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感悟】君茂的能力圈与加减法
摘要 巴菲特、芒格和段永平是我们非常尊敬的三位投资家。巴菲特和芒格这一对黄金搭档大家都很熟悉。而段永平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小霸王和步步高都是他创立的,他还是OPPO和vivo的董事长,甚至连拼多多的黄铮也是他的弟子,段永平退休后进入投资领域,其成就也不亚于任何一位投资大师。十几年前,我们受巴菲特价值投
巴菲特、芒格和段永平是我们非常尊敬的三位投资家。巴菲特和芒格这一对黄金搭档大家都很熟悉。而段永平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小霸王和步步高都是他创立的,他还是OPPO和vivo的董事长,甚至连拼多多的黄铮也是他的弟子,段永平退休后进入投资领域,其成就也不亚于任何一位投资大师。
十几年前,我们受巴菲特价值投资思想的指导进入了投资领域,这些年又在芒格和段永平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三位大师的思想着实让我们受益匪浅。
三位大师都非常强调“明白自己能力圈”的重要性。什么是能力圈呢?每个人的能力其实都有一个边界,只有在能力边界内采取行动才安全。只有深刻理解能力圈的概念,才能有勇气拒绝表面上看起来很好的机会。
芒格把投资选项分成三类:可以投资,不能投资,太难理解。芒格只做第一类投资,而我们大部分人容易在第三类上犯错。芒格曾说过:“我们长期努力保持不做傻事,所以我们的收获比那些努力做聪明事的人要多得多”。
巴菲特说:“对你的能力圈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能力圈的范围大小,而是你如何确定能力圈的边界所在。如果你知道了能力圈的边界所在,你将比那些能力圈虽然比你大5倍却不知道边界的人要富有的多”。
有一次,一个朝圣奥马哈的投资者向股神巴菲特提出问题:“一个人怎样计算出自己的能力圈?”,这个问题让在场很多投资者都笑了。沃伦·巴菲特当时的回答是:我非常了解自己的能力圈边界,但对其他人实在没有什么建议,每个人都有必要意识到自己所具有的能力和知识。
段永平说:“巴菲特讲的能力圈子指的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有限的了解范围。每个人总是有些东西懂有些东西不懂。所以投自己懂的东西就容易知道价值,就知道什么叫便宜,就有机会赚钱,反之亦然。如果你觉得心虚的东西就是投机,投机当然也有赚钱的时候,但风险大,睡不好觉。如果你不知道你的能力圈的边缘在哪儿,你等于没有能力圈” 。
段永平还说:“投资并非是一个智商为160的人就一定能击败智商为130的人的游戏。一方面,智商高的人未必知道自己的能力圈边界在哪里,另一方面,智商高的人可能容易越出自己的能力圈。重要的不是你知道什么,而是你不知道什么”。
如今重读大师们关于能力圈的言论和思想,再重新审视自己,突然发现我们以前对这些并未有足够的重视和理解。为什么没引起重视呢?可能是以前年轻气盛,对很多事情都比较自信,觉得自己的能力圈可以一直扩大。这十几年来,君茂团队在投资方法上一直在做加法,一旦发现自身的不足,首先反应的是一定要找到能解决这种不足的方法,而不是像芒格那样提醒自己“这是我们的能力边界,出了边界可能会死在那里,要避免去到那里。”
一旦发现不足,我们既可能会通过自行思索找出改进办法,也可能会学习吸收别人的思想和经验,然后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投资系统,目标是将系统修补得完美无缺。我们希望既保留原有系统的各种优点,并不断发扬光大,又能规避所有的弱点,让弱项也不断变强,追求一种投资的终极完美方法。
但实际上一个人的能力圈不可能一直扩大下去,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不完美都能被解决。巴菲特、芒格、索罗斯这些大师也有自己的不完美,更何况是我们普通人。
不断完善自己是应该一直坚持的,但也应该意识到一个事实:有些不完美经过努力和学习可以改变,而有些则不能。如果这就是能力圈,那就必须接受它,然后再根据这个现实去制定正确的纪律和制度,这样才更容易取得成功。
从能力圈角度看,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分类为“我们擅长的,不擅长但经过努力可以改变的,不擅长且无法改变的”,要避免在不擅长且无法改变的事情上耗费太多功夫。
那么,回过头来总结君茂团队过去十几年走过的路程,什么是我们应该坚守并强化的,什么是我们应该适当做减法的呢?
