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数字化转型需明确三个方向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 2020-08-12 15:10:00

摘要
近年来,新兴金融科技企业稳步增长,大型科技公司正在进入金融领域。面对众多监管法规及行业市场的变化,银行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在生态系统中找到优势地位。

           

近年来,新兴金融科技企业稳步增长,大型科技公司正在进入金融领域。面对众多监管法规及行业市场的变化,银行必须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在生态系统中找到优势地位。


首先,明确数字化转型趋势。目前来看,数字化转型是以业务驱动,不仅仅单纯是数字驱动,转型需要一定的前期成本。比如上云、大数据或者对传统的方式进行改造和一体化的成本和资金的支持。事实上,有部分企业也因为能力不足在短期内尚不能完成转型。因此,中国银行业转型发展过程中,传统银行与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需要双方的相互欣赏、相互成就和相互赋能。目前,阿里、腾讯、京东等互联网企业都在积极为银行提供技术输出,以满足各类银行多样化的需求,帮助其进行数字化转型。


“我们需要银行业,但是我们将不需要银行”,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学术委员、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用比尔·盖茨在20多年前的这句预言形容如今的银行业。贲圣林指出,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主要有三个方面考虑:首先是文化与观念因素,其次是能力与边界因素,再者是监管因素。


其次,明确服务实体经济是根本使命。数据显示,中小企业为国家提供了50%以上的税收、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完成了70%以上的发明专利、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而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不满足或部分满足的高达90%,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最主要因素。随着“新基建”发展风口来临,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和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也将成为金融科技赋能实体经济的着力点。


同盾科技副总裁、金融云事业部总经理李伟东认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要联合政府、金融机构及科技公司,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引入金融科技,融合涉企数据,破除数据壁垒;二是建设专业的、智能的、数据驱动的金融服务平台;三是建立平台配套的运营机构,打造持续运营的商业模式。


再次,明确数据安全的重要性。数字化转型意味着金融业务和产品要不断创新,而金融科技的创新往往以海量数据为基础,如何确保数据安全,是深入应用金融科技的前提。


5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签署了《数据共享合作备忘录》,旨在加强跨地区、跨部门数据要素有序流转与融合应用,为加快建立现代中央银行制度、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优化营商环境、夯实数据基础;7月17日,银保监会制定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其中明确了风险管理要求,要求商业银行应当针对互联网贷款业务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进行风险控制,加强风险数据和风险模型管理,同时防范和管控信息科技风险。


同盾科技相关专家认为,实现数据的开发利用、有序流通,进而实现“数据生产要素化”和商业机会落地,其核心前提正是让数据“可用不可见”。 “可用不可见”其核心有两层含义:数据的可用性和数据的不可见性。即在充分保护数据和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大数据价值的转化和提炼,把数据安全和数据利用协调一致。


身处数字化时代,对于银行业来说,做好了这“三个明确”,就能在数字化转型中运筹帷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