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科技赛道竞争升级 为什么平安能够脱颖而出?

来源:金融界网站 2020-06-24 17:43:02

摘要
长久以来,BAT一直身处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用来对标的对象之列。外界曾对平安有一种看法,流量或许会是困扰平安入局互联网科技的一大问题。从服务频次来看,金融服务企业和客户的接触频率,毕竟远不如腾讯、阿里、头条等海量C端用户的巨头。但在新冠疫情期间,医疗科技赛道迎来了一次洗牌。“互联网+医疗”加速走进人

  长久以来,BAT一直身处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用来对标的对象之列。

  外界曾对平安有一种看法,流量或许会是困扰平安入局互联网科技的一大问题。从服务频次来看,金融服务企业和客户的接触频率,毕竟远不如腾讯、阿里、头条等海量C端用户的巨头。

  但在新冠疫情期间,医疗科技赛道迎来了一次洗牌。“互联网+医疗”加速走进人民生活,充分发挥了无接触、响应快、突破空间壁垒的优势。其中,AI辅助诊断与互联网问诊,更是成为了抗击疫情的最大刚需,也使平安迅速脱颖而出。

  以平安好医生为例,作为平安医疗生态圈中专注在线医疗的平台,疫情期间,平安好医生平台累计访问人次达11.1亿,APP新注册用户量增长10倍,APP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仅与疫情相关的视频播放量就超过了9800万次。而从市场表现来看,平安好医生股价疫情期间上涨超过30%,总市值已突破1200亿元。

  在线问诊仅是医疗科技的具体场景之一,在更广泛的赛道上,面对垂直医疗平台、BAT等互联网竞争对手,平安作为金融科技企业,看似是“外来者”,实则已凭借扎实的科技实力突围。

  不抢流量,抢生态

  2016年的人工智能技术热潮,带火了医疗AI这个行业。

  2017年7月,阿里健康携手万里云发布“Doctor You”AI系统;仅仅一个月之后,腾讯推出具备AI医学图像分析和AI辅助诊疗的产品“觅影”;2018年11月,百度发布AI眼底筛查一体机、CDSS辅助诊断系统等产品,成立“灵医智惠”品牌。

  与上述注重流量入口的互联网玩家不同的是,平安始终以平台化战略入局医疗行业。

  一般的金融机构,大多专注金融本业。但平安认为,要想把金融做好,就必须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只有形成生态圈,才有竞争力。

  横向来看,平安健康医疗生态圈主要由患者端(patient),还有支付端(payment)以及服务提供方(provider)组成。这样一种闭环模式,才真正具备“自我造血”的能力。

  以平安好医生为例。截至2019年12月末,平安好医生注册用户数达3.15亿,期末月活跃用户数达6690万,是国内覆盖率第一的移动医疗应用。

  平安好医生的成功何在?其定位核心是连接,即连接医院、用户、保险支付方、服务提供商等多个利益相关方,构建一个开放的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生态圈。

  同时,平安好医生覆盖约4000多家包括体检机构、牙科诊所、医美机构和中医诊所在内的健康机构,超4.8万家诊所及9.4万家合作药店,形成线上咨询与线上购药、线上咨询与线下就医的服务闭环。

  此外,让平安好医生拉开与其他玩家差距的是,平安2亿多的金融用户。寿险、健康险、养老险等保险多数和医疗相关,这样的先天优势,是其他玩家无法比拟的。

  3月31日,平安好医生宣布旗下互联网医院已打通湖北省医保在线支付,上线“互联网医疗保障服务平台”,平安好医生成为全球首个打通医保在线支付的互联网医疗平台。

  纵向来看,平安的科技不仅仅针对单一的诉求来提供解决方案。

  平安集团首席医疗科学家谢国彤曾表示,平安科技要打通和击破的是涉及诊前、诊中、诊后的整套疾病管理生命周期。具体而言,是从诊前的分诊、预测、筛查,到诊中的诊断治疗,到诊后的随访、患者教育一整套生命周期里,如何利用技术针对影像数据、文本数据、病例数据的挖掘变成模型,从而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并帮助医生解决比较困难的问题。

  一横,满足各端医疗需求;一纵,覆盖疾病诊疗全流程。生态衍生技术,技术反哺生态,这样的思路与布局,让平安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医疗之路。

  金融巨头里的科技大户

  除了自建生态、业务协同,平安之所以能在所有玩家中脱颖而出,核心还在于深厚的技术底蕴。

  曾有业内人士评价,平安是“金融企业中最懂科技的,科技企业中最懂金融的”,这句话的前半句怎么解释?

