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债券市场监管协调

来源:经济日报 2019-11-04 15:45:37

摘要
科学评估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现状,深入剖析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障碍,有助于找准债券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施力点,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一是支持实体企业融资。从交易所发行规模看,2019年前三季度,地方政府债合计发行4.18万亿元,同比增加23.7%;企业债和公司债合计

科学评估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现状,深入剖析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障碍,有助于找准债券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施力点,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一是支持实体企业融资。从交易所发行规模看,2019年前三季度,地方政府债合计发行4.18万亿元,同比增加23.7%;企业债和公司债合计发行2万亿元,同比增加70.9%。二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近期,《非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业务实施办法》落地,创新创业公司债券试点范围再次扩大。截至2019年8月,创新创业公司债券合计融资82亿元,平均融资利率6.1%。三是推动资本市场和贫困地区对接。近年来,证监会针对贫困地区企业债券发行建立专项通道,交易所也出台扶贫专项公司债发行支持措施。截至2019年5月,交易所市场扶贫公司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合计发行340亿元。四是支持绿色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和沪深证券交易所《关于开展绿色公司债券试点的通知》发布后,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意愿增强。2018年绿色公司债券发行376亿元,同比增加54.02%。五是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深化。2018年末,熊猫债累计发行近2000亿元。此外,资产证券化降低企业杠杆率和优化金融结构作用显著。一方面,市场增速迅猛。上半年,全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合计发行9475亿元,同比增加38.2%。另一方面,产品创新加快。上半年,地铁客运收费收益权ABS、新零售基础设施类REITs等项目相继涌现。

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仍存诸多障碍。一是监管协调难度较大。当前信用债券种类繁多,包括证监会核准的公司债券,发展改革委审批的非上市企业债券,以及银行间协会注册的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监管标准不同导致监管套利难消。二是公司债发行前置条件和程序严格,导致低信用等级企业难以入场。三是市场内部缺乏有效竞争。银行间市场以特定金融机构为主,非金融企业和个人投资者被限制进入;交易所市场限制大宗交易主体进入,活跃程度不高。四是互联互通进展缓慢。前台方面,投资者和产品在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市场和柜台市场之间难以流动;后台方面,中证登公司和中债登公司隶属不同部门,兼容性不强。五是隐性背书依然存在。行政约束强于市场约束模糊了企业信用基础,造成债券风险定价功能紊乱,公司信用风险部分转移到政府和银行。

多措并举完善债券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加强债券市场监管协调。将债券发行、交易、托管、结算等市场活动和承销、经纪、评级等服务活动统一纳入监管。明确投资者准入条件、债券信息披露标准和资信评级要求,确保同类债券交易行为遵循相同规范。依法制定债券市场监管标准,加大债券监管执法力度。二是完善多层次债券市场体系。完善市场结构方面,推动场内和场外市场分层有序、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完善债券发行定价机制和交易机制,支持和规范金融机构开展公司债券场内和场外承销业务。支持产品创新方面,发展结构化产品,盘活金融资产和企业存量资产;发展强制转换债产品,为商业银行提供新型资本管理工具;完善地方政府债发行制度,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债券市场融资。三是探索债券公开发行注册制。放宽准入方面,不对债券投资价值和风险进行实质性判断,放宽公司债券公开发行基本条件,取消对净资产、债券余额比例限制和募集资金投向等要求,将发行人偿债能力和发行利率水平交由投资者判断,完善债券分类管理制度。严格监管方面,明确最高信用等级公募债券向社会公众销售,其他公募债券销售进行适度限制。四是推动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放开前台方面,允许债券发行人和投资者自主选择交易场所和方式,建立债券产品交叉挂牌和自主转托管机制,允许金融机构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统一后台方面,集中管理债券登记结算体系。五是强化债券市场信用约束机制。一方面,建立由市场判断发行人信用风险机制。提升资信评级机构公信力,健全债券发行人征信体系;另一方面,完善司法救济机制。确立债券受托管理人违约集体诉讼和破产清算主体资格,发挥债券持有人会议协调不同利益诉求和维护合法权益功能。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