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和资本史海钩沉系列二:一个年轻研究员的三十年
摘要 史海钩沉系列二序言人类身处的世界总是因为种种不确定性而充满挑战。2020年初突如其来并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又给这个结论增添了一个新的注脚。资本市场更是将所有的急剧的变化、动荡的不确定性乃至风险快速地反应出来,进而更是难以捉摸。从本周开始,我们将在时隔一年之后再次推出史海钩沉系列文章之二,包含“大国崛起
史海钩沉系列二 序言
人类身处的世界总是因为种种不确定性而充满挑战。2020年初突如其来并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又给这个结论增添了一个新的注脚。资本市场更是将所有的急剧的变化、动荡的不确定性乃至风险快速地反应出来,进而更是难以捉摸。
从本周开始,我们将在时隔一年之后再次推出史海钩沉系列文章之二,包含“大国崛起”和“投资思考”两个子系列,回顾我们以往重要时点的文章,与读者诸君分享我们在每一个当下的思考。
时代总是在变迁,历史的巨轮不可阻挡。此时此刻,我们再一次回过头看看来时的足迹,从不断变化的世界和市场中寻找不变的规律,也许才是最好的应对之道。
我们相信,实现长期收益最大化的路径,是坚定的以价值为准绳,寻找价值,坚守价值,始终通过伴随优秀的公司共同成长,共同分享长期价值提升的红利。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一个年轻研究员的三十年
前言:一个年轻人的三十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三十年,也是迷茫和重新认知的三十年;是国家经济腾飞的三十年,也是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三十年;是值得回望的三十年,更是给人无限希望的三十年。
笔者出生在中国北方小城市T市的一个普通家庭,采矿和钢铁是这个城市的支柱产业。和大多数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一样,我的爷爷和爸爸都是煤矿企业员工,小时候每天下午5点半我会在职工大院的楼前等着爷爷下班。记忆中天总是灰蒙蒙的,一过11月就会下雾,无论是家里还是外面的草地上始终有层尘土,现在回想起来那个雾其实是霾,以至于18岁第一次去南方城市之前我都以为空气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很多人开始怀念从前慢的时光。的确那个时候时间很慢,家门口十几米的小巷子在记忆中仿佛非常的长。
小时候身边的人们生活没有差别,粮票油票布票决定了一个家庭的物资配额。孩子们的衣服大多是家里人自己做的,大一点的孩子能穿新衣服,小一点的只能穿哥哥姐姐的旧衣服。肉不是能经常吃到的东西,奶奶去买肉会挑最肥的,把肥肉留着榨油用,榨完油的肥肉渣都是口中的美味。对于国企和事业单位员工来说,大家觉得房子本来就是人人都该有的东西,没有人会把房子作为资产来看待。我的二姑因为被单位分了一栋60多平米的房子而很不开心,那时的住房没有产权,都是使用权,每月要缴使用费,面积大要交的钱多。二姑觉得房子太大了根本没有用,每月还要多交几块钱的使用费,托关系想办法换了一套30多平米的小房子。
国有煤矿企业员工每年会有一吨的煤票当作过冬费。每年到了冬天发煤票的时候厂子外面都会挤满收煤票的人,爷爷也跟其他同事一样,领到煤票就转手卖给外面收煤的人,价格可以比票面翻上一倍,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价格双轨制。19世纪9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整个国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人们也大多是后知后觉的状态,并不知道自己的生活会在未来30多年发生多么重大的变化。
过了几年,很多原本住在一起的小伙伴搬走了,爷爷跟我说他们的父母下岗了,他们要跟着父母去南方。我当时只是因为小伙伴的离开而伤心,现在回想起来那其实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个体户”“万元户”的称呼逐渐被人们接受,街上开始出现卖墨镜和磁带的年轻人,市场经济在T市的土地上发出了芽。那是从公有制到私有制转变的年代,原本都一样的家庭变得逐渐不一样。象征家庭富裕的标志从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变成小轿车和大哥大。这是我眼中的第一次财富再分配,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从稳定的企事业单位离开转而下海经商的人很多都发了财。供给需求错配需要市场机制来调整,当公有制经济的供给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市场化的供给是必然的选择,民营经济在国家的默许下开始野蛮生长。
经过了几年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大幅加快,收入和消费能力有显著提高。从前居民消费中,消费性价比是最重要的因素,从2000年初开始,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带动了市场的活力,人们的消费从满足生存需求开始变成对生活品质的需求。这种对品质的需求体现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刚上中学的时候,T市开了第一家肯德基,门口排出了200多米的队,商城里也开了第一家皮尔卡丹服装店,穿着皮尔卡丹的人见到谁都要夸夸自己的衣服。肯德基和皮尔卡丹是我对品牌的首次认知,也是在那个时候房子逐渐被赋予了资产属性。
