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9:私募基金行业整体规模稳步上升,股权投资和证券投资基金主导
摘要 私募总规模近14万亿 股权创投私募增长强劲2019年,私募行业总体稳步增长。截至2019年底,协会存续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4471家,较2018年末存量机构增加23家,同比增长0.09%;存续备案私募基金81739只,较2018年末在管私募基金数量增加7097只,同比增长9.51%;管理基
私募总规模近14万亿 股权创投私募增长强劲
2019年,私募行业总体稳步增长。截至2019年底,协会存续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4471家,较2018年末存量机构增加23家,同比增长0.09%;存续备案私募基金81739只,较2018年末在管私募基金数量增加7097只,同比增长9.51%;管理基金规模13.74万亿元,较2018年末增加9603.56亿元,同比增长7.52%。私募基金管理人在从业人员管理平台完成注册的全职员工17.65万人,其中取得基金从业资格的员工14.22万人。
截至2019年12月底,存续备案私募证券投资基金41399只,基金规模2.45万亿元,较上月增加40.16亿元,环比增长0.16%;私募股权投资基金28490只,基金规模8.59万亿元,较上月增加222.25亿元,环比增长0.26%;创业投资基金7978只,基金规模1.15万亿元,较上月增加139.56亿元,环比增长1.23%;其他私募投资基金3867只,基金规模1.55万亿元,较上月减少457.97亿元,环比下降2.88%;私募资产配置基金5只,基金规模5.36亿元。股权创投私募仍是增长的主力,且势头依然强劲,其管理规模从去年底的8.6万亿元增至今年12月的9.74万亿元,增长1.14万亿元;其规模占私募总规模的71%左右;私募股权、创业基金管理人为14882家,管理产品36468只。
截至2019年12月底,存续登记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8857家,较上月减少17家;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14882家,较上月增加2家;其他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727家,较上月减少8家;私募资产配置类管理人5家。
私募规模大增,私募行业头部效应进一步提升,百亿私募也迎来了爆发良机,强者愈强格局越发明显。截至2019年12月底,存续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规模在100亿元及以上的百亿私募从234家增长至262家,同比增长12%,50亿私募从272家增加至290家,同比增长6%,20亿—50亿元的私募从671家增加至726家,10亿—20亿元的从801家增加至871家,5亿—10亿元的从1155家增加至1236家,1亿—5亿元的从4308增加至4517家,0.5亿—1亿元增加29家。截至2019年12月底,已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管理规模的共21306家,水涨船高,私募平均管理规模从5.98亿增加至6.45亿元。
私募备案新规出台 “伪私募”加速出清
截至2019年底,中基协办理15633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注销手续,其中,主动申请注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2742家,未按照《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以下简称“二五公告”)要求完成第一只私募基金产品备案被注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12199家,因违反中基协自律规则被注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692家。2019年中基协办理1072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注销手续,其中,主动申请注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479家,未按照“二五公告”要求完成第一只私募基金产品备案被注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97家,因违反中基协自律规则被注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496家。
其中,按照《关于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异常经营情形下提交专项法律意见书的公告》相关要求,中基协累计列入异常经营程序私募基金管理人785家,收到专项法律意见书412份,因异常经营被注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232家。其中,2019年当年列入异常经营程序私募基金管理人479家,因异常经营被注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222家。
按照《关于建立“失联(异常)”私募机构公示制度的通知》及优化失联私募基金管理人自律机制相关公告要求,中基协已对外公告32批失联机构,涉及私募基金管理人1067家,因失联被注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417家。其中,2019年共对外公告8批失联机构,涉及私募基金管理人558家,因失联被注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259家。
