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浪潮滚滚而来 信托公司应该如何入局?

来源: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2020-03-07 11:30:15

摘要
来源:资管云不管是宏观经济持续下行,还是疫情的发生加重了下行的压力,也或者是外围国际环境依然面临着较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总之,最近,中央政治局、各省市、各市场主体均开始密集地关注新基建,资本市场也随之闻鸡起舞,各金融牌照也都在深度研判个中机遇,应该说是大形势走到了这一步。即: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

  来源:资管云

新基建浪潮滚滚而来 信托公司应该如何入局?

  不管是宏观经济持续下行,还是疫情的发生加重了下行的压力,也或者是外围国际环境依然面临着较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总之,最近,中央政治局、各省市、各市场主体均开始密集地关注新基建,资本市场也随之闻鸡起舞,各金融牌照也都在深度研判个中机遇,应该说是大形势走到了这一步。即: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国经济的背景下,启动新一轮基建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释放国内经济增长潜力。那么,风来了,蛋糕也足够大,该怎么下嘴?吃什么?怎么吃?相信大家都在做思考,作为信托从业者,我也尝试着想从信托基建业务法律关系主体及业务模式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信托公司在新型基建业务中的短板和机遇。

  一、新基建,新在哪? 

  区别于传统“基建”,“新基建”主要发力于科技端。传统基建主要是指铁路、公路、桥梁、水利工程等;而“新基建”是指立足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数字经济等七大领域。新老对比,其核心就是主体新、领域新、内容新,为了更好地分析这个“新”字,我们也可以进一步相对的把“新”字分为“半新”和“全新”,所谓“半新”,是指基于对传统基建领域的补短板和改造升级,比如:5G、特高压、教育设施、公共卫生设施;所谓“全新”,是指近年来一些突破性的科技成果在基建领域中由点到面的普遍性应用,比如数字经济、工业互联、人工智能、物联网等。

  二、信托基建业务相关法律关系主体及业务模式的新老对比

  实务中,信托基建业务主体大体上涉及招标方、总包方、上下游(供货方:设备、技术、服务)三个主要市场主体的投融资需求。

  招标方:主要以公募债评级AA以上,承担特定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主,涉及的业务模式无外乎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各种附加回购措施的财产权融资(应收账款、特定资产收益权、股权收益权等)。即便是新基建,但由于其公共服务产品的属性不变,未来的管理主体还主要是平台公司,因此,信托公司基于平台公司本身的业务在新老基建的对比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唯一不同的是项目贷款,对于信托风控而言,项目贷款的属性在于必须要专款专用、封闭监管、受托支付,以确保所融资金不被挪用,从而基于项目本身产生的现金流能为未来的还款提供支撑。项目贷款能不能做,落脚点在于项目赚不赚钱,项目的建设周期和资金的属性匹不匹配,从这个角度来看,个人认为是会在新老基建上发生差异的,老基建来看,修路、架桥、铺管道、建园区,一是周期长,二是现金流回正慢,因此,就信托业务实操来讲,基于平台公司的项目贷款向来占比较小;而新型基建可能表现就不一样,一是技术属性,成套设备;二是现金流回正周期短;三是建成后资产整合、并购等市场化盈利的路径比较多。从而如果有符合条件的项目,平台公司是可以仅就项目的要素向信托公司申请贷款的。

  总包方:老基建来看:主要是具备相应总包和施工资质的央、地国有背景的建筑施工类企业。实操中,由于国有背景的主体居多,涉及的业务模式又可以相应分为:针对建筑施工类企业自身主体的信托融资,比如:流动资金贷款、基于应收应付款的供应链保理业务、具备现金流特征资产的证券化业务等;以及信托公司和建筑施工类企业联动合作的业务,比如F+EPC模式,俗称“带资投标”(此种模式中,信托公司充当F的融资功能,信托公司和施工单位形成总、分包的合作关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项目最终还款承担回购和担保义务);新基建来看:中标方更多的是类似华为、中兴、海康威视科大讯飞恒生电子等设备和技术的集成方、龙头企业、甚至是技术和设备的垄断主体,各主体之间,一方面新基建市场主体相较老基建主体间几乎没有什么同质性,甚至各有特点、各有壁垒;另一方面,在投融资方面,这些企业的现金流情况往往较好或更多的通过资本市场和传统的银行信贷、设备租赁等获取资金,这些主体的信托融资更多发生在股票质押融资等极小的需求领域。因此,传统针对建筑施工类企业的融资方式对科技类龙头企业需求并不明确。

