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年内举牌19次创近三年纪录 万能险“弹药”功能销声匿迹
摘要 今年以来截至9月23日,险资共19次举牌A、H股上市公司,已经远超2019年(8次)、2018年(10次)、2017年(7次)的举牌次数。而且,今年险资举牌的资金来源多为自有资金或分红险、传统寿险等账户资金,前几年曾备受资本市场诟病的万能险已不再是险资举牌的主要“弹药”。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9月23日,险资共19次举牌A、H股上市公司,已经远超2019年(8次)、2018年(10次)、2017年(7次)的举牌次数。而且,今年险资举牌的资金来源多为自有资金或分红险、传统寿险等账户资金,前几年曾备受资本市场诟病的万能险已不再是险资举牌的主要“弹药”。
从今年险资举牌的公司来看,金融、地产企业依然是险资最爱。《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后发现,在险资年内的19次举牌中,11次举牌对象为港股公司。从行业分类来看,有5次举牌标的属于金融业,4次为地产业。长期以来,低估值、高股息的金融企业、地产企业及公用事业企业能完美地匹配险资对投资收益稳定的要求,又能与保险主业产生共振协同效果,一直是险资持续投资甚至举牌的重要对象。
针对今年的险资举牌情况,有险资管理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自疫情在全球蔓延以来,港股经历了较大幅度回调,今年下半年以来虽有回升,但相对于A股,目前港股的估值仍然较低,尤其是部分A+H股上市的金融股,其港股股价相对便宜,但分红和A股一致,因此是险资投资的良好标的。
险资举牌最爱三类公司
与2015年前后的中小险企举牌案例相比较,近两年举牌的险企多为大型险企,以财务投资或战略协同为举牌目的,此前谋求控股权的“野蛮人”举牌方式已不再出现。
《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后发现,今年以来险资举牌标的主要呈现三个特征:一是偏爱低估值、高股息率的金融企业。例如,今年中国人寿(601628,诊股)(港股02628)系举牌的农业银行(601288,诊股)(港股01288)H股、工商银行(601398,诊股)(港股01398)H股;中信保诚(港股02378)人寿举牌的光大控股。在估值上,险资举牌的公司均为市场低估、具有高股利支付率的上市公司。中国人寿投资管理中心负责人张涤近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于权益市场,公司在长期坚持看好的前提下,围绕自身战略资产配置的中枢和上下限,采取更加灵活的策略,把握一些结构性机会,做好控制短期波动与获得长期收益之间的平衡。
二是能与保险主业产生协同效应的地产企业。例如,对于国寿多次举牌万达信息(300168,诊股)的原因,国寿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举牌万达信息,一大主要原因就是能与公司业务产生协同效应。此外,太平人寿举牌的大悦城(000031,诊股)、华泰资产举牌的国创高新(002377,诊股)均为地产企业,负债端能与保险公司的资产端对接,可有效解决双方对投融资的需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寿险资金的长期性、稳定性使其可以配置部分房地产企业的长期股权。另外,很多险企布局大养老战略,在业务上需要与房地产企业开展一些战略合作。对房地产企业来说,引入长期、稳定且融资成本相对较低的险资作为投资,也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三是具有稳定现金流的公用事业类企业。例如,中国人寿举牌的中广核电力(港股01816),为中国核电(601985,诊股)领域龙头企业,短期内竞争对手和新进入者难以撼动其行业地位,因此现金流的确定性较高。
从险资对各行业的持股情况看,上述险企举牌的公司类型与目前险资整体持股行业占比高度重合。从2020年第二季度末的险资重仓股市值数据来看,银行股、地产股、公用事业股分别排名前三。
险资举牌“弹药”切换
伴随万能险保费增速萎缩,今年险资举牌还具有另一大特征,万能险曾作为险资举牌“弹药”的现象开始销声匿迹。
《证券日报》记者查阅上述19起险资举牌案例后发现,举牌资金来源多为自有资金或分红险、传统寿险等账户资金。比如,泰康人寿最近举牌阳光城(000671,诊股),资金来源于保险责任准备金;中国人寿举牌万达信息,使用的则是自有资金。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大对万能险的监管力度,万能险的保费规模和收益水平均出现下滑,导致此前万能险在投资端激进投资来覆盖负债端成本的需求进一步降低,对A股的持股市值上半年也出现缩水。此外,银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前不久约谈了12家人身险公司的总经理和总精算师,责令对万能险财务收益率低于实际结算利率的现象整改,防范利差损等风险隐患。
截至上半年末,使用万能险账户持有A股的险企已缩至10余家,这些险企的万能险账户对A股的持股市值合计896亿元,较年初的971亿元进一步下滑75亿元。而且,今年上半年,上述险企并未对所持A股进行频繁调仓换股,通过万能险疯狂举牌A股的情况也不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