刻会有一堆债权人上门来挤兑,本来是3个亿的债务要还,没准一下就变成30亿了。

  此外还会影响接下来的招商引资工作,谁也不愿意和不讲信用的政府打交道啊,没人去投资,还怎么发展经济,经济不好,后面就会衍生出一堆的问题,比如就业问题、人口流失问题、养老金不够等等,这就是“违约成本”,有的事情,做成了不一定能有多大好处,但是搞砸了,那后果非常严重,这种情况下,这事儿吧,大概率能成,比起趋利人更有动力避害。

  第二、2018年、2019年,中央大力支持各地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满足当地的发展所需。

  有的投资人做项目喜欢看融资方的财报数据,其实如果是政信项目就没必要了,真的,因为这些城投公司的信用是和当地政府信用绑定在一起的,如果这些公司违约,媒体会直接把矛头指向当地政府,不会提是哪个城投公司,而且所谓的城投公司,里面的资产、营收、利润也都是地方政府一手安排的,这些公司的董事长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公司主营业务有哪些,这要是普通民企老板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对于城投平台这就在正常不过了。

  到这儿,大家应该就可以明确一点,政信项目违约成本太高,市场化的路走不通,无论如何,融资方都得还钱。

  投资人清楚这一点之后,肯定更乐意通过政信信托的方式把钱借给融资政府了,因为安全度一样,收益更高嘛!

  融资政府和中央也清楚这一点,既然不管怎样都要还钱,何不把钱通过低成本的债券和银行贷款这些渠道,来获得资金呢

  大家都是一个脑袋,两只手,谁还比谁傻多少呢?

  但是这事的主动权在融资方手里!

  于是乎,从2018年开始,中央就开始大力支持各地政府发债券募资了,2018年政府债券发行规模是4.17万亿,其中新增债券发行规模是2.17万亿,占比52%,新增再融资债券(借新还旧债券)是0.68万亿,置换债券是1.32万亿,大家都知道地方政府有“借新还旧”的问题,但是过去一直没公开,这波操作下来基本上是挑明了,就是这样的债券,平均发行利率只有3.89%,怎么样?比信托资金划算多了吧?

  现在是2019年10月份了,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都已经出来了,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行地方债4.18万亿,其中新增债发行3万亿(占比72%),借新还旧债发行1万亿,置换债发行1288亿。

  注意这两年数据变化,2019年前三季度地方债发行规模已经与去年一整年的持平了,同时用于“借新还旧”的资金总共变少1个亿,新增债规模增长了将近1个亿。

  很明显,这就是在转移政府融资的“主战场”,换位思考,如果是你我执政,应该也会采用这种策略吧,虽然债务总规模没变化,但是融资成本减半了呀,恰逢现在经济增涨大滑坡,这样一置换,至少还上利息不成问题了。

  至于政府债最后由谁买单了,这个我想大部分人都清楚:就是你我,除了你我还能有谁?

  过去直接认购政府债的投资人主要是金融机构,比如银行、保险公司券商,这里面银行占比最高,将近85%,今年多地开始尝试地方政府债券柜台发售,也就说咱们个人投资者可以像买国债一样去银行柜台买政府债了,很多人说这是政府太缺钱向散户下手了,可以这么说,但是不能说是坏事,过去过一下银行的手,最终也是咱们散户买单,现在,咱们这样直接买,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收益不是更高了吗!

  有人担心政府会破产会耍无赖,多虑了,因为政府是有征税权的,中国政府还可以收“土地出让金”,这是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啊!

  有人抬杠说美国政府不就有破产的情况吗?是的,但是美国政府属于“有限政府”,这个可能很多人没听说,什么意思呢?意思是政府只有征收执行权,征不征税、征什么税、征多少政府说了不算,得由议会、民众来决定,这种制度下政府就跟一家公司差不多,如果进来的现金流覆盖不了支出,真的就会破产的。

  但是有些政府是“无限政府”,它可以自行决定征不征收、征多少税、征什么税,(备注:中国政府还可以卖地)这样的政府怕是很难破产的。

  至于中国政府更接近以上哪种情况,各位自行判断。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