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信托行业的影响及应对
摘要 (一)1月份疫情影响较小,或将集中体现于2-4月份根据用益信托网数据,2020年1月,共成立2,083支集合信托产品,规模为1,948.85亿元。与2019年春节假期所在2月份相比,成立数量和规模呈现大幅上涨,涨幅分别达到111.69%和81.71%,说明1月份信托公司受疫情影响较小。2020年2月
(一)1月份疫情影响较小,或将集中体现于2-4月份
根据用益信托网数据,2020年1月,共成立2,083支集合信托产品,规模为1,948.85亿元。与2019年春节假期所在2月份相比,成立数量和规模呈现大幅上涨,涨幅分别达到111.69%和81.71%,说明1月份信托公司受疫情影响较小。
2020年2月(春节后次月),共成立1,313支集合信托产品,规模为1,094.31亿元,数量和规模分别较1月份下滑36.97%和43.85%。而2019年3月份(春节后次月)成立数量和规模环比涨幅分别达到89.13%和112.9%。2020年春节后信托项目成立数量和规模并未出现2019年的反弹趋势,说明受到延期复工以及无法现场工作等因素影响严重。2020年3月,全行业共成立1,683支信托产品,成立总规模1,433.34亿元,环比涨幅分别达到28.18%和30.98%,说明随着疫情的稳定,社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恢复,信托公司业务也在趋向正常。但是,从3月23日-3月29日的一周统计数据看,集合信托成立数量和规模环比双双下降,规模下滑幅度超过20%。虽然国内疫情基本控制,但是当前优质资产的稀缺以及违约风险的上行使得投资者避险情绪加重,对于产品的选择更加谨慎,信托展业依旧面临比较大的压力。
(二)资金募集受影响,新客户拓展成为难点
疫情对信托资金募集影响较大。根据用益信托网统计,2020年2月,信托的发行和成立规模差距为448.99亿元,而同年1月份的发行和成立规模差距为78.64亿元。2月份发行和成立规模差距明显大于1月份,说明疫情下,信托产品的募集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疫情阻碍新客户拓展。疫情促使一些信托业务由线下转移为线上,依靠公司财富APP基本可以实现线上预约、双录、认购及打款等环节,因此,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高的信托公司更能抵御疫情冲击。但是对于新客户来说,不少投资者不愿意做线上交流。投资者选择财富管理机构既是对品牌的信任,也是基于对理财师的信任。由于疫情限制了面对面或者现场开展业务营销的可能,纯粹线上交流很难拉进和新客户的距离,获得客户信任。
疫情倒逼线上服务能力提升。受疫情影响,市场谨慎情绪蔓延,风险偏好下降,投资者不可避免对信托产品的疑虑增加。信托公司需要加强与客户的线上沟通,通过互联网平台、APP等开展线上直播,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分享投资策略,以专业机构视角引导投资者增强信心。未来,线上服务将不仅仅用于销售信托产品,还需要从多角度考虑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疫情对信托业务的影响
(一)基础产业类信托
受疫情影响,地方财政压力加大,政信项目风险增加。2019年以来,随着大规模减税降费的实施,地方财政收入承担较大压力。再叠加疫情影响,各地政府进一步出台税收减免的财政支持,使得地方财政面临更大的考验。另外,为了抑制疫情的进一步传播,各省纷纷出台企业复工时间,基建工程项目大范围延期,再加上政府大量精力和资源用于疫情防控,影响了平台与政府业务结算和回款进度,导致平台偿债能力下降,近期到期的政信项目可能面临无法及时兑付的风险。
在利好政策影响下,基础产业信托面临的挑战是暂时的。疫情发生以来,政府已经出台多项利好政策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同时明确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以下简称新基建)将成为政府重点支持的基建投资方向。2020年,国家的逆周期调节政策大概率会持续,基础设施的补短板政策还会持续,基础产业的投资预期明朗对信托公司展业有利。在政策红利陆续释放的背景下,新基建投资或成为信托公司完成2020年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
(二)工商企业类信托
