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负面清单”18个月人身险行业“刮骨疗毒”寻转型
摘要 编者按:从监管角度而言,如何管理经济周期的问题,如何管理资产负债匹配的问题,如何应对社会消费需求变化和各类风险挑战的问题、如何解决少数公司严重依赖传统发展路径的问题以及如何改善科技赋能不足的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人身险行业的焦点问题。在保险领域,2018年5月银保监会首次公布人身保险产品开发设计负面清
编者按:
从监管角度而言,如何管理经济周期的问题,如何管理资产负债匹配的问题,如何应对社会消费需求变化和各类风险挑战的问题、如何解决少数公司严重依赖传统发展路径的问题以及如何改善科技赋能不足的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人身险行业的焦点问题。
在保险领域,2018年5月银保监会首次公布人身保险产品开发设计负面清单,并严查“长险短做”、盲目设定高额给付限额等偏离保险本质、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产品,在行业内展开人身保险产品专项核查清理。18个月已过去,2019年进入倒计时,人身险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
让我们看这样一组数据。2019年前三季度,人身保险行业利润达到2332亿元,同比增长55%;三季度末各人身保险公司内含价值达3.3万亿元,同比增长16.8%。从数据上看,人身险市场份额并未因负面清单收窄,同时行业风控能力增强。截至三季度末,人身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4%,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96%,综合偿付能力溢额220亿元,较上季度均有提升。前三季度,人身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9503亿元,同比增长78%,行业整体现金流充裕,风险可控。
然而,人身保险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仍然有不少难题需要破解。
折戟的人身险
依托庞大的人口市场红利,人身险市场在我国发展迅猛。2012年以来,保险业大力推进资金运用和费率市场化改革,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产品定价和投资自主权大幅提升。资金运用范围不断拓宽,可投向不动产、股权、创业板、优先股、创业投资基金、信托计划、金融衍生品等多个领域,与国际基本一致;普通型人身险、分红险预定利率和万能险保证利率上限相继放开。人身险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2年至2017年,人身险公司保费年均增长21.2%,公司数量从68家增至85家。
快速扩张为监管带来挑战。“长险短做”本是行业痼疾,年金保险产品长险短做,通过生存金快速返还形式,将消费者所交保费大量快速返还,把长期年金保险实际做成短期产品。“长险短做”规避掉了中短期产品的监管规定,虽然保费赚得容易,可一旦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收益下降,就会产生退保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奔跑在非理性的轨道上,总有失重下坠的那一天。某些险资公司为谋取高额利润,通过“长险短做”来绕道监管,本想瞒天过海,却不想中途“翻车”,跌下深渊。
数据表明,2013年至2016年,高现价万能险对应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年均增长54.6%,其中2016年,人身险公司规模保费3.42万亿元,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达到1.19万亿元,占比34.8%。十余家中小保险公司高现价万能险占到规模保费收入的50%以上,个别保险公司甚至达到95%以上。这些产品虽然设计期限为5至10年,但实际存续期通常为1至3年,有的甚至仅有几个月,成本很高。为支撑高成本,部分保险公司短钱长配,将销售高现价产品所得资金大量投资于权益类资产和长期限不动产等另类投资项目,在资本市场大肆举牌上市公司,大规模开展境外收购,还有少数保险公司涉嫌违规用保费自我注资、循环注资、虚假注资等,形成较大风险隐患。
11月25日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指出:问题出在中短期高现价万能险产品过快增长,资产负债错配严重。针对人身险业中短期高现价万能险占比过高,重投资、轻保障,资产负债匹配难度高,流动性风险大等问题,保险监管部门加强监管,推动人身险业回归保障本源。
回溯既往,2016年以来,监管部门连续发布《关于规范中短存续期人身保险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人身保险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精算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产品开发设计行为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保险公司中短期产品年度保费收入控制在公司最近季度投入资本和净资产较大者的两倍以内,中短期产品规模超过限额的要逐年压缩规模,对超过一定额度的,一年内不予批准设立新分支机构;保险公司不得以附加险等形式设计万能险产品。
2017年以来,保险监管部门先后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资金股票投资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对涉及上市公司收购的,实行事前核准,要求权益类资产的账面余额合计不得高于本公司上季度末总资产的30%,禁止保险机构与非保险一致行动人共同收购上市公司;进一步规范投资管理人受托管理保险资金的行为,强化境外投资监管。2018年年初,保险监管部门发布了修订后的《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加强股东行为监管力度,对违规股东视情节采取责令转让股权、撤销行政许可、限制投资保险业等措施。
上述监管规定发布后,人身险行业中短存续期业务规模大幅下降,转型取得初步成效。2017年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为5892亿元,比上年下降50%,个别公司降幅达90%以上;2018年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扣除两家被处置机构)仅增长5.3%。保险公司举牌上市公司、股东违规注资等行为明显减少。
“坏”孩子的转型
美国国际集团(AIG)在金融海啸中“翻船”令业界对保险业系统性风险开始关注。AIG是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其设在英国伦敦的金融产品部门却因一款抵押贷款关联债券“翻船”。
AIG事件给保险业提了醒,随后便有研究表明,随着金融一体化和混业经营快速发展,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深度融合,保险公司新型保险产品和新型投资工具的出现,保险行业以保险风险为主,较少受到经济周期影响的优势不复存在。相反,保险业受其他行业系统性风险波及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一些保险机构也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的源头,而如何管理经济周期遂成为保险业监管重点。
在新旧发展模式转换背景下,2018年人身险公司未能实现“开门红”。1月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大幅下降25.5%,第一季度同比下降16.82%,全年保费收入同比仅增长0.85%。并且,因其高度的风险性,“长险短做”被列入了人身保险产品开发设计负面清单。经过一年的调整,受2018年基数较低的影响,2019年人身险公司才重返“开门红”。
与此同时,转型让人身险公司开始审视自身,保费增长放缓,尚未形成新的增长点,但转型升级在行业内取得新共识。推动人身保险业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强化保险监管,让市场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向高水平的服务和品牌竞争转变。
从监管角度而言,如何管理经济周期的问题,如何管理资产负债匹配的问题,如何应对社会消费需求变化和各类风险挑战的问题、如何解决少数公司严重依赖传统发展路径的问题以及如何改善科技赋能不足的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人身险行业的焦点问题。
保险业不是“挣快钱”
保险业是“挣快钱”的行业吗?答案显然是否定。
人身险行业在快速发展中出了问题,但在回归保障的道路上,保障民生它从未缺席。
经过调整,人身保险业将发展得更加健康,风险防范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将有效提升。在大力推动保险业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的政策引导下,推动保险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保险业发展的主旋律。
《报告》显示,目前,人身保险业已积累养老准备金超过2万亿元,积累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达到1.14万亿元,大病保险已覆盖全国31个省,覆盖人群达11.29亿人,受托管理各类医保基金367.5亿元。保险业为近9万家企业提供企业年金受托管理服务,覆盖2471万人,受托管理资产累计8958亿元,人身保险大部分长期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然而,痼疾难改,人身险市场整治不是速决战,而是一场持久战。发展人身险,有利于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和养老体系,还能为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提供长期资金支持。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社会财富增长、公众对健康生活需求日益提高,人身险业拥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我国经济虽然存在下行压力,但也使公众的风险意识增强,刺激了保障需求。下一步,人身险业要抓住机遇,立足于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和服务实体经济,努力提高客户满意度和业务质量,谋求更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