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地银保监持续警示风险超50次!“代理退保”黑产骗局仍横行网端!

来源:A智慧保 2020-08-03 10:56:00

摘要
“代理退保”不断异化,形成了黑产链条,游走在保险公司与消费者之间。截至7月31日,包括银保监会在内,各地30家保险监管机构持续提示“代理退保”风险超过50次,然而,这一骗局仍然横行在网端。我们一起来看看。

  “代理退保”不断异化,形成了黑产链条,游走在保险公司与消费者之间。截至7月31日,包括银保监会在内,各地30家保险监管机构持续提示“代理退保”风险超过50次,然而,这一骗局仍然横行在网端。我们一起来看看。

  消费者因为种种原因退保并不鲜见,然而这种退保形成一种产业链条,不禁让人担忧,一方面担忧扰乱保险市场的稳定发展,让退保业务鱼龙混杂,另一方面给保险消费者的保障带来隐患,陷入不非分子设下的圈套。

  “代理退保”也几经变异,由当初的“退保理财”、“退旧保新”到现在这一黑色产业在各大平台上过分猖獗,以多种形式蔓延在各网站、社交软件、购物平台等。

  据悉,早在2017年,市场上有冒充金融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保险公司等名义实施“退保理财”诱骗的不法行为。当时主要还是通过拨打保险消费者电话的方式行骗。不法分子从中收取“押金”、“手续费”,并诱导客户在退保后购买“理财产品”。

  到了2018年,个别保险销售人员以回馈老客户、补偿收益或保单升级等为由,诱导保险消费者解除已有的人身保险合同,并用退保资金购买其他人身保险产品,或者理财产品。这一做法,不外乎就是违规人员希望得到更多佣金收入、完成工作任务等,而让保险消费者损失固有保障的同时,掏更多的钱。

  据公开信息,到了2018年年底,广西辖内有不法分子冒充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实施“代理退保”诈骗的不法行为。从此,“代理退保”滋生蔓延,从电话联系,到网络端打广告。

  伎俩一

  冒充监管部门或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或以“保监会退保服务中心”“与银保监局合作”的名义,通过电话、微信、网络等进行虚假宣传。

  伎俩二

  谎称消费者所购买的保险产品已有多名消费者投诉,保险公司存在欺诈行为;或欺骗消费者若继续持有将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怂恿客户退保。

  伎俩三

  谎称可以协助消费者“全额退保”,诱导投保人签署代理服务协议或欠款协议,并诱导消费者提供身份证、银行卡、保单、电话号码等个人敏感信息,有的甚至扣留消费者银行卡、手机,从而达到控制客户的目的。

  伎俩四

  有的代理退保组织与黑恶势力勾结,如消费者想终止协议,则对其实施威胁、恐吓等不法侵害。

  伎俩五

  阻止消费者与监管部门、保险公司沟通,试图切断消费者正常维权通道,从中骗取客户支付高额费用。

  进入2019年,那些“职业维权人”唆使诱导频频发生,各地保险监管机构接连发布“代理退保”风险,尤其在2020年“代理退保”广告公然出现在各大网站、APP、社交平台,有的还出现在淘宝店。

30地银保监持续警示风险超50次!“代理退保”黑产骗局仍横行网端!

  银保监会曾表示,主要涉及传统寿险、健康险等人身保险产品。此类行为不仅扰乱保险市场正常经营秩序,而且最终损害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A智慧保』统计,截至目前,包括保监会在内,已有广西、四川、厦门、宁波、河北、海南、广东、黑龙江、北京、深圳、辽宁、河南、大连、福建、山西、云南、吉林、新疆、江西、湖北、浙江、陕西、青岛、甘肃、青海、湖南、内蒙古、安徽等省市区的银保监会派出机构发布“代理退保”风险提示50多次,其中今年以来风险提示至少27次。

  警告广大保险消费者,面对“可办理全额退保”信息,谨慎办理退保,注意保护个人重要信息,并通过正规渠道依法合理维权。

  “代理退保”

  暗藏风险知多少?

  失去正常保险保障风险

  为牟取利益,一些从事“代理退保”的个人或团体冒充监管部门或保险公司工作人员进行虚假宣传,挑唆、怂恿不明真相的消费者终止正常的保险合同,使消费者丧失风险保障。消费者未来再次投保时,由于年龄、健康状况的变化,可能将面临重新计算等待期、保费上涨甚至被拒保的风险。

  资金受损或遭受诈骗风险

  某些“代理退保”行为并非真正为了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而是以牟利为目的。退保前要求消费者支付高额手续费或缴纳定金,退保后诱导消费者“退旧投新”,购买所谓“高收益”理财产品或其他公司保险产品以赚取佣金。部分组织还利用其所掌握的消费者银行卡及身份证复印件等,截留侵占消费者退保资金,甚至有不法团伙诱导消费者参与非法集资,一旦落入骗局,消费者资金损失难以挽回。

  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一些从事“代理退保”的个人或团体打着“维权”幌子获取消费者信任,并与消费者签订所谓的“代理维权服务协议”,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保单、银行卡、联系方式等涉及消费者隐私的敏感信息。

  除“代理退保”外,有的组织还从事信用卡套现、小额贷款业务,消费者个人信息资料存在较高的被泄露或被不法分子恶意使用的风险。有的组织甚至在消费者想终止“代理退保”协议时,采用极端手段骚扰消费者,迫使其再次投诉。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