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前三季收益排行:股票策略平均亏10% 期货类赚5%

来源: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 2018-10-16 21:34:00

摘要
私募前三季度收益排行:A股大跌之下,哪些私募表现坚挺?来源:好买投资是一场无尽的征途,时而风景秀丽,时而艰难险阻。投资人策略的本质是生存的思维。在波诡云谲的市场环境中,最先要做的是活下来。否则,任何机遇或者边际变化都与你无关。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以及国内宏观数据表现不佳等利空因素的影响下,股票市场持续

  私募前三季度收益排行:A股大跌之下,哪些私募表现坚挺?

  来源:好买

  投资是一场无尽的征途,时而风景秀丽,时而艰难险阻。投资人策略的本质是生存的思维。在波诡云谲的市场环境中,最先要做的是活下来。否则,任何机遇或者边际变化都与你无关。

  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以及国内宏观数据表现不佳等利空因素的影响下,股票市场持续阴跌。上证综指也失守2638点,击穿了熔断底。未来会变好还是变坏?这个命题是留给未来的,但是当市场被打趴下后,征途如何继续?这是留给投资人思考的。

  从指数层面,我们看到上证综指和沪深300均跌幅超过20%、深证成指和中小板指跌幅超过30%。在这样的行情下,大家关心的私募产品今年以来的表现如何呢?有哪些私募可以突出重围?

  无疑,私募今年获取绝对正收益是非常难的。面临同样的环境,很多投资人这时候也会非常关心自己买的私募,相比整个市场如何,相比同类别的产品如何,抗跌性强不强等。

  我们先来盘点一下,全市场私募产品的表现情况。

  01

  前三季度分策略表现

  管理期货夺冠,股票策略垫底

  从今年市场的情况来看,私募股票型产品的跌幅表现较差,跌幅达-10.6%,但远低于指数层面的跌幅。一方面,这得益于私募产品在仓位的控制上相对更加灵活;另一方面,能在私募行业中生存的,大多数人都身经百战,面对市场的变化也会及时对产品组合的结构进行调整。

  相比之下,蛰伏一段时间的管理期货类产品上演”王者归来”,展现出了与股票市场的低相关性,并在前三季度获取了5.07%的平均收益。

  ▼ 前三季度分策略表现情况

私募前三季收益排行:股票策略平均亏10% 期货类赚5%

  02

  股票私募收益全貌

  5%以上收益的私募数量不到8%

  股票型私募作为私募的主流产品类型,占据了很大比例,备受市场关注,它们的究竟表现如何呢?

  其实,单纯从收益排名,平均收益等,我们实际很难对股票型私募进行精确地度量。它们往往会因为各种因素产生一定程度的数据失真,比如不同净值的表现方式,扣份额或扣净值;比如,同一管理人旗下可能存在一定的业绩差异;比如,是否一定投资限制等等。

  这里我们采取收益分布的方式,对前三季度私募产品大体的情况进行描绘。

  ▼ 前三季度股票型私募产品收益分布

私募前三季收益排行:股票策略平均亏10% 期货类赚5%

  数据来源: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整理

  时间范围:2018/1/1~2018/9/30

  从中我们看出:

  1、全市场中有7.82%的股票型私募产品达到了5%以上的正收益,其中有1%不到的产品达到了30%以上的收益。这些惊为天人的收益,往往是因为管理人持股集中度非常高,敢于在某几只个股中重仓。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基金产品的规模往往都非常小并且知名度较低。未来是否可以延续这一传奇,仍有待观察。

  2、80%以上的股票型产品在前三季度都以负收益告终;30%的产品收益集中在-10%到-20%的区间中;7%左右的产品收益在-30%以上。

  总体而言,今年的收益情况呈现出了“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收益领先的私募大多是规模小的“黑马”;收益落后的也大多是因为重仓股出现“黑天鹅”或投资策略本身无法再适应如今研究为王的市场。

  03

  今年值得关注的私募

  汉和、元盛、明汯、保银、丰沛

  说了这么多市场整体的情况,那么有哪些私募在弱市中表现不错呢?接下来,我们聊一聊几家今年收益相对不错的私募。

  我们曾反复提过,即使是一些好私募也有短期表现差的时候,即使是一些劣质私募也有偶尔表现亮眼的时候。但拉长时间看,好私募能长期穿越牛熊。有时,相比”黑马“,我们更看重一个私募策略的长期有效性和业绩的稳定性。

  以下这几只私募,可以说是今年私募市场中非常受投资者欢迎的一批。它们今年以来的业绩虽然不是今年的私募冠军候选人,但已经大幅领先,最最关键的是,这批私募长期业绩要远远好于冠军私募们。

  那么,他们究竟是如何在弱势获取超额收益的?

