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海外保险前,这几点必须要知道
摘要 整体定价相对更有优势香港地区所用死亡率和重疾发生率会比内地更低,因此定价更有优势。如果不考虑保费中其它附加费用的情况下,同样保额重疾险或寿险的“纯保费”理论上是要比内地更低的。但加上附加保费后,就要具体产品具体对待了,绝不能一概而论,谁比谁便宜都不好说。保险市场竞争更充分在相当于十五分之一个北京、七
整体定价相对更有优势
香港地区所用死亡率和重疾发生率会比内地更低,因此定价更有优势。如果不考虑保费中其它附加费用的情况下,同样保额重疾险或寿险的“纯保费”理论上是要比内地更低的。但加上附加保费后,就要具体产品具体对待了,绝不能一概而论,谁比谁便宜都不好说。
保险市场竞争更充分
在相当于十五分之一个北京、七分之一个广州的香港土地上,有着160多家国际保险公司经营业务。竞争程度更为激烈,也会让保险产品价格、服务等竞争更加充分。
保证转换权益(Conversion Privilege)
这是港险独有的责任。即:于指定时期内(通常是保单前10-15年)可保证将定期保单转换为一份终身保障,而无需提交任何健康声明,但需要按照转化时的年龄重新计算保费。
这种带有“保证转换权益”的定期保险可以降低投保人前期的经济压力,同时在未来,即使投保人身体健康状况变差时,也可以选择将保单保障期延长,这是很人性化的设置,也是内地保险产品值得学习的地方。
香港保单为美元资产
香港保险为美元保单,理赔款也是美元结算,如果未来考虑去港澳地区就医,是更为方便的。另外,对于有资产配置多元化需求的家庭来说,购买香港保险也是资产配置的一种不错选择。
<香港重疾险>癌症多次赔付责任是标配
港险中,重疾险里大多带有癌症多次赔付责任,间隔期3年,可以赔付癌症的原状态持续、复发、转移或新发,对于“癌症”这类极易“多次罹患”的重疾来说,是非常实用的。内地也有类似产品,但还不太多。
<香港重疾险>有分红功能
香港的重疾险,大家会发现,大多数都带有分红功能。有些还直接将分的红转化成了保额,可以抵御一定的通胀。
目前内地,由于监管规定,重疾险是不能设计为分红型产品的,有些保险公司会通过分红型寿险附加重疾险的方式实现,但是保费会贵出非常多。这类保险在目前内地也不是主流,可能主要是因为不太合理的保费定价导致的。
<香港寿险>高价值保单可做“保费融资”
港险独有的“保费融资(Premium Financing)”功能,这是投保人与保险公司和银行三方之间的业务,大概操作是这样的:
投保人缴纳大概30%的保费购买香港的“万用寿险”,剩余70%的保费向银行贷款购买,投保成功后,这张保单抵押给银行,然后客户陆续偿还贷款,直至还清。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可以用最低的支出撬动最大的“收益”,收益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高额保障,另一部分就是“利息差”。大概每年万用寿险给到客户的派息率约为4%左右,而客户向银行贷款利息通常为2.5%左右,这就产生了“息差”,并且有一定杠杆作用。不过一旦美元加息,保费融资成本将会进一步上升,这点要注意。
另外,这种操作也是有很高门槛的,产品上,只适合一开始就具有较高现金价值的寿险产品(基本上是要趸交保费的),否则也不容易从银行申请到低息贷款;费用上,差不多要50-100万美元起步,不是一般家庭能够选择的。
<香港寿险>保单的免责条款较少
寿险保单中,责任免除条款比内地要少一些,一般只不保一年以内的自杀。而内地保单会包括一些犯罪行为、战争、暴乱、酒驾等免责内容。
香港投资环境更为成熟
香港整体的投资环境,加上保险资金的大类资产配置更偏向于股票、房地产等权益类产品,因此,香港带有分红的产品,预期回报可能比内地产品更高。但同时,风险性也一定会更高,收益波动性也会较大,因此需要更为长期的投资回报来平滑收益。所以,如果你要投资港险,切勿追求较为短期的回报,至少10年起步吧。
香港保险公司的股东更为成熟
香港保险公司的股东,对保险资本的认知更为成熟,对于投资一家保险公司所要求的的回报通常也不同于内地,因此从经营角度来讲,干预更小。
但目前内地投资市场也愈加成熟,监管对于股东的甄选标准也在向着有利于险资的方向优化。
我们在看到上述香港保险的这些关注点后,其实更应该看一看自己是否适合购买香港保险呢?到底买香港保险是为了什么?难道千里迢迢跑去香港,就为了“听说的”可以便宜的那点儿保费吗?这是很不值当的,也是不理性的。
如果内地居民要购买香港保险,应该至少是这样的一个画像:
1、家庭整体年收入至少在30万以上,每年除去必要开支外,还拥有较多可用的现金资产;
2. 未来不论是在资金上还是在地理位置上,能更有条件出行于香港等境外地区;
3. 已经认真考虑过未来,确实有孩子香港留学或者家庭成员海外就诊需求;
4. 有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认可长期投资获得稳定回报的人群。
买保险,终究不是看别人,而是要看自己。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其实不仅买保险需要“量身”而定,做很多事,也都是需要明确自身需求后,再考虑是否要做的。
不盲从,才能更从容。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基于审慎的态度做出自主决策,风险自担。
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