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的私募产品备案大限临近,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向“空壳”私募拉响警报。中基协最新公告提醒,私募基金管理人尽快落实相关展业要求。
据悉,此前一轮备案大限有1901家私募被执行“死刑”,这新一轮洗牌,业内人士估计,会有更多“空壳”私募被清理。
文/图 广州日报记者吴倩
广州日报讯 距《私募投资基金募集行为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已不足半月,再加上私募产品备案大限8月1日的临近,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向“空壳”私募拉响警报。
中基协称,根据2月5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下称《公告》),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当依法及时备案私募基金的相关要求,2016年2月5日前已登记不满12个月且尚未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2016年8月1日前仍未备案私募基金产品的,协会将注销该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同时,中基协也提醒此前顺延3个月办理时间的“空壳”私募,要尽快完成法律意见书、备案产品。协会称,针对2月5日前已登记满12个月,且在2016年5月1日前已补提法律意见书或提交首只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申请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若2016年8月1日之前仍未同时通过法律意见书且完成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的备案,协会将注销其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据悉,目前,有不少私募拿着备案信息非法征信,从事非法集资等行为,而并没有开展私募业务的意愿。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月底,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5841家,但未展业的数量超过1.7万家,占总量的69%。
《公告》规定,新注册的私募须在6个月内进行产品备案;已登记满12个月的私募须在2016年5月1日前产品备案;已登记不满12个月的私募在2016年8月1日前产品备案。如果不在规定期限内备案首只私募基金产品,“空壳”私募则面临被注销风险。
近2000私募已被注销
六成空壳私募有清理危险
一些小私募近日正忙着“保壳”。“真正想展业的话,按照正规流程做,在8月1日前完成产品备案并不困难。”一家小型私募称,公司首只产品马上准备去协会备案了。
在今年5月1日第一个备案大限时,已有1901家私募被执行“死刑”,取消了管理人登记资格;500家左右私募补提法律意见书、600家私募提交首只产品备案申请尚未成功,协会给予3个月顺延时间。
业内人士估计,到8月1日第二个“保壳”大限,会有更多“空壳”私募被清理。据中基协数据,截至昨日,已备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达24566家,“管理规模为零”的有14812家,占比约60%;其中“登记一年以上管理规模为零”的有4886家。
此外,私募行业正在构建一套“7+2”完整的自律规则体系。目前,基金业协会已经发布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募集行为管理办法》和《合同指引》,正在抓紧制定《私募基金管理人从事投资顾问业务管理办法》、《托管业务管理办法》和《外包业务管理办法》,并计划修订《登记备案管理办法》和《从业人员管理办法》。
“保壳”成本高
部分私募或“弃壳”
“面对接下来严格的监管措施,这些勉强保壳的私募机构也未必就能长久地生存下去,因此保壳并无太大意义。”北京一家小型私募公司市场部负责人表示。
据传,一个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牌照保壳成本约在130万元左右。“需要场地、人员还有税收等,所以以前一些注册的私募人士选择了‘弃壳’。”有业内人士称。
一位接近中基协的深圳私募人士称,中基协不仅是对私募有没有产品提出要求,未来可能会要求必须实缴多少比例的注册资本,“现在有7000多家实缴资本不足25%,肯定是有风险的。”
据证监会公布的信息,今年第一季度的私募基金非法集资风险事件涉备案基金5.73亿元。而从去年11月23日发布第一批失联私募机构公告以来,监管部门已发布了七批公告,涉嫌或确认失联私募机构总数多达59家。
Tips 四方式核实合格私募
1.实地走访。亲自去证券公司营业部,查询经营场所有没有张贴出所要购买的金融产品的相关资料、是否拥有销售私募基金的资格。
2.网络查询。可以去网上搜索证券公司代销金融产品的列表当中有没有想要购买的私募基金产品。
3.拨打电话。拨打该证券公司官网或营业场所提供的客户服务电话或者投诉热线进行了解和求证。
4.官网查询。通过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的“信息公示”栏目查询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基本信息及产品备案信息。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