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老鼠仓,说好保本变巨亏,买基金被坑请到【基金曝光台】!信用卡无故遭盗刷,银行存款变保险,理财被骗请猛戳【金融曝光台】!
新浪财经迅 4月22日消息,由中国证券报主办、国信证券协办的“第八届中国私募金牛奖颁奖典礼暨高端论坛”在深圳举行,以表彰2016年度投资业绩居前、风险控制卓越、为投资人获得持续、绝对收益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和投资经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刘煜辉出席典礼并发表主题演讲。
刘煜辉首先指出利率将进入上升通道,其次他表示间歇性钱紧是目前的一种常态。然后他指出,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参与者的专业性太低,只有改变交易方式,才能实现投资收益,同时,他提出交易要向确定性抱团,回归久违的价值投资,至于确定性抱团什么时候有可能解体,刘煜辉表示,一是无风险利率上升到一定高度,二是新的利率下行的形成,二者往往勾连,即足够强的前者才能导致后者的发生。此外,他指出,目前市场处于高度的不确定性中,乱世之中做资产管理要最看重变现能力,主动压缩资产的久期;最后,刘煜辉提出目前投资最好的品质就是保持忍耐和等待。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下午好!
我记得大概去年5、6月份的时候发债,发一个收益率3%的债,市场的认购热情高涨,遭到哄抢,我印象中最低的时候好像可以抢到2.8%。大概一年时间过去了,看今天,收益率5%、6%的债满世界都是,却已门可罗雀,很多事情也就是一转眼的事。
我们可以感觉到,当下商业金融体系的资产负债表可能正在持续恶化,而且在加剧。现在超级行也缺负债,以前报协议存款,一不报价格二不报规模,因为爱存不存。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今年不仅报一个很大的规模,而且报了一个很高的价格,比半年前提了60个BP,证明这是一种系统性压力。
有时候商业研究中有一些指标能够一箭封喉,一针见血地看出问题的症结。比如我个人喜欢这样一个指标,也就是新房一年的销售额增量占M2增量的比例。这个比例在2012年之前还保持在50%以下,而到2016年一手房卖了11.7万亿,M2去年的新增量是15.5万亿,这个比例已经超过了70%。如果再算上现在不可或缺的二手房销售额大概5-6万亿,中国一年房子的销售额就高达17-18万亿,这已经超过了M2一年的新增。你说银行怎么能不缺负债?M2创造的负债不够支持房子的交易,一定要从其它方向去创造负债回来。其实从学理上讲,整个商业金融系统的负债端的压力一定来自于资产端。它意味着这个系统空间庞氏的压力正在集中释放,资产的收入已经远远不能覆盖负债端的成本。具体的表现就是资产端的周转率正在加速下降,这个很好理解。
2014-2016年,中国投放了78万亿的货币信用(银行总负债增长),而GDP增量只有15万亿。其中60多万亿就是“奶油”。许小年教授有句话说得很到位:大量的货币打进去以后都固化成了钢筋水泥,要么钢筋水泥,要么奶油蛋糕。钢筋水泥是房子,奶油蛋糕是在我们的金融系统内部各种复杂的交易性资产,就是交易性资产的繁荣。这些东西无论是钢筋水泥还是奶油蛋糕,都属于非生产性资产,不创造GDP的增加值。所以,如果整个资产中非生产性的资产所占的比例急剧上升,与生产性的资产隔得越来越远,整个资产创造现金流的能力一定是加速衰减。缺钱了,转不动了,必然反映在负债成本的上升,这是一个庞氏系统压力释放的结果。
2012年券商通道业务从无到有迅速崛起,光基金子公司的资产规模就到了10万亿。紧接着保险业跟进,整个保险业的资产规模五年时间从3万亿扩大到15万亿,翻了5倍;于是银行也放弃分业经营,选择全混业。你看到中国2013年以后,通过监管的竞争,导致了中国史无前例的商品金融体系理论上货币信用创造的“洪荒之力”的释放。现在我们开始要收,怎么收?我也不清楚。这个“收”会带来多大的信用收缩的效果,谁也说不清楚。
再看地产的调控,我形容今天地产的调控有点像“钉钉子”,如果能够坚持不懈地钉下去的话,中国有可能真正在房地产市场钉出一个“人民的名义”。“钉钉子”政策相当于把一个个资产的流动性钉死,每一个资产背面对应的是一串债务和杠杆。所以每钉一颗钉子,就会有一批僵尸要从棺材板下爬出来到融资市场借钱续命。由此产生的信用收缩效应,过去40年金融高度内生化的经济中,信用需求、信用供给和资产价格周期相互强化,资产去势-杠杆去势,什么是资产的势?不是央行放钱,而是金融属性(即资产创造信用的能力)。
所以今天如果一个个资产被冰冻的话,其实我们并不关心楼市未来走势会发生什么变化,真正关心的是由此衍生造成的大面积的信用收缩,我觉得这种信用收缩正在发生。或许中国正准备经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金融的“减法”,或许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个泡沫收缩的时间,一个由虚回实的过程,一个重塑资产负债表、重振资产回报率的阶段。我们的制度、体系、人心都准备好了?
至少有一点,我觉得人心肯定没有准备好。对于中国的交易者来讲,现在普遍的信念还是只相信信用周期和资产周期的左侧,相信它会有右侧的人还不多。因为自提出债务通缩的理念之后,西方至少经历了三次整个债务信用周期的幻灭过程,也就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所以他们有心理准备。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我觉得没有。
谢谢大家!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