截至2019年底,累计已办理清算的私募基金37444只,其中,自主发行类产品32287只,顾问管理类产品5157(其中,227只为解除投顾协议)。2019年当年清算私募基金10417只,其中,自主发行类产品9668只,顾问管理类产品749只(其中,74只为解除投顾协议)。
如果说2018年是私募行业强监管的开端之年,那么2019年便是私募行业强监管稳健执行的一年。这一年中,承接2018年的监管思路与方法,并将监管活动、政策、手段进一步细化、完善。从私募自查活动的持续性进行,到各地证监局私募专项检查活动的开展,再到《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暂行条例》列入国务院2019年立法计划。私募行业体系化、制度化监管从构思蓝图,逐步走向落地实施。2019年,是私募监管从宽松监管到强监管转型的关键一年。这一年中,监管政策频出、监管活动密集、监管热点事件此起彼伏。
12月23日,中基协更新发布了《私募投资基金备案须知》。新版的各项规定更加全面、细化和明确。主要变动内容包括:1、进一步明晰私募基金外延边界,坚决拒绝五类“伪私募”;2、厘清管理人、托管人职责,托管人不得通过合同约定免除法定职责;3、重申合格投资者要求;4、明确募集完毕概念,避免“备小募大”“先备后募”;5、规范基金封闭运作及例外情形,明确扩募条件;6、设置基金存续期不少于5年的要求,鼓励设立7年及以上基金;7、细化投资运作要求,禁止刚兑、资金池、投资单元;8、从严规范关联交易,防范利益冲突;9、对于不同类型私募基金设置差异化备案要求。
中基协表示,此次更新主要是为了全面有效解决私募基金在募集、投资、治理等环节中的老问题:一是采用刚性回购、差额补足等形式变相从事“伪私募”活动;二是利用协会备案为合规性背书,先备后募、备少募多;三是通过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
2019年,新情况、新形态、新风险不断涌现:一是P2P等跨行业类金融风险向私募基金传导和挤压,出现巨大外溢性风险敞口;二是私募行业通道化现象加剧;三是“老壳新用”等规避监管要求情形多发。在资管新规的规范下,备案须知急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根据“新老划断”原则,中基协自2020年4月1日起不再办理不符合新规的新增和在审备案申请,在此之前完成备案的私募投资基金从事不符合“基金”本质活动的,2020年9月1日之后不得新增募集规模和投资,到期后应进行清算,原则上不得展期。
资本市场开放加速 外资私募跑马圈地
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提速,国外资本纷纷看好中国的投资机会,外资私募加速布局中国资本市场。2019年,外资私募布局中国市场步伐加快,联博汇智、安联寰通、德劭、野村、霸菱和腾胜等6家机构完成独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WOFE PFM),加上此前备案的富达利泰、贝莱德、桥水等16家,外资私募总数已经达到22家。外资私募发行了39只新基金,远超2018年。至此,外资私募备案的中国私募基金数量达到65只。除传统的股票、债券基金,外资私募今年还推出了FOF、多元资产等新的策略产品。
2019年,外资私募在中国的业务范围进一步拓展,富敦、路博迈、贝莱德、桥水、毕盛、安本标准和元胜等7家机构在基金业协会完成在中国提供投资顾问服务的登记备案,可以在中国市场开展机构业务。
监管层出台多项政策,包括放开外资私募产品参与“港股通”交易的限制、明确外资私募基金投资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标准等,为外资私募管理人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
2016年6月证监会发布相关政策,允许外资持股比例超过49%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机构在中基协登记备案,由此拉开外资私募进军中国的序幕。2017则是外资私募入华大年,有富达利泰、富敦投资、英仕曼、惠理投资在内的9家外资私募同一年完成登记。2018年堪称A股熊市,外资私募登记数量虽略有回调,但依旧有元胜投资、桥水等6家外资在市场低位入场。
2019年对于外资私募而言,利好消息不断。其中,最受市场关注的便是“私转公”的开启。2019年7月,“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11条”发布,将原定于2021年取消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的时点提前到2020年;8月,中基协表示,欢迎外资私募管理人在合规经营的基础上,扩大在华展业范围,申请开展公开募集基金管理业务。不少外资机构表示,2020年可能是“外资投资中国爆发之年”。据了解,目前较为明确表达了对中国公募基金牌照兴趣的外资机构包括富达、贝莱德、领航先锋等;已有外资巨头表示希望明年启动公募牌照申请工作。
纵观全球市场经济动能减弱叠加负利率环境下,中国资产风景独好,外资进场明显提速。外资私募除了自主发行产品,其投顾业务,以及私转公业务都在全面推进中。当前,无论是从基本面、估值、市场预期等多重因素看,还是从A股的资产配置优势来看,随着金融市场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也为外资私募布局中国提供了契机。
【免责声明】来源:中基协及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处理。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