疫情对工商企业类信托直接影响较大。从当前情况来,经济下行导致企业经营效益不佳,工商企业类集合信托本就处于弱势。1月工商企业信托的募集规模136.43亿元,环比减少57.78%,较去年同期减少5.27%。而此次疫情使得商业活动骤减,春节销量下滑。同时,在疫情扩散期,各地防控加码,相关业务暂停,使得有关行业进一步受到影响,影响最大的可能是民营服务类和快消类。疫情影响下,预计一季度信托成立规模将出现较大幅度下降。
政策利好推动工商企业信托逐步回温。随着疫情警报的解除,各地工商企业的生产经营也将逐渐恢复。近期,多部委和各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多项政策,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保障企业复工复产。信托业也积极响应服务实体经济、帮助企业纾困的号召,加大了工商企业金融服务力度。未来,随着信托服务实体经济的不断深化以及更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出台,工商企业信托业务将逐步回温。
(三)房地产信托
存量项目逾期风险上升。房地产信托业务受到疫情影响较为直接,部分依赖高周转、财务杠杆较高、短期债务量较大的房企现金流会趋于紧张,影响存量地产项目如期兑付。
新增项目开工率下滑。由于疫情爆发,各地政府纷纷推迟在建、在售房地产项目开工、开售时间,对新开工以及新增投资计划造成影响。另外,疫情也对信托公司线下尽调产生较大阻碍,信托公司在交易对手和新增项目的选择上面临挑战,新增资金投放面临一定困难。
政策方面,从国家层面来看,当前出台的与房地产相关的支持政策并未特别针对房地产行业。截至目前,央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管局等多个部委出台了若干专项通知,这些政策客观上部分减缓了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压力,但力度有限。此外,2020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授权和委托用地审批权的决定》,旨在通过下放相关建设用地审批权,给省级地方政府更多的自主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但是并不是放松土地管控,也并非“为房地产用地松绑”。从地方层面看,疫情发生以来,多地出台政策为房企纾困,缓解企业流动性压力。各地政府充分根据本地房地产市场受疫情影响情况,采取“因城施策”,推出相关扶持政策,新释放的社会流动资金和具体的财税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惠及了各地房企和购房者,短期内缓解了地方市场下行压力。总体来看,虽然存在政策利好,但是,中央和地方关于地产的宽松政策仅是针对疫情防控期间的临时政策,“房住不炒”的总基调未变。目前,针对地产信托的额度并未松绑。银保监会正在起草的“信托公司资本金管理办法”,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房地产信托的过快发展。未来,房地产业务还会面临多重压力。
(四)消费金融信托
消费金融业务面临资金无法出借的压力。由于全国各地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防控措施,使线下消费首当其冲受到影响。春节假期本是拉动消费增长的黄金周,然而受疫情影响,旅游、餐饮、零售等行业均受到了剧烈冲击。线下消费场景业务占比较重的公司受影响较大,业务量明显下滑。对于存量消费金融类信托来讲,由于大部分消金业务都采用的是循环贷的放款模式,即前一批贷款归还后要快速发放给后一批借款人,以实现信托收益的最大化。但在当前线下消费未完全恢复的状态下,线下场景占比过高的消金类信托计划可能面临资金使用效率的下降,导致信托收益的下滑。
消费金融业务面临债务违约风险。受疫情影响,由于相关线下场景的消费在短期内难以恢复到正常水平,对于抗风险能力不足的小微企业及个体经营户,其还款能力下降,债务违约风险上升。
(五)慈善信托
为助力打赢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信托行业迅速行动,成立了多只慈善信托。截至2020年2月末,中国信登统计数据显示,定向“武汉加油”、“抗击新冠肺炎”等专项慈善信托计划募集金额累计达到14.7亿元,其他非定向与疫情防控相关的慈善信托计划募集金额累计3,390万元。
