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传统险企 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摘要 “3年时间很短,但中国的保险科技发展却有了‘质’的飞跃。”复旦大学中国保险科技实验室主任许闲近日表示,“2017年以前整个行业还停留在‘互联网+保险’阶段,当时,保险科技的概念尚且模糊,从2017年保险科技元年到2018年保险科技的探索阶段,再到2019年许多专业技术相继落地,这个过程太快了。”事实
“3年时间很短,但中国的保险科技发展却有了‘质’的飞跃。”复旦大学中国保险科技实验室主任许闲近日表示,“2017年以前整个行业还停留在‘互联网+保险’阶段,当时,保险科技的概念尚且模糊,从2017年保险科技元年到2018年保险科技的探索阶段,再到2019年许多专业技术相继落地,这个过程太快了。”
事实的确如此,当前,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对于保险数据、商业模式和经营逻辑来讲有了深刻的变革和重新定义。在此大环境中,如何拥抱变化,赢得“科技赋能保险”的新机遇,已成为传统保险企业构筑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
传统保险迎来颠覆性创新
保险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正变得越来越活跃,其对保险行业的重塑趋势也愈加明显。早期保险科技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保险的营销和展业平台,现在已覆盖保险的全方位,包括前端的获客、中后台的精算、管理和风控,科技已参与到保险公司的全面运营之中。
在科技的助力下,保险机构不仅能针对用户需求进行产品创新,也能为用户的各种复杂需求提供更好的保险解决方案。从保险产品的创新角度,许闲谈到,许多保险科技公司创造的产品其实非常匹配社会需求。以前,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保险几乎没有,像糖尿病、中风等风险难以得到保障,但当保险科技进入后,保险的内涵和外延都在扩大。
比如今年3月,水滴保就联合安心保险、保险科技公司善诊等推出了一款投保年龄60岁到80岁的老年百万医疗险,用“边缘化”创新缓解了60岁以上老年人所面临的无保可选的问题,这就是保险科技所带来的保险种类和保障范围的颠覆性改变。
保险科技在确保产品创新的同时,也在底层支持保险体系的稳定与安全运行。同时,还能推动保险机构从“事后赔付”变为“事前预防、事中参与”模式,帮助保险消费者和保险机构同时减少损失。
以大数据技术为例,大数据为保险公司在流程优化、产品设计、精算定价、客服服务和营销推广等方面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一个比较典型的运用是在车险领域,通过大数据技术,车险公司可以实现差异化定价和风险控制。一些国外保险公司通过车载硬件设备获取用户的驾驶行为数据,在此基础上不仅能够提供差异化的车险定价,还可以帮助用户培养良好的驾驶习惯,主动预防风险。
保险与科创企业加速融合
在这场保险科技创新浪潮中,许多大型险企开始寻求与其经营理念相适应且符合互联网企业特点的独特运营管理模式。以中国人保为例,人保集团在2016年底注资10亿元成立了人保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保金服”),专门作为集团的“综合创新基地”和科技板块。
人保金服总裁谷伟表示,对于传统保险企业,如何将客户资源、业务资源、数据资源和对保险逻辑的深刻理解,与互联网公司的技术研发经验和用户流量优势以及产业相关方在细分领域的差异化服务能力深度融合,实现获客、产品、销售、理赔、风控和服务的全链条赋能,将成为保险企业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
也正因如此,人保金服与各合作方共同探索设立了金融保险科技孵化加速器和金融保险科技孵化基金,希望通过新技术实现保险的全价值链应用,将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与保险企业链接,赋能保险主业;同时,通过对垂直细分领域的深刻理解、对科技创新在保险场景应用的准确判断和对创新项目在保险应用落地的场景和数据支持,帮助科创企业孵化加速,实现同创共赢。
麦肯锡中国区金融机构业务负责人曲向军十分认同传统保险公司与科创企业的加速融合。“保险公司应将收入的1%到5%用作技术投资,否则保险科技战略永远是一句口号。”曲向军谈到,从去年开始,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都非常关注生态圈建设。
业界普遍认为,发展保险科技生态需形成合力,即在保险企业与保险科技企业之间建立常态化的对话机制;打造平等、共享的交流合作平台;在保险科技赋能保险主业与保险公司降本增效之间找到共赢点;推动跨领域的人才交流和跨界创新。
其实,保险公司内部科技板块的发展可以很好地辐射到国家整体科技产业建设中。曲向军举例道,英国巴克莱银行就赋能了12个英国政府鼓励的国家级战略产业,该银行把客户与B端能力直接引流给科技公司,间接助力国家产业发展。这一点我国政府和保险企业也可借鉴,政府可借助保险企业的力量赋能科技公司,从而促进科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在这种良性循环中,保险公司本身也会在客户服务能力等方面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