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如何与万亿健康险共舞?

来源:国际金融报 2020-03-18 06:57:20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疾病防范意识的增长和商业健康保险的蓬勃发展,健康管理产业在神州大地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我国诸多险企基于自身需要,也纷纷加入到这一新兴产业。今年初,监管层为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制定了宏伟目标:力争到2025年,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而2019年健康险原保险保费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疾病防范意识的增长和商业健康保险的蓬勃发展,健康管理产业在神州大地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我国诸多险企基于自身需要,也纷纷加入到这一新兴产业

  今年初,监管层为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制定了宏伟目标:力争到2025年,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而2019年健康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为7066亿元。这意味着,未来5年,其规模至少要增长2倍,每年要保持20%左右的复合增长率。

  作为商业健康保险的“孪生兄弟”,健康管理能否分得一杯羹?在现有资源条件约束下,险企又当如何把健康管理做实做深?

  前世今生

  健康管理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1929年美国洛杉矶水利局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健康管理组织(HMO),该组织通过注重预防的全面健康管理的方式,有效降低会员疾病发病率,使付费的会员能够拥有较好的健康生活质量。

  上世纪60年代,一些主流的健康管理组织发现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以通过前期的预防和治疗降低患病几率,而一旦患病就需终生服药,所承保的保险公司也将为此支付高额的保险支出。为了降低风险,一些商业保险公司先后陆续成立了专门的健康管理中心和健康管理公司,为承保客户提供一些简单的定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评估和设计保健方案等服务。

  上世纪90年代,一方面,人力资本价值在美国获得前所未有的认识与重视,员工的健康水平与人力资本的提供密切相关,一些知名企业意识到员工的健康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及发展;另一方面,美国一些知名企业为了吸引更优秀的人才,也纷纷通过保险公司或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为员工制定了健康管理计划,并提供了不同内容的健康管理服务。

  上述两种认识真正激活了健康管理的潜在需求,使其在美国真正成为一项与医疗服务相并列的医疗保健消费产品,开始大面积普及与推广。受此影响,德国、英国、芬兰、日本等国家逐步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健康管理组织。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健康管理的理念开始引入我国。所谓健康管理,业界普遍认为是指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并提供健康险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通过针对性的健康医疗服务项目,达到恢复个人或群体健康、提升和维护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近年来,我国多家商业保险公司相继投入到健康管理领域。

  险企的“小算盘”

  当前,我国保险业提供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与第三方健康管理机构合作,以购买外包服务项目的方式,向客户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另一种是依托自身的健康管理公司和内设健康管理部门自建和开发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如人保健康、和谐健康、昆仑健康等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均在内部单设了健康管理部,新华保险(行情601336,诊股)、泰康保险集团、中国平安(行情601318,诊股)、中国太保(行情601601,诊股)先后成立了专业的健康管理公司,向参保客户提供不同内容的健康管理服务。从服务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健康咨询、健康体检、健康评估、预约挂号、专家健康讲座、生活方式指导等内容。

  险企介入健康管理产业也打着各自的“小算盘”。

  首先,介入健康管理产业是我国商业保险公司主动控制健康保险经营风险的需要。国内外大量预防医学研究表明,在预防上花1元钱,就可以节省8.59元的药费,还能相应节省约100元的抢救费、误工损失、陪护费等。从市场运行状况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具有百余年健康保险经营历史的发达国家,商业健康保险的传统经营模式效果均不太理想,主要表现为高赔付、高成本、无利润和微利润。

  据统计,目前中国经营商业健康险的保险公司中,80%以上业务赔付率超过80%,40%左右的赔付率超过100%,加之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等经营成本支出,市场基本处于亏损状态。而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症结就在于没有实质性建立涵盖参保就医人员事前防范、事中管控的风险控制体系。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先进技术的应用和疾病谱的快速改变,医疗卫生赔付不断攀升,健康保险经营风险被动加大,客观上迫切需要对参保患者开展健康管理,强化事前风险防范,减少参保人员发病率,以降低经营风险。

  其次,介入健康管理产业是我国商业保险公司打造健康产业链、拓宽盈利来源的需要。从国外健康险经营较好的商业保险公司来看,这些公司均把健康管理产业获取的服务收入作为一项重要盈利来源。

  再次,介入健康管理产业是我国商业保险公司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对健康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愈发强烈,主观上需要健康管理防患于未然。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造就了一部分高收入群体,这为发展健康管理提供了客观的客户基础。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健康保险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方式单一,若在提供健康风险保障的同时,能够延伸提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健康管理服务,无疑会增加客户粘性,增强对客户的吸引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举步维艰

  理想虽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从当前发展现状来看,商业保险公司在健康管理探索方面,可谓举步维艰,荆棘遍地。

  实际上,健康管理虽需求迫切,但实质性响应者和客户寥寥无几。目前的健康管理依旧是对健康保险业务拓展上的“锦上添花”,更多地是吸引消费者眼球,刺激客户投保的“销售噱头”。而且,健康管理至今仍无成形足够的现金流和稳定清晰的盈利模式,其发展始终处于尴尬境地。

  归纳起来,造成险企健康管理尴尬处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从供给端来看,当前我国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健康管理主要还是以简单的仿制和模仿发达国家为主,且主要集中在简单的健康咨询、健康体检、健康评估、预约挂号、专家健康讲座、生活方式指导、养生调理等服务项目,不仅服务工具和产品相对单一,服务水平也较低,产品服务同质化亦很严重,缺乏真正的“拳头化”能够真正发挥实质成效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

  从需求端来看,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管理的需求十分庞大,但是受制于医疗体制支付模式、消费理念、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及服务成效等主客观因素制约,响应者寥寥。