在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慈善信托相对于传统捐赠,体现出了更多的制度优势。首先,慈善信托可以确保疫情防控的精准和高效。信托公司通过与当地政府、慈善机构合作,掌握一手信息,借助慈善机构的专业能力,快速、精准开展防疫。其次,慈善信托项目可以保证疫情防控支持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慈善信托可以追加信托财产,可以保值增值。对于疫情结束后的信托资金还可以继续支持疫情防控相关工作,使防疫工作具有可持续性。第三,慈善信托专业管理能力能够持续保障疫情防控效果的实现。慈善信托的工作机制可以确保疫情防控资金在运用时得到有效管理。慈善信托还会聘请专业律师,对信托计划和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进行论证,保证项目本身的合法、合规。第四,慈善信托健全的监督机制保证善款的合理运用。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可以有效保护慈善资金的安全。另外,慈善信托所有捐赠情况均需要通过民政部门“慈善中国”网站向社会披露,接受社会监督,显示出很强的社会公信力。
信托公司的应对措施
(一)基础产业类信托
信托公司一方面需要加强存续项目的管理,筛查存续项目潜在风险,及早与融资方沟通寻求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需要积极拓展新的业务模式。虽然基建迎来政策利好,但是在地方政府债务治理后,信托公司高融资成本、短资金期限、高度依赖政府信用的传统业务模式受到较大限制,特别是针对新基建,传统模式更是受到制约,因此需要积极探索PPP、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资产证券化等新方式,对于新基建更是要探索PE或者创投模式,拓宽信托公司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
(二)工商企业类信托
疫情对产业影响不一,医药、纺织、互联网等行业迎来特殊机会,也为信托带来新的投资视角。疫情可能对疫情防控相关行业产生正面影响,不仅加速了线上办公、线上娱乐、医药健康、大数据领域的新发展,也让诸如防护、保健、公共卫生等社会基础消费产业得到重新认识,再加上后续可能出台的金融扶植和减税降费政策,信托存在新的投资机会。
从长远发展角度来讲,信托公司需要培养核心竞争力,实现内涵式发展。一方面,要建立具备专业行业投研能力的业务团队。各业务团队聚焦特定的垂直领域,提高分工的精密度,改变行业上粗放的无固定业务领域的前台团队设置模式。另一方面,要建立基于数据分析的风控能力,关注实质风险,改变信贷思维下的风控模式,匹配新的业务领域。
(三) 房地产信托
为了减少疫情的冲击,信托公司积极参与房企纾困,对短期内可能到期的地产信托采取协商展期或者延期兑付的策略,再结合地方政府放开限购的一些政策以及国家维护经济稳定的发展大局,地产下行压力得到部分缓解,3月23日-29日一周,房地产信托募集规模33.93亿元,环比上涨43.92%。
从长期来看,房地产融资需求仍旧存在,市场总体稳定的趋势不会改变。疫情过后,房地产市场的变化将为信托带来新的机遇:一方面,对房企而言,疫情后急需抓紧项目的开复工和销售,以实现资金快速回流,预计传统房地产市场仍有一定反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为改善现金流情况也可能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调整融资结构,信托公司应把握此类业务机会;另一方面,市场调整过程中,疫情将加速房地产行业的资源整合,大型优质房企对潜在优质项目的并购以及大型房企对中小型房企的并购将产生新的业务机会。
(四)消费金融类信托
疫情过后,消费预计出现短期大幅反弹。一方面,随着线下消费场景的逐渐恢复,消费可能出现短期宣泄性的上涨。另一方面,鉴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政府可能采取相关措施促进居民消费,给消费金融业务带来新的机会。
在疫情影响下,由于人们的收入和现金流受到影响,贷款的需求增加。如何从新增贷款申请中找出优质客户资源,帮助其解决暂时的资金困难,也是信托公司可以拓展的业务机会。
(五)慈善信托
虽然,慈善信托在防疫战中的表现亮眼,但是当前我国慈善信托仍面临募集规模小、社会参与面窄以及社会影响力小等问题。信托公司需要紧抓当前机遇,进一步扩大慈善信托的影响力和公信力。第一,要积极拓展慈善资金来源。除了发动公司员工、股东力量外,还需要充分动员合作伙伴力量,多渠道挖掘客户资源。第二,要充分发挥信托制度的灵活优势。通过慈善信托的定制化设计,满足客户个性化慈善需求。第三,要提升慈善信托的项目设立和执行能力,要根据慈善信托特点设计高效的决策机制,平衡好项目决策效率和科学性。第四,要做好慈善信托信息的主动、及时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