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愤青谈私募:赚钱更多的不是因能力 是踩对周期

来源:中国基金报 2017-08-17 08:49:00

摘要
今天基金君参加了第四届8·16财富管理高峰论坛,其中互联网金融界的网红“江南愤青”的演讲让参会者议论纷纷。江南愤青陈宇,江南1535茶馆创始人、聚秀合伙人、投资人。在此,基金君将其演讲分享给大家。(仅代表陈宇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演讲题目:私募转型的几个可能?赚钱更多的不是因为能力而是不小心踩

  今天基金君参加了第四届8·16财富管理高峰论坛,其中互联网金融界的网红“江南愤青”的演讲让参会者议论纷纷。

  江南愤青陈宇,江南1535茶馆创始人、聚秀合伙人、投资人。在此,基金君将其演讲分享给大家。(仅代表陈宇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演讲题目:私募转型的几个可能?

  赚钱更多的不是因为能力 而是不小心踩对周期

  我曾经写过一个文章,投资业钱赚最多的人,并不是能力最前的人,而是踩对周期的人。踩对周期的人并不是最牛的人,而是最弱的人。我印象很深,2002年的时候碰到911事件,我们很多同学只有拿到哈佛、麻省理工这些最牛学校的offer最后才能出国读,我们这些垃圾被留在国内。十多年过去了,他们问我在国内混得怎么样,我说混得不怎么样,只是因为要结婚生子,所以被逼迫着在杭州买3套房子,然后就发财了。所以,我一直开玩笑说,我们这个年代的典型特征就是结婚越早,赚钱越多,因为赶上了中国房价大面积涨价的十年。而那些国外读了n年书的同学们可能就比较悲催了,回国可能一套房子也买不起了。我回我老家,豪车遍地,打个麻将都一两百万我都打不起;那些人都高中毕业,毕业后都去做建筑工人,不小心干了房地产,所以赚了很多钱,

  很多人走到某个领域来并不是因为眼光准,而是不小心,踩对了周期。我们把周期拉得更长点,把过去30年分为三个周期。

  第一个周期是80年代到2000年,是靠出卖劳动力的年代,谁勤奋、胆子大、肯干活基本都能赚钱。因为这是个物质匮乏额时代,做事业单位的工人,反倒没被下岗的人赚钱。

  第二个周期是2000年到2010年,是资产为王的时代。什么事情都不用干只要买房子就行了。一个朋友在2002年把北京两套房子卖了去创业,结果再怎么创现在那套房子也回不了;所以很多企业家说自己很能干特牛,我说都扯淡,你什么都不干只买房子肯定更牛。深圳前段时间拆迁,家家户户分好几千万,是因为赶上这个大周期。

  第三个周期是2010年到2015年,叫做资本为王的年代,这一波只要赶到资本大爆发的年代,只要被资本喜欢,几个小屁孩就能赚很多钱。大学生刚毕业,随便弄个APP就能拿到几十万的风投,便宜的点子也能骗个上千万。所以说资本大爆发的年代就是这样。

  第三个周期算下来,只要你在合适的年代碰到周期,哪怕是傻瓜也不会亏太多钱。很多人再能干,碰不到好的周期,基本上这个事情就没办法玩。包括我们投资创业也好,我特别鼓励年轻人去选对行业,我在2010年投了P2P公司,都是刚毕业的小屁孩出来创业,有能干不能干,现在回头看,你会发现能干和不能干走在这个领域里面都跑出来了,包括当年律师要做金融业找我做投资,还有一个放高利贷要做旅游业,我都拒绝了,结果现在人家都是10亿美金以上的公司。

  如果这些人跑到金融体系里面,我感觉再能干最多混一个行长。所以我非常认同周期观念,合适的时间碰到合适的点,你刚好站在这里,就被冲起来。

  我不太懂股票,我也不做股票,但是我们回头看,你会发现股票呈现我刚刚说的观点,当大牛市来的时候,是个傻子都能赚好多钱,而且越是傻子的人越能赚钱,反倒老股民赚不了多少钱。因为大牛市怎么买都是对的。

  私募转型的几个可能?