  此外,市场营销能力也不足,当前健康管理主要还是作为提升健康保险卖点的“噱头”来捆绑销售,尚未实质性挖掘到成块性、规模性成熟稳定的消费客户群体,致使富有特色的健康管理至今仍然产生不了稳定、持续的现金流,并成为真正的盈利来源。

  如何破局

  制约险企健康管理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国家政策层面相关法律制度欠缺、知识产权保护不够等因素,也有国家和行业层面规划和投入不够等因素,但最核心因素为两个:一是尚未找到真正的客户群体、拓展领域和产品真实需求点;二是没有打造出实质有效的健康管理产品,尚未搭建形成完整的健康产业链。

  把脉问诊后,我们便可对症下药。

  首先,要锁定目标客户群体。

  政府社会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及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现有条件下商业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最具现实性和潜力的市场,是险企获取成块性、规模性业务,度过生存期的最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应主要聚焦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积极承接公共卫生服务全民健康档案服务。针对新医改后逐步在全国统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契机,积极获取政府支持,在提供居民健康档案的同时,可通过免费提供适度配套的健康管理服务,增强客户让渡价值,实现全民健康档案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有效承接。

  二是积极承接工伤保险补偿对象康复治疗项目。依托险企自身开拓的工伤保险和补充工伤保险项目,积极介入工伤保险和补充工伤保险补偿对象后期残疾、职业病等后续康复维护项目。

  三是趁机介入部分试点地区长期护理保险与健康管理融合创新项目。紧盯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地区的长期护理探索项目,积极帮扶参与当地政府社保部门开展试点工作,争取依托经办的护理保险项目衍生的健康管理服务,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四是探索提供针对慢性癌症患者的灾难性病伤管理服务。打造自身的康复医疗中心,针对罹患癌症患者特别是险企重大疾病保险投保对象实施灾难性病伤管理,为慢性癌症患者提供各种医疗服务和高度专业化的疾病管理,通过帮助癌症患者协调医疗活动和管理多维化的治疗方案,在减少花费的同时,使医疗需求复杂的病人在临床、治疗费用和心理上都能获得最优化结果。

  其次,要切实做好实质性健康管理产品开发。

  能否开发一系列富有实质成效的健康管理产品是决定险企健康管理经营成败的“命门”所在。通过夯实健康管理基础运营平台、开发精准健康管理产品、打造健康产业链等举措,也许是现有条件资源约束下的一个较为可行的选择。

  ●基础运营平台。

  建立涵盖体检仪器、医疗设备、康复器具等能够支撑基础健康管理服务的必要硬件、客户管理系统和基本的康复护理中心,打造专业化服务团队,形成运行稳定、服务高效的健康管理基础运营平台。

  ●精准产品开发。

  一是重点聚焦三大核心技术产品开发。考虑到我国现阶段客户的消费心理和健康管理产品现状,单独的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很难实行收费模式,应积极借鉴国际成熟健康管理产品,结合我国现阶段国情,集中精力开发适合我国健康管理需求特点的癌症灾伤性管理、慢性病管理和职业病、残疾康复医疗产品与服务,通过这部分刚性需求带来稳定的现金流。针对上述健康管理产品与服务,在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成熟经验基础上,可采取国外引进、自身研发、外部定制和合作开发等方式打进目标消费市场。

  二是聚焦当下环保热点开发防污染、促环保等泛健康维护类产品。如针对北方地区雾霾频发的和当今水污染现状,发挥自身健康管理优势,与相关上下游企业联合开发防霾口罩、空气净化器、自来水环保净化器等能够提供附带部分衍生健康管理服务功能的热点产品。

  三是开发便携式能够供患病家庭及时灵活检查身体机能指标的监测仪器。如针对心脏病患者,开发能够即时提供心电图各项指标特征和相关解释的远程联网数据检测仪。

  从长远来看,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还应逐步建立涵盖全生命周期的整体解决方案。即针对非疾病状态,进行生活方式管理,通过实施健康教育、健康咨询、风险预警等方案,达到干预潜在健康风险,降低疾病发生率的目的;针对疾病状态,通过实施诊疗管理、疾病管理、案例管理、康复管理等方案,达到干预健康风险,减少疾病损失的目的。

  对于囿于现有自身资源、技术和条件不能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保险业可通过有效整合上下游健康服务产业链,为客户提供便利、快捷、一条龙式的整体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全方位、多层次健康管理服务需求。

  ●健康产业链打造。

  一是以生命幸福感和愉悦度为目标,服务城镇中高端人群为核心,采用自身投资或参股的形式构建涵盖吸氧、SPA、健身、集休闲,运动、娱乐功能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娱乐中心。

  二是以维护促进健康为目标,服务离退休老干部、企业家和高端亚健康人群为核心,建立涵盖药膳调理、心理治疗、中医推拿、针灸保健、中医养生调养文化为主的能够提升生命层次的高端健康呵护中心。

  三是以提升生命质量为目标,服务老年离退休人群为核心,整合行业资源,逐步探索推进融保险、健康、养老于一体,涵盖诊疗中心、养老社区、护理平台的综合型高端健康养老基地。要注重离退休老干部、企业家和高端人群基本医保个人账户基金的开发,迅速获取成块性、规模性业务,使其成为现金流的重要来源。

  再次,打造配套措施,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作为一个新生产业,健康管理的发展离不开外部政策的支持,亦需要良好的配套体系支撑,应从国家、行业层面强化顶层设计,为健康管理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法制环境、建立医疗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学科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推进社会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找到正确的道路,健康管理必定可以燎原。

  作者系中国人寿(行情601628,诊股)财险河北分公司非车险部主管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