  上下游(供货方):老基建上下游主体更多的是水泥、钢铁、管廊等企业,近年来,不管是过剩产能限制、市场风险爆发(钢贸风险)、也或是基于这些市场主体的传统融资(流贷、项目贷、应收应付保理)等,都只能是信托业务合作中的个案,虽不排除个别有特定行业股东背景的信托公司规模化开展此类主体的信托业务,但总体上,还是不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新基建来讲,5G、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特高压、工业互联等,不管是设备、技术、服务单方面的提供方、还是三者合一的集成方,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中小企业居多,依托资本市场的逻辑性强(由于其天然的科技属性,很多公司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其资金的获取就和天使基金、私募股权基金、IPO等紧密关联),可以说,就传统的信托融资来讲,这类企业不同阶段的融资均和绝大多数信托公司的大类信托业务关联不大,甚至从未涉及(这里也不排除个别信托公司在科技类企业私募股权投资信托方面有所设计或者已有一定的收获)。

  三、以传统基建模式为基点,跳出传统,拥抱直接融资、拥抱新基建,拥抱新实体经济。

  通过本文第二部分的分析,可以相对得出两个简单的结论:

  一是不管是新基建还是老基建,信托服务的融资模式都是一致的,不同的是,传统基建业务是以贷款和类贷款模式为主,投贷联动为辅(F+EPC),鲜有直接的股权投资;

  二是传统基建业务模式面对新基建中的新领域尤其是以科技为载体的新基建主体时,传统模式其承接和服务的优势明显收缩。

  那么,回到本文的逻辑起点,信托应当如何面对新基建?传统模式优势收缩是否就意味着信托在新基建业务中的机会就缩小呢?本文的答案恰恰是相反的逻辑,因为信托天然的具有股权投资的属性,具有资本市场的属性,既然新基建中的科技主体和资本市场业务机会更亲近一些,为什么信托公司就不能和新基建中的科技主体更亲近一些呢?一定能,但怎么接近呢?接下来,谈几点简单的思考:

  (一)下决心。传统的模式信托公司一定是各种熟练、各种优化、各种实时创新,只要新基建有需求,相信信托公司一秒钟都不会耽误,会热情的最大限度地去拥抱和服务。面对资本市场(一级、一级半、二级)的一片蓝海,信托公司需要做的就是下决心,布局早晚,怎么布局?就像房地产,过去十年,眼花缭乱的各种明股实债融资,好的时候大家都乐在其中,但随着2019年以来的各种严监管,一声令下,全部丢进垃圾桶,逼着信托公司必须转型,要做融资,只能是432,要做前融,只能是真股权,都得变,不变不行,变则通。同样,对于新基建中的科技主体可能带来的资本市场业务机会,一句话,信托这个本事早都有,对于很多信托公司来说,只是没有好好用,没有大面积的用,没有侧重点的用。有本事还不干,那就干呗!谁和业务机会有仇呢。

  (二)傍大树。看得懂的自己干,似是而非的找个靠谱的懂行的有实力的合作伙伴,绑着它一起投。信托公司的优势是风险判断、资金募集、专业管理,行业投研,但要股权管理,要在日新月异的科技行业面前谈专业,指定是不客观的,想吃肉,本事不行,怎么办?那就找个靠谱的比信托公司还专业还有本事的专业机构一起合作呗(比如:地方政府牵头成立的特定行业的投资基金、国有属性的具备特定行业背景的专业投资公司、排名靠前的专业投资机构等)。咱能找钱呀,谁又会嫌钱少呢?

  (三)练内功。公司的业务指引,中后台的联动和支撑,配套的激励考核机制,资金端客户的培育等等。

  新基建、新内涵、新机遇。“实业投行”的信托公司定能再辟新天地!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唐婧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