  股票型产品

  汉和:超长期价值投资的践行者

  汉和在前三季度可以说是在“精选个股”的产品中表现出色的代表之一。这也源自于他们坚持超长期价值投资的结果。汉和在于个股的选择上严格遵循大概率、非对称的方法论。简单而言就是在寻找的标的判断正确时,会大概率上涨且涨幅巨大,而当判断错误或者黑天鹅发生时,下跌的概率小且跌幅也会有限。

  例如,汉和曾经青睐过的一只个股,该公司在平稳经营多年后,开始战略调整并且成功把非核心资产进行剥离,开始重新聚焦主业。在这样的判断下,汉和认为净利润会大幅度提高,而此前非核心资产的影响也会逐步解决。因此,在这样的价值驱动因素兑现下,公司的净利润和市值都有了很快的提升,也给产品贡献了不错的收益。

  股票型产品

  沣沛:中观布局,仓位调控

  在前三季度表现出众的股票类基金除了以汉和为代表的精选个股的产品,还有通过仓位调控在市场中取胜的产品。沣沛便是其中之一。作为曾经主要管理公募专户的基金经理,马惠明在历年的实战经验中总结出了三点,这也是他一直所追求的,包括每一年都是正回报、回撤要小、在市场中要能获取中高的收益。

  为了实现这样的投资目标,马惠明对于组合通过仓位管理为主,在行业中适度集中。在行业中选择个股也必须从基本面出发,寻找估值和盈利相匹配的个股。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股市异常波动期间、在熔断期间,马惠明都有过果断调整仓位的决策。沣沛对于个股和板块的精选也是通过以季度和半年度为区间选择景气度向上的板块,并寻找是否存在量价提升、技术突破、产品放量等催化剂。在行业上重仓,从而实现中高收益。

  多空仓型基金

  保银:中概、价值、对冲

  保银的中国价值是市场中典型多空仓策略。从策略上看,保银采取的是配对交易策略,持票分散,通过低头寸的方式力求获取穿越牛熊的绝对收益。从投资范围上看,保银中国投资中港美三地,配合对冲策略充分分散风险。即便是在波折的2016年和2018年前三季度,投资者依旧可以赚取相对理想的正收益。简单的来说,保银中国价值的收益曲线可能不会很”性感”,但通过配对交易的方式可以实现在不同环境中获取超额收益。

  保银遵循基本面驱动的逻辑,以“价值、对冲、中概”为准绳,去寻找理想的投资标的。价值方面,公司精选的标的会考虑其估值和确定,严选出行业中基本面优质且估值较低的个股,并联系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进行实地的调研。对冲方面,是指其策略以多空仓的形式。做多基本面优质且符合保银审美的公司,做空基本面相对不太好的同类型公司或股指期货,在保证风格平稳的同时也获取了超额收益。中概方面,保银眼中的漂亮50并非上证50而是中国最优秀的50家上市公司,聚焦大消费、行业龙头和平均净利润增速快的公司。

  市场中性型产品

  明汯:均衡配置,适应多种市场环境

  截止9月21日,今年明汯中性1号年化波动率6.89%,区间最大回撤-4.49%,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明汯能有如此良好的表现,主要得益于两点:其一是投资经理裘慧明丰富的投资经验与明汯独特的策略配置,其二是今年上半年市场处于震荡状况且交易量未有明显下跌,为中性策略的发挥提供了空间。

  裘慧明投资经验超过18年,在2008年的这场金融风暴中,裘慧明经历了量化史上最罕见的几次alpha回撤,他认识到,Alpha因子总是会有一段时间表现不佳,但是这种回撤通常时间不会太长。量化基金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分散Alpha的来源,从长周期的数据看问题,然后坚持自己的配置。基于此,明汯在alpha因子的配置上十分的均衡,使得明汯的中性策略尽可能的有适应各种市场情形的能力。

  今年A股波动的加剧和较大的表现分化为量化中性基金带来了机会。市场波动的上升不能引起中性组合的共振,因为中性组合通过在股指期货上做空抹除了市场风险,这也是为什么优秀的中性产品在一季度市场如此振荡的环境里,大多能保持相对平稳的原因。优秀的量化中性组合不受或极少受市场波动的干扰,并且往往能够在波动加剧时取得可观的收益,这是因为越是在市场震荡之中,股票的独特收益就越容易从大盘中分化出来。

  量化CTA

  元盛:多元化趋势交易策略

  在CTA市场,今年元盛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准表现。成立于1997年的元盛一直被业内视为CTA中长期趋势策略的标杆之一,创始人哈丁是全球量化投资的先行者之一,早在1987年就采取趋势跟踪CTA的策略创建了AHL对冲基金公司,并利用计算机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后来,AHL被曼氏集团(Man Group)收购。

  元盛目前管理规模约300亿美元,员工200多人,其中超一般以上为专业研究人员。元盛资本采用多元化趋势交易策略,主要通过大量的数据来分析,来预测市场价格走势规律,并做出多空的操作决策。利用这一策略在某一个市场操作难以获得较好的回报,但运用于很多市场时,则在不同时期都可以找到一些价格趋势,并由此盈利。在长期的历史业绩中,元盛中长期趋势策略体现出“有趋势时净值增长迅速,无趋势横盘震荡时止损及时”的特点,且同策略产品业绩表现高度一致。

  元盛成功的抓住了今年八月中旬黑色系和化工品的一波趋势,为客户赚取了丰厚的收益,后期趋势结束回调时,元盛也及时离场,保存了战果。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常福强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