对时代趋势和社会潮流的把握,对产业发展和企业经营的认识,对企业价值的理解和把握,这些是我们有较多心得的领域,也是我们的相对优势,这个优势的建立与我们在实体企业的工作经历有很大关系。
依托于这个经历和认识,并结合巴菲特、芒格等大师的投资思想,君茂建立了依据企业基本面和内在价值做投资的一套体系和方法论。用这套方法做投资,只看我们很有信心的公司当前价格是不是被低估,空间大不大,一旦符合条件就买入持有,等价格被高估了再卖出,不预测也不理会市场短期是涨还是跌,对股价短期的涨跌也不太在意。客观的说,这个方法尽管很简单,但只要坚持下来严格遵守,长期效果是非常好的。
对证券市场的短期走势做预测,对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人来说,都属于“太难”的范畴,成功率太低。我们也不应该在这方面耗费精力,更不应该依据预测短期市场涨跌来做决策。靠预测市场短期涨跌做择时交易,少数时间可能会得利,但拉长时间看,肯定得不偿失。
对宏观经济趋势进行解读和预测,这也属于“太难”的领域,尽管我们也可以根据各种理论和指标预测一番,但准确率并不高。扩展到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看,能对宏观形势进行准确预测和判断的大师也很少见,一些经济学家之所以有名,并不是因为他们一直预测得准,而是他们有些人某一次预测得准,有些人则是因为能在事后给出合理的解释。
对证券市场内部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和心理变化,对资金在不同板块间流动方向的预测和原因,这是江浙游资和一部分短线交易者擅长的领域,我们顶多了解一点皮毛,但远谈不上擅长。
我们曾努力在某些领域做学习和总结,也取得了一定效果。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们学习了金融心理学和索罗斯的反身性原理,这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2007年下半年股市已经被严重高估之后还能继续涨很多,也理解了为什么2008年下半年股市已经低估了还能继续跌很多,对我们往后多年的操作都有帮助。这些年我们对一些宏观经济指标的理解也越来越多,对我们的投资也有一些帮助。
尽管如此,我们在这些方面很难达到擅长。过去我们在这方面也花了很多时间,希望提高对市场趋势的研判和交易能力,提高宏观分析和预测能力,但成效并不大,这可能就是我们能力圈的边界。继续在这方面投入太多精力,是徒劳无功的,而且很容易走到能力圈之外,会增加我们犯错的几率。
过于追求短线买卖点,过于追求精准择时,比如希望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或者追求精准把握宏观经济周期的脉搏,都是属于高估自己能力的不切实际想法。
从长期看,对投资而言,把握微观企业的价值是主体、是根本,交易能力是锦上添花,宏观经济预测能力在少数年份很重要,但长期看又不太重要,几个能力很难兼备而且都做好,这需要有所侧重和取舍。
我们最近的一个很大收获是,理解了做投资并不是要一直做加法,到了一定阶段,加法和减法要并用,而且减法比加法更重要。
段永平早已不再做加法,他不追求扩大自己的能力圈,认为“扩大能力圈未必是明智的”,而且他认为“多读书并不能扩大能力圈,但可以让人知道自己的能力圈有多大”。
君茂团队现在不选择“只做减法,不做加法”,因为我们认为自己还“年轻”。这里“年轻”有两层涵义,一是我们觉得现在可能还没到完全不做加法的年纪,也许某些方面的领悟和能力还需要继续补充;二是也许我们还没像他那么有阅历、有智慧,可能他说得是对的,只是我们现在还没理解和看透。我们到了一定年龄或阶段后,可能也会选择只做减法、不做加法。
总结下来,君茂继续坚持并加强,依据长期价值和常识来做决策,并在对企业价值、对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律的理解和把握方面继续做加法,持续强化资产配置能力、选股能力和投资组合管理能力。同时,在交易上要做适当减法,尽量避免基于预测市场短期涨跌的择时或对冲交易,因为这样的择时往往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正确的投资态度不是对短期涨跌进行预测,而是提前制定不同的方案,再根据后来发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执行合适的投资方案。不因预测涨跌而择时,不代表不做择时,依据公司价值而进行的择时(在严重低估时大胆买入,在严重高估时卖出),短期看有可能被套牢,也有可能踏空,但从长期看胜率非常高,这是应该坚持的。
投资是一场修行,守住能力圈,做好加减法,是我们永恒的话题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