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银行服务“最优解”
摘要 英语里“Bank(银行)”一词本意指货币兑换人坐的长板凳,强调银行作为一种实体机构的属性;其衍生出的分词形式“Banking(银行服务)”,在时间上是动态的、进行的,在态度上是主动的、积极的。这一小小的语言学上的剥离恰恰触及了海外银行网点转型的本质。德勤咨询2019年发布的一项报告指出,世界范围内银
英语里“Bank(银行)”一词本意指货币兑换人坐的长板凳,强调银行作为一种实体机构的属性;其衍生出的分词形式“Banking(银行服务)”,在时间上是动态的、进行的,在态度上是主动的、积极的。这一小小的语言学上的剥离恰恰触及了海外银行网点转型的本质。
德勤咨询2019年发布的一项报告指出,世界范围内银行网点正在加速关闭。2010年至2019年2月,美国有3000多家银行网点关闭;在英国,四分之一的银行网点于2012年至2017年期间关闭。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技术上占得先机的科创企业正在以成本更低、速度更快捷的线上模式吸引银行客户。留下的物理网点则在转型过程中融入了金融科技的创新基因。
对于传统银行而言,推动网点转型的内在动因是什么?是毫无保留地拥抱新模式、新技术,还是升级现有框架?打破传统银行法则的互联网银行究竟能走多远?没有标准答案,海外银行家们在探索与试错中前进。
有效降低经营成本
海外分析人士普遍将自助银行设备(ATM)的出现视作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第一个拐点。ATM打破了银行服务的时间限制、空间限制,不啻为一次形式上的革新。由于布置ATM设备的成本远远小于开一家营业网点,并且设备可以布置到银行网点无法开设的区域,这种模式颇受银行业的欢迎。
公开资料显示,1967年6月,巴克莱银行(Barclays Bank)正式推出第一台投入商用的ATM。随后,以花旗银行为首的多家美国主流银行纷纷布局ATM。随着技术进步不断升级,ATM除了有转账、识别支票、存款等基础功能外,逐渐具备了自助定期存款、理财产品申购等功能。美国的州立中心银行(CenterState Bank)首席策略官Chris Nichols在2017年时撰文指出,ATM的策略性使用能够为银行减少建设网点的成本。将ATM机置于网点大堂内,还能够延长网点服务的时间。在过去5年中,银行业普遍更倾向于增加ATM而非雇佣新的员工,采取这样的策略能使银行的员工成本降低15%。
互联网的普及使银行服务载体不再局限于银行网点或ATM本身,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都能够成为获得银行服务的终端,这为银行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提供了契机。正如《开放银行》一书所言,对于银行来说,“无论是ATM还是POS,都需要额外成本。但是基于互联网的银行服务则不需要,因为其媒介是消费者日常使用的电脑或者手机,这意味着交易成本近乎为零”。
基于互联网的银行服务可以摆脱物理网点的束缚,第一次将银行服务彻底抽离出来。在美国,互联网与移动客户端发展为银行网点关停潮推波助澜:标普全球统计数据显示,自2012年至2018年,美国银行业关闭网点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仅在2018年一年内就关闭了超过1000个网点。欧洲最老牌银行集团之一裕信银行(Unicredit)去年年底宣布转型。根据新的战略,到2023年该行数字渠道客户计划从2018年的45%达到60%,银行物理网点将实现智慧化升级,而增加的科技方面的投入则由裁员与关闭网点等“截流”举措来平衡。
1995年,世界上第一家互联网银行“美国安全网络银行(SFNB)”诞生,完全在互联网上提供银行非现金服务。但由于该行资金运作渠道少,很难像传统银行那样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获取利润,创业3年未实现盈利,最终被加拿大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Canada)以2000万美元收购。
2013年,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sbas)以比利时为圆心创立了Hello Bank!品牌。这是全球第一家完全通过移动渠道运营的银行。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Hello Bank!已在比利时拥有近50万客户,客户年龄集中在18岁至28岁,但这些客户几乎全部是从巴黎银行现有客户中迁移过来的。
线上银行的速度与创新性令人惊叹,但也存在业务范围“单薄”、盈利来源单一的问题。选择与传统大型银行机构共荣共生,对于实现降低经营成本上的“双赢”具有积极作用。
有效提升金融服务普惠率
