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选三类私募产品:冠军型、自夸型、高成本型
摘要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底,已登记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8989家,管理产品35688只,基金规模2.24万亿元。私募基金的选择难度一点也不比股票低,选择好的私募长期持有是成功的关键,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样的私募产品不能选。笔者认为三类私募产品应“慎选”。“冠军型”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底,已登记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8989家,管理产品35688只,基金规模2.24万亿元。私募基金的选择难度一点也不比股票低,选择好的私募长期持有是成功的关键,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样的私募产品不能选。笔者认为三类私募产品应“慎选”。
“冠军型”私募
市面上的“股神大赛”,常有人“赛而优则私”。这些比赛往往时间不长,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最后收益率最高的获胜。这些获胜者动辄百分之几百收益率,着实具有视觉冲击力。可是,投资上“一年翻倍不难,3年翻倍很少”。时间越短,运气的成份越大,也就是对特定市场环境依赖越大。短时间内获得冠军者,往往是配置走极端,运气也特别好。试想,如果只配一只个股,买了今年以来涨幅最大的股票,该私募基金就是全市场最好的。但是,投资不是体育比赛,比的不是“更高、更快、更强”,而是活得更长,取得良好的长期收益。投资股票型私募至少要有3年到5年业绩。私募一般会有六个月左右的封闭期,单月的业绩参考价值很低。笔者认为,拿单月业绩吸引投资者这一点就显示了私募的短视,应引起投资者注意。
“自夸型”私募
“过往业绩不能代表未来投资表现。”这不仅是句免责声明,更对风险的深刻的认识。橡树资本的霍华德?马克斯在《投资中最重要的事》中说,“投资领域并不是一个未来可以预见,特定行为总能产生特定结果的有秩序有逻辑的地方。事实上,投资很大程度上受运气支配。有些人喜欢把它叫作‘偶然性’或‘随机性’。”笔者认为,成功的投资=40%情绪管理+30%的能力+30%的运气。
“自夸型”私募是投资者最应该避免的。笔者在投资生涯中对两件事印象极深:一是见某年私募冠军人士。该人士谈到过去的业绩,将不好业绩归于“所托非人”,并宣称“现在有一套全新的方法,业绩将改天换地”。笔者临离开时,该冠军人士还称:“来年我们还是冠军。”二是去一家新锐私募拜访。该私募前一年业绩喜人,笔者临走该私募高管表示:“还要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呢。”这些私募后来均“泯然众人”。
高成本私募基金
私募基金更注重绝对收益,如果费用过高,未来收益可能会大打折扣。一些基金前一年业绩亮眼,后一年就提高费用(提高管理费或后端分成),投资者对这种基金要提高警惕。因为这背后可能是私募机构“过度自信”,也可能是“赚一把就走”的投机心态,这种产品应该慎选。
还有一类基金的“隐性费率过高”,比如交易换手率过高,存在过度营销现象等。这类私募管理人的基金产品投资者也应该慎选。
责任编辑:zf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