  首先,私募是一种资产管理的形式本质是一种工具化安排,但太多的人纠结于形式而忽视了资产管理的本质。其实不用太过较真私募是什么,私募本质就是我给你管钱,就是你把钱给我帮你管,是一种资产管理的工具安排。而资产管理的核心,就是要么保值、要么升值。所以私募无论怎么吹牛,说自己多牛多厉害,但事实上只要赚钱你就是牛的,赚不到钱全是傻瓜,就这么一件事儿。

  私募转型是个伪命题,因为私募就是一个工具安排,更多是资产方向选择问题,比方说先玩股票、后来玩PE、后来玩其他,这只是资产选择不同而已,所以谈不上转型。投资的专业化从长期来看是不成立的,任何市场都有周期,脱离周期看投资都扯淡。也就是说投资的本质是一种思维方式,寻找价值和价格发生偏离的领域进入获得收益。比方说今天股票是熊市,我们就不碰去买债;债不行就买房子。因为任何市场都有周期,专业做股票的在熊市里收益率都是负的,跑赢99%的人也没用,再专业也没用,还是负的;因为在这个下行周期里,再专业都没用,被周期拖着走。

  我2016年在北大演讲说未来几年就趴着不干活,因为钱会越来越值钱,我就不干活,因为市场真没什么特别大的机会,你还要坚持努力奋斗,那你一定死得越惨。尤其最近几年大家一定有深刻感受到,在实业里面做得越多亏得越多,还不如别干。我15年出国到现在,回国一看,我觉得我还赚钱了,因为出国游山玩水一年花几十万,但在国内勤勤恳恳一年亏几千万,所以干嘛还要做?本质上要找到那些偏差,我去年干了一个事,我去二线买了好多房子,因为我觉得什么事都没机会,在一线买房子也买不起,于是在成都买了7套房子,那时候成都才7千多一平方,不贵,后来涨了三倍。

  所以投资并不是要拘泥于某一个领域,因为投资本身不就是为了赚钱吗,哪里有钱就去哪里。

  不喜欢赚依赖能力的钱,赚傻瓜都能赚到的钱

  我不喜欢赚依赖能力的钱。在一个充分竞争市场里面,你要赚更多的钱,意味着比别人更能干、更牛,但是现实的情况你不比别人更能干,更牛。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比别人更厉害,但其实你无法保证。所以要去赚什么钱,我喜欢赚傻瓜都能赚到的钱的机会;就是跟着周期赚钱。大家这辈子最伟大的投资一定是买了你们住的房子,不可能有超越这个的收益率了。我去成都买房,项目经理要带我去看房子,我说不用看,就哪个楼盘买一套就行了,因为只要这个区域会涨,肯定哪里都涨了,只不过有些涨得多涨得少而已。这是不需要能力的。我在越南也投了好多,我买了100多支股票,现在也不知道买了什么股票,因为我就赌越南的股市。越南有机会发展,那买什么股票都涨,我去了到现在已经涨了一倍多,很多个股涨了10几倍;我也不知道买了什么股票。所以精挑细选往往买了一只不涨的额股票,那就一揽子买,因为大盘上涨只要同步就行了。我们是比较喜欢去赚不太需要能力的钱,如果要分析、研究,就会发现结果会和逻辑成反比。因此那些说房价不涨的经济学家都赚不到钱,因为发现研究结果不讲逻辑。

  我们还有一个逻辑,就是投己不如投人,并不是把自己变得牛就能赚更多的钱,最终活下来的也不是最牛的人。我在美国看一个美剧,大概意思就是越牛的人死得越早,因为他讲的每年美国每一届的优秀特种兵毕业生,最后统计结果都是死得最早的人。原因有两种,一种是运气,厉害的人运气不一定好;还有一个是能力强,就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去作死。所以活下来往往是运气最好的人,或者成本最低,因为他把自己当垃圾,什么都不去做,最后就活下来。所以我们觉得投自己很难投,因为你要跟很多牛的人打架,怎么保证能打赢。把自己变得再牛,也不见得你能成功,因为自己只有一次机会。那就投很多牛的人,让每个人都有一次机会,有一个人成了就行了。