布雷特·金恩在《银行4.0》一书中指出,“蚂蚁金服、腾讯、肯尼亚的Safaricom以及其他数以千计的金融科技公司正在重新定义今日的银行业,重新定义客户如何使用银行账户,更精确地说,是如何将价值(金钱、点数、使用时间等)存到客户的手机”。
金融科技的发展极大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以极快的速度改变了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金融机构不再需要依赖于建设网点也能快速获客,提升金融的普惠程度,这构成了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另一个推动力。
在传统金融业并不发达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第三方支付平台几乎实现了“弯道超车”。以非洲的M-Pesa为例:M-Pesa是肯尼亚移动运营商Safaricom推出的手机银行业务,具有存款、取款、汇款以及手机充值等功能。此项业务覆盖了肯尼亚绝大部分手机用户,并向非洲其他地区扩张。据外媒报道,在M-Pesa推出之前,肯尼亚有38%的人从没用过任何金融服务;而截至2018年,肯尼亚M-Pesa手机银行业务覆盖率已达93%。
与M-Pesa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使肯尼亚传统商业银行无需设立新网点,也能更快速地触达小微企业客户与个人客户。自2012年起,M-Pesa开始与本地商业银行合作,M-Pesa用户可以在合作银行的ATM机上取款。而在去年11月,据路透社报道,4家肯尼亚商业银行通过手机支付平台Stawi向本国中小企业共提供100亿肯尼亚先令贷款,年化利率为9%,与肯尼亚央行基准利率相同。
在发达国家,运用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不仅能从渠道层面提升银行服务的普惠度,更能够通过优化融资全流程来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例如,英国数字银行OakNorth专注于为中小企业提供50万到4500万英镑的贷款。其与传统银行贷款业务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标准化的贷款品种,没有指定的贷款用途,根据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评估,为客户日常运营、商业扩张、收购并购等全系列业务提供贷款支持。德国Fidor银行则结合了社区(community)、付款(global payment)和银行(banking)业务,将Facebook的“赞”数作为存贷款利率的参考:每多2000个赞,用户储蓄年利率就会提高0.1%,而借贷年利率则会减少0.1%。
新兴数字银行用技术追踪客户的行为模式,打破了传统存贷业务基于“信用”的模式。对于许多传统商业银行而言,尽管客户行为尚未激发更多个性化的存贷服务,但却决定了银行网点的多元化转型。
用更多元的服务赢得未来
银行网点的未来是“咖啡银行”还是“便利店银行”?全球范围内银行的物理网点呈现收缩之势,但真的会消失吗?实际上,海外银行物理网点也在进行自我升级,向更轻型、更多元方向发展。
“咖啡银行”就是银行为提升网点的盈利能力与客户黏性做出的一种尝试,2018年,阿根廷商业银行加利西亚银行(Banco Galicia)和星巴克公司达成合作,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开了一家提供银行服务的咖啡馆。该行客户使用借记卡在固定时段消费能享受最高15%的折扣;客户还可以在此约见个人理财师。
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认为,从受众群体上来看,银行物理网点的重点服务客户可以集中在两类人身上:第一是中老年客户,他们对互联网和电子银行的接受度和信赖度都比较低,更容易接受实体网点的服务。第二是对服务要求较高的高净值客户,他们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要求比较多样化,面对面的沟通更容易实现需求的有效表达。
在日本,庞大的老年人市场确实为银行网点转型提供了灵感。日本区域性银行京都新金银行将银行总部打造成老年人活动中心,专门降低了91个门店柜台的座椅高度,并让1700名员工接受如何辨别老年痴呆等症状的培训,增强了老年客户的黏性,并有效防范了针对老年人的金融诈骗。
2019年,美国金融电子刊物The Financial Brand对世界各地银行经营趋势调研结果显示,尽管所有受访银行都表示已将数字化转型、科技创新列为最重要的战略发展目标,大多数银行并不愿彻底“告别过去”,而更倾向于在之前的策略上进行调整。沉浸于传统的银行告别惯性并不容易,新生代互联网银行还要面临监管、市场的挑战。如何转型才是“最优解”,目前尚无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