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私募再添新军!林鹏“奔私”后单日募资150亿 “公奔私”浪潮再起
摘要 本报记者胡金华见习记者喻莎上海报道私募圈再迎百亿规模新基金。10月19日,年内最受关注的“奔私”大佬林鹏,首批产品“和谐汇一远景系列”正式对外发售,销售情况堪称火爆,当日晚间,销售规模已有150亿元左右。虽然近期市场走势震荡,但投资者看好长期牛市、积极投身权益市场的热情丝毫未减。《华夏时报》记者梳理
本报记者 胡金华 见习记者 喻莎 上海报道
私募圈再迎百亿规模新基金。10月19日,年内最受关注的“奔私”大佬林鹏,首批产品“和谐汇一远景系列”正式对外发售,销售情况堪称火爆,当日晚间,销售规模已有150亿元左右。
虽然近期市场走势震荡,但投资者看好长期牛市、积极投身权益市场的热情丝毫未减。《华夏时报》记者梳理数据后发现,截至今年10月23日,已有95家公募基金公司212名基金经理离任,在离职的基金经理中,多位基金经理选择踏上私募之路。
多位业内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今年来A股行情赚钱效应明显,而且市场普遍对于未来行情充满信心,为“公奔私”提供了肥厚的市场土壤,同时今年是基金销售大年,大量资金从固收、信托和非标类资产转向权益市场,无论是公募基金还是私募基金都有着不错的销售业绩,爆款频出,也给公募基金经理“奔私”后创业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奔私”后首日募集超150亿
10月19日,在登记后仅一个多月,原资管大佬林鹏“奔私”后成立的上海和谐汇一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和谐汇一”)就推出了首发的私募基金――“和谐汇一远景系列”,正式对外发售。
记者获悉,“和谐汇一远景系列”在当日上午发行时,就已经创下不少渠道的最火爆募集纪录。来自渠道方面的消息称,当日中午销售规模已经突破100亿元;截至晚间,总体的发行规模为150亿元左右。其中,有银行渠道的销售额度10分钟就卖完了;也有渠道因为产品销售火爆,系统出现严重拥堵。
今年5月份,林鹏宣布离开东方红资管,8月末正式备案私募管理人。公开信息显示,和谐汇一成立于今年6月19日,8月28日完成基金业协会登记。由林鹏担任董事长、总经理,同时也由他担任公司的法人代表。
作为东方红资管的创始团队成员,林鹏自2016年起领导东方红公募权益团队,先后担任过东方红私募产品和10只东方红系列公募基金等产品的基金经理,2017年,由他管理的东方红睿华沪港深混合基金以67.91%的复权净值增长率成为混合型基金的年度冠军,同时也是主动权益类基金的年度冠军;东方红沪港深混合基金以66.7%的复权净值增长率获得主动权益类基金亚军。
除林鹏外,和谐汇一还有多位重量级人才――原易方达基金负责机构客户业务的孙曦东,原弘毅远方基金总经理助理兼首席投资官张鸿羽,以及原东方证券证券投资总部副总经理梁爽,堪称明星阵容。
沪上某公募基金销售渠道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林鹏“奔私”后首日募集的火爆现象,说明投资者看好权益市场长期牛市的投资机会,同时公募背景出身的私募投资经理号召力更强,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
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10月23日,管理规模超过百亿元的证券类私募基金管理人已达53家。记者发现,多家公募派基金经理现身百亿级私募行列,如宁泉资产的杨东、彤源投资的管华雨以及正心谷资本的林利军等。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和谐汇一首发突破百亿,林鹏执掌的和谐汇一资产有限公司也跻身百亿级私募行列。
“公奔私”浪潮再起
记者注意到,上一轮基金经理离职高峰、“公奔私”高峰是在2015年。数据显示,截至10月23日,今年以来,已有95家公募基金公司212名基金经理离任,在离职的基金经理中,不少基金经理选择踏上私募之路,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原大成基金研究总监、大成基金社保投资部总监王文祥日前加盟了上海聚鸣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担任公司副总经理、聚鸣匠传私募证券基金系列产品的基金经理。
今年6月富国基金公告称,基金经理于洋因个人职业发展离职,引发业内关注。今年9月1日,中国基金业协会网站显示,上海钦沐资产管理合伙企业完成了备案登记,于洋现身其中,认缴39%注册资本金。
此外,据《华夏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还有多位基金经理“公奔私”。原长安基金总经理助理李卫担任总经理的上海积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今年7月27日完成备案登记,原博时基金权益部总经理兼成长组投资总监邹志新创立的北京八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今年9月1日完成备案登记,上海臻宜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也在9月1日完成备案登记,其总经理秦鲲拥有多年公募从业经历。
对此,私募排排网资深研究员刘有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市场走出了结构性牛市行情,行业机会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为“公奔私”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有利于“公奔私”转型;另一方面,p2p暴雷、房地产遭遇政策调控,市场无风险收益率大幅降低,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大量资金涌向A股市场,为基金募资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土壤。两因素叠加之下,大力推动了“公奔私”。
财经评论员郭施亮也向本报记者表示,公募基金离任奔向私募的现象不少,很大程度上私募基金限制要求更宽松,更有利于实力型基金经理的掌控,凭借自己能力可以实现更高的收入。同时监管要求的松紧程度不同,公募基金需要考虑更多的限制,私募基金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可以让实力较强、实战型基金经理有更好的表现,所以公奔私募也成为近年来的发展趋势。
“公奔私”后挑战或更大
追溯以往,“公奔私”的情况一直存在,但是各自的私募路却是“差之千里”:有的成为私募中的佼佼者,有的则渐渐淡出了私募圈。
有些“公奔私”的明星基金经理无法延续之前的辉煌业绩,原因何在?刘有华表示,公募转私募之后,主要三方面的原因会影响基金经理:
第一,客户的压力和强制干预,私募基金经理往往需要直接面对客户的压力,甚至有时候会面临客户的投资指导;第二,投研团队的支持削弱,私募投研团队在研究覆盖范围和研究深度上均无法跟公募比拟,私募往往打造的是特色化的投研团队,全面性不及公募;第三、业绩压力对投资理念带来的挑战,公募追求相对收益,但私募追求绝对收益,不同的业绩追求会对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带来挑战,同时对基金经理的能力要求更高。
公募大佬“奔私”之后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刘有华表示,A股市场变化多端,影响市场的因素也千变万化,风格、行业、择时、选股、轮动都会成为影响基金经理收益的因素,但对于追求相对收益的基金经理而言,只需要具备选股能力就可以获得比较好的相对收益,但对于追求绝对收益的基金经理而言,可能上述因素至少要同时考虑3项及以上才可能获得比较满意的业绩。
责任编辑:yq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