记得有天爸爸非常高兴的说房子是我们自己的了,家里的房子从使用权被一次性买断成了产权,房屋的民间交易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如果当时仔细研究一下国外的经济史,都能看到房子是最好的投资品种。日本房价1955年后的20年间上涨了31倍,这是人口和GDP快速增长的20年,东亚文化对房子的感情类似。2000年左右中国的房屋租售比超过10%,极其便宜,房价的上涨又造就了一批人的财富。T市原本荒凉的北城变成了大工地,楼越建越高,城市越来越大。二姑当年不要的房子成了所有人眼中的香饽饽,这种财富观的转变只过了不到10年的时间。
2007年去国外读书,临行前父母把除了锅碗瓢盆以外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都塞到我的箱子里,甚至塞了一床被子。初到国外觉得什么都很贵,找到一家能买到很便宜商品的超市会非常开心。那几年国内物价涨的很多,以至于4年后我回国才发现,国内很多东西已经比国外要贵了。2006年的大牛市,2008年的金融危机,2009年的四万亿,学生时代里这些电视上出现的名词仿佛离我很远。但这些事情也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的生活,09年后因为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以煤炭钢铁为主要产业的家乡出现了一大批富豪。家里做钢贸的朋友和家里做采矿的朋友觉得赚钱非常容易,T市的路上豪车越来越多。即使作为学生,心里也会有一些患不均的感受。
又过了两年,钢铁煤炭突然不灵了,感叹赚钱容易的朋友因为家里囤了很多钢铁资金周转不开破了产,只能把车子房子都卖掉还债。T市中心建起了很大的二手车行,卖车的原来不止朋友一家。日本有很多中古店(即二手店),记得当地导游说只有曾经繁荣又快速衰落的国家中古店才会这么多。我的表哥在大型煤炭企业工作,过年时几杯酒下肚,他说他已经有半年没发工资了。煤炭行情好的时候年底会有十几万奖金,短短两年时间连工资都很难发出来。那时最热的职位是公务员,网上也能看到全民国考、录取比例1/400的这种新闻。
2012年来到北京,我喜欢上了这座历史和现代并存的城市。我不认同《北京折叠》的观点,相较动辄需要找关系的低线城市,年轻人在北京实现梦想的可能性要大的多。享受着北京的资源和机会,就要承受拥堵的交通和高房价,全球一线城市都是如此,没有例外。在北京这几年赶上了移动互联网的大发展,没有什么是手机不能解决的。互联网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小城市和大城市的距离,每次节假日回家都能感受到家乡的发展。虽然还有经济不好的抱怨,但大多数人的收入和消费是实实在在的在提高。
我喜欢跟90后和00后的小朋友聊天,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跟我很不一样的地方,最重要的是文化自信。80后这代人过去身上多少有一点文化自卑的感受,本能的认为国外的就是好的,国内的就是差的。新生代的年轻人有很强的文化自信,与国外网友有不同观点的时候,我们的表情包一夜之间就能占领对方的网站。国产品牌的汽车、手机、消费品也逐渐赢得了国人的信任。前段时间在欧洲银行工作的同学回来聚会聊天,她的意大利男朋友不停的和我感叹中国的高铁、快递速度、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还有王者荣耀太好玩了。历史上所有新兴经济体都会经历一个从强者崇拜到文化自信的过程,很高兴我们正处在这股浪潮之中。
我的父亲算是中国第一代老股民,也是为数不多我见过能赚到钱的股民,很小的时候爸爸每天晚上6点多都会准时收看某频道的证券节目。我记住的第一句话就是爸爸跟我说的“长线是金,中线是银,短线是铁”,虽然他没有什么研究和选股能力,08年还亏了不少,长期看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收益。现在我也做了几年资产管理行业,想想之所以父亲能赚到钱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拿的久。把A股这3000多只股票回过头多看几年很少有拿的久赚不到钱的,无非是好公司赚的多,差公司赚的少。
我是典型的80后,有幸经历了过去中国这跌宕起伏的30年,当过美分,现在是自干五。这30年中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总体还是朝着好的方向在发展。前段时间朋友圈有个《经济学人》历年看空中国的汇总很有意思,《经济学人》十年如一日的看空中国,中国却一直在创造经济奇迹,张五常教授说这一定有超越了现代经济学的大逻辑在起作用。中华文化本身重视教育,吃苦耐劳,人们愿意用短期的辛苦换长期的收获。我们有全世界1/5的人口,每个人都为了过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过去30多年我见过的每一张面孔都是如此,这样一群人的努力不是经济学简单几句话就可以解释的清楚的。
我想现在我们又站在了财富再分配的拐点,过去靠着粗犷扩张取得财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在总体生产要素供给过剩的背景下,只有好的供给可以留存下来。我们的需求还在增长,习近平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未来的30年中国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没人知道,很高兴我们还能参与其中。
声明:
北京汉和汉华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不对本文中提及的任何一家公司或行业进行评价、预测及推荐,本文仅使用历史实际数据进行观点论述,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本文章版权为北京汉和汉华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公司授权不得以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公司授权的媒体、网站或个人在引用时需注明出处为“汉和资本”,且不得对本文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公司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