  平安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科研投入策略,即将前一年收入的1%,投入到第二年的科研里面去。但值得注意的是,集团的科技研发支出不包括专业公司自身的科技研发支出,因此实际金额要高出这一水平。

  平安的科技分为基础科技和应用科技,基础科技包括AI、云技术、区块链等八大原创技术。基于这八大技术,平安各子公司再结合业务场景,开发各自的应用科技,很多应用就是在平日服务客户的过程中应运而生。

  目前,平安拥有近11万名科技业务从业人员、3.5万名研发人员、2600名科学家的一流科技人才队伍,技术研发荣获47个国际科技奖项冠军。截至2019年12月末,平安的科技专利申请数累计达21383项,数字医疗科技领域的已公开专利申请数位跃居全球第二位。

  这两项专利的数字,已经远远超出了许多技术性的公司,给平安打上了“科技大户”的标签。而平安也用这些技术满足了最实际的业务需求。

  例如,疫情期间,在千余人规模的自有医疗团队和5000余名外部签约名医的资源基础上,平安技术团队开发了专门的AI模型,包括四大板块,即智能重症监控系统、AI智能辅助问诊系统、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和智能医疗安全监控平台,助力医生们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平安集团联席CEO陈心颖曾表示,在“金融+科技”的战略下,平安诞生的11家科技公司里,既有像平安好医生这样属于服务C端的业务,或利用技术提供医疗产品,或服务于平安自营的客户,而医保科技、金融壹账通等属于“输出技术”,目的是让平安成熟的科技技术服务于整个生态圈。

  内外兼修,有了这些强大的人才和技术储备,平安才能够“登高而招”,拥有面向未来的全局化科技视野,也具备了与互联网巨头竞争的底气。

  为技术找到最佳载体

  近日,在人民网(行情603000,诊股)举办的“未来医疗科技的趋势与机遇”论坛上,平安集团首席医疗科学家谢国彤、平安好医投资管理公司CEO邢立萍、平安健康互联网旗下医院院长谢红等人,与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进行了一场高峰对话。

  曾光教授表示,未来公共卫生体系搭建的重点在于硬件建设,“有了实验室这些硬件,防疫的科技将会有大幅度提高。”该论点在一些省市的公共卫生发展实施纲要中均有提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也说到,我们国家的PCR实验室太少,三甲医院也很少有负压病房,这些功课需要赶紧补上。

  然而,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及重资产投入等要素,使影像、检验、病理等医疗服务具备了极高的门槛,这些工作非一日之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仅要提供“黑科技”,更要将技术与工程化能力实现完美结合,为技术找到最佳的落地载体和场景。

  平安也正是这么做的。扎实的基础研究,为平安医疗科技创新创造了先决条件。相比传统医疗端和其他互联网医疗玩家,平安的医疗科技能够适应更为丰富的应用场景,为技术应用落地打下了坚实基础。

  春节期间,一辆12.6米长、26吨重的移动CT影像车开往湖北省人民医院。这辆64层低剂量螺旋CT移动影像车,来自平安医保科技健康(检测)中心。跟着这辆车的,还有平安的新冠肺炎智能阅片系统,系统搭载在 “平安好影像”远程诊断云平台上。

  在外界和同行看来,这样一台庞大的“变形金刚”体现了平安强大的软硬件整合能力,是平安前沿科技能力的杰出代表作。截至3月25日,这辆CT车共筛查3397人,发现疑似病例126例;远程线上阅片辅助诊断系统共计阅片7426例,诊断疑似369例。

  试想,如果没有与远程诊断云平台、医疗设备进行整合,再先进的AI技术也会变成“空中楼阁”。

  过去两年,平安移动CT影像车团队开展了近600场筛查和乡村义诊。这些“科技感”十足、穿梭在大大小小村落里的车队,成为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未来,平安将通过远程技术平台把云影像等技术,持续下沉并赋能基层的医疗机构,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综合防控能力。

  正如谢国彤在论坛上所说,科技带来了新的工具,可以让历史悠久的医学用新的工具产生新的活力。利用医疗技术的“普惠性”,在合适的场景下,让群众都能够实现“病有所医”,将成为平安继续医疗事业的宏大命题。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