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类信托一年增24.29% 这一情况为何引发高度关注

来源: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2020-02-26 10:28:15

摘要
2018年以来,信托业“去通道”取得成效显著,通道业务规模也自2017年末的高峰迅速下降。然而,与此同时,融资类信托业务体量迅猛增长。尤其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之下,仍有个别公司大举逆势扩张,其间隐藏积聚的风险不由引人忧心。主动管理类信托贷款系融资类业务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过去的一年中,其增长速度甚至高于通

融资类信托一年增24.29% 这一情况为何引发高度关注

  2018年以来,信托业“去通道”取得成效显著,通道业务规模也自2017年末的高峰迅速下降。然而,与此同时,融资类信托业务体量迅猛增长。尤其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之下,仍有个别公司大举逆势扩张,其间隐藏积聚的风险不由引人忧心。

  主动管理类信托贷款系融资类业务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过去的一年中,其增长速度甚至高于通道业务收缩速度。

  • 中国信托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3季度末,事务管理类信托余额为11.60万亿元,环比减少6.58%,同比下降17.33%;而融资类信托增至5.27万亿元,环比上升7.22%,同比大增24.29%。

  • 另有官方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融资类信托实现收入266. 65亿元,占全部信托业务收入的48.36%。由此可见,融资类业务是不折不扣的“收入担当”,也是众多公司难以主动出手“控制、压缩”的根本缘由。

  那么,融资类业务迅猛增长隐藏了哪些风险呢?

  在2019年底召开的中国信托业年会上,监管人士明确指出,信托公司现行的融资类业务模式混淆了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界限;异化了信托计划,产生了“刚性兑付”;扰乱了市场氛围,形成了“声誉风险悖论”,使投资者教育走向了相反,最终扰乱了金融市场乃至社会稳定。

  具体来看,当前融资类业务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

  其一,信托资产的次优性。信托资产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或不能投放的领域,或者是不符合银行信贷、资本市场等传统渠道融资标准的市场主体,或者是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金融监管或宏观调控密切关注的领域。

  其二,风控管理的相对粗放性。信托公司风控能力普遍相对较弱,一旦出现尽职调查疏忽、投后管理不到位等情况,很有可能要承担赔付责任,这也是刚性兑付迟迟难以打破的重要原因。

  其三,抗风险能力的相对薄弱性。信托业的风险抵御能力本就比较薄弱,如果信托风险项目出现集中兑付压力,将对部分信托公司的风险抵补能力造成很大冲击。

  归根结底,信托行业目前的风险管理能力与业务结构和业务增速并不匹配。

  接下来,如何强化融资类信托业务的风险防范成为关键。

  首先,信托公司要区分主动管理业务和主动管理能力。银监部门一直倡导信托公司提高主动管理能力,但如果在在主动管理能力未提高的情况下大举扩张主动管理业务,反而是对转型发展方向的误读。

  其次,信托公司要强化风险管控能力建设。要不断完善前中后台分工合理、有效制衡的管理体系,督促中后台管理部门认真履职,严禁为拓展业务倒逼风控部门放松风控标准;要加强对前台营销业务团队的管控,前台业务团队是信托公司的一部分。

  • 再次,信托公司要合理控制并逐步压降融资类信托业务。另一方面,也不得通过其他方式变相开展非标债权融资。

  弘扬信托文化 

  强化合规建设

  2019年中国信托业年会以“弘扬信托文化、强化合规建设”为主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之一。信托行业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力弘扬信托文化切中实际、适逢其时、很有必要。

  中国银保监会党委委员、副主席黄洪指出,良好的信托文化一般具备忠诚守信、持续稳定、财产独立、灵活创新等四方面的核心特征,同时还具有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质,包括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文化、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宗旨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文化、依法合规经营的底线文化,以及坚持职业操守的品质文化。

  黄洪强调,信托文化是推动行业稳健发展的最坚定力量。信托文化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积淀和涵养,信托全行业要下大力气开展信托文化建设,在全行业形成“专业、勤勉、尽职”的良好信托文化。

  黄洪要求,从2020年开始连续用五年的时间,开展信托文化教育年、信托文化普及年、信托文化确立年、信托文化深化年、信托文化提升年的主题活动,在全行业开展信托文化建设工程,推动信托文化建设有步骤、有计划地向纵深开展,最终建成有中国特色的信托文化。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唐婧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