  私募超越公募现在已经超越了,我在香港做过一个研究,我在香港投了一个平台,我发现在香港发现大家基本上20%机构的赚了80%的钱;就是一大帮聪明能干的优秀的挤在市场赚钱,最后结果就只有25%赚钱,但是财富管理都是80%赚钱。

  很多大机构本质赚的是品牌和资金优势的钱,小机构赚的是能力的钱。

  我最近在美国和大家聊,发现全球来看资管最后就是两个模式,一个是大资管机构,它其实赚的是不是能力的钱,赚的是品牌的钱,和钱的钱,他有很大的品牌优势,这是可以脱离能力。我以前有个观点就是能力的东西是做不大的,因为能力会分化,比如说你们公司靠某个人能力赚钱的话,这个人一定会走,这就是为什么机构都是合伙人,就是因为太依赖能力,而全球来看,只有脱离能力才有可能品牌话、规模化。全球就是一大堆靠能力赚钱的小机构和几个靠品牌赚钱的大机构。

  盈利能力跟规模往往成反比,很多人用自己的钱投业绩就能很好,但是别人给他十亿就根本搞不好,因为没有那个精力和能力,而且赚钱的机会就那么一点,不可能把钱规模化;所以,很多管理大基金的公司赚的品牌费,并不是赚能力的钱,因为业绩都不好。现实中,太多机构沦落为赚取管理费过日子,本质是拼PR。因为品牌越大,管理规模越高,越难赚到钱。

  未来的私募趋势变革,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小私募大面积兴起的可能性很大。

  但未来其实还是有一些变革的机会,这和互联网兴起有一定的关系。互联网时代产生了碎片化,就是社群化。现在商品的小品牌比大品牌多得多,总是冒出一些乱七八糟的小品牌,那是因为互联网加剧了人的社群化。以前的社会是有主流价值观,当你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一样,如果你是少数派就会被扣帽子、死得很惨,为什么?与主流价值观冲突,以前社会有正确错误之分,当你和绝大部分人不一样你就是错误的。

  但现在互联网时代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当我们觉得一个人是傻瓜,结果他在其他地方找到和他一样的傻瓜,人数比我们还多反过来骂我们傻瓜。因为有互联网所以他能找到同类,找到同类就能爆发团结力,包括同性恋以前和现在的区别。没有那么多与众不同的人,只是没有被发现或找到而已。

  总有人能在互联网找到他的受众,形成他特定的能力。哪怕他是骗子你也可能会相信他,这就是互联网的魅力和缺陷。

  再提一个国外的创新模式,就是大量的私募目前面临很大的问题就是100万以上的合格投资者门槛,如果有变革的话只能集中在门槛下降的可能性上。国外的wealdthfront、motif、battment,都代表这个特征。因为假设规定投资的门槛必须在100万以上,这种情况下很多没钱却愿意承受风险的人就会被屏蔽出这个能够赚钱的领域,只能被高利贷、e租宝给骗。造成有钱的人越有钱,没钱的人被骗。

  所以未来会出现公募和私募之间的边缘化领域,互联网让不同的人的风险呈现个性化定价的特征,但是不管如何发生改变,赚钱的本质永远不会发生变化,关注盈利核心。

  管别人的钱和让别人管钱,都不是好的商业模式。

  管理别人的钱,就背负很大压力。要对人家有交待,就害怕,永远就想做最优决策,想做最优决策找一堆人来讨论,结果投资策略就平庸化了。因为不敢承受投资决策所带来的风险,所以就平庸化了。我们不知道谁能发财,我们知道谁一定发不了财,绝大部分人把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了平庸的事物上。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推卸责任,抱团投资,跟着大机构投,失败了就推卸责任结果都死了。我记得看过一个话好的项目往往是别人不看的项目,大家的抱团都不是好的项目,因为一抱团,溢价能力就弱估值水平就搞,赚不了什么钱发不了财。

  我宁愿自己亏钱,也不让别人管钱,因为赚不知道如何赚,亏不知道如何亏,人生没有成长,经验和教训都无法获得。

  谢谢大家。

  燕西 中国基金报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