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新规袭来 基金子公司进入转折点

来源:中国基金报 2016-12-26 08:13:23

摘要
中国基金报记者方丽短短4年时间,规模从零到11万亿,基金子公司超强增长速度成为今年资管行业的热门话题。在争议声中,基金子公司在2016年底迎来监管“新规”,意味着过去3年片面求“量”之路已经走到尽头,未来将转向求“质”。随着新规实施,2017年基金子公司走入转折口。记者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基金子公

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短短4年时间,规模从零到11万亿,基金子公司超强增长速度成为今年资管行业的热门话题。在争议声中,基金子公司在2016年底迎来监管“新规”,意味着过去3年片面求“量”之路已经走到尽头,未来将转向求“质”。

随着新规实施,2017年基金子公司走入转折口。记者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基金子公司人士了解到,目前不少基金公司在根据新规进行业务调整,有寻求增资,有的在股权、人员上调整安排,这也是未来仍有意发展基金子公司业务的公司的普遍态度。也有的基金子公司已经准备战略性退出。

对于基金子公司转型方向,目前多家子公司人士都表示处在一种茫然状态,可能更大的转型动作都留到2017年,期待基金子公司能再出发、再创辉煌。

净资本约束时代到来

12月2日证监会正式下发并公布《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规定》及《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暂行规定》(下称“新规”),对基金子公司的监管生态进行重新勾勒,这也意味着基金子公司净资本约束时代开启。

自2012年11月第一批基金子公司诞生,基金子公司管理规模从无到有,呈现出令人惊叹的发展速度,2013年底,基金子公司的规模仅为9700亿元,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基金子公司规模已达11.15万亿元,不足3年时间规模增长超过10倍。

在基金子公司规模飞速增长过程中,也暴露出通道业务占比过高、兑付风险、风控能力不足等问题,以资本金为例,目前基金子公司净资产也不过百亿余元,却要撬动起超11万亿的资产。 正因为如此,新规对基金子公司在净资本、股东资格、业务规范性等方面提出多项要求,基金子公司将告别“野蛮生长”,一个“净资本约束”时代开启。

根据新规风控要求,根据新规风控要求,基金子公司净资本不得低于1亿元、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不得低于负债的20%,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100%,并给予18个月的过渡期。从监管上看,大幅向券商资管、信托业看齐。

股权变更人事调整或迭起

按照新规部分硬性规定,2017年基金子公司股权变更、人事调整或较多。

第一,新规要求,强化基金管理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要求,避免变相“出租”业务牌照。基金管理公司的控股要求为持有股权比例不低于51%。而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至少有8家基金子公司目前基金母公司持股比例达不到51%情况。

而据中国基金报记者了解,有出现这一情况的基金子公司准备通过增资来达到“不低于51%”要求。其实在增资扩股环节,基金子公司本来可以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甚至挂牌、上市等方法寻找资本补充途径,但母公司必须达到51%的“绝对控股”对此形成一定限制,大概率仍是母公司增资来解决。

第二,针对实践中部分基金管理公司以子公司股权实施专业人士持股计划、导致母子公司股权激励错位的情况,规定明确要求基金管理公司人员不得在子公司参股。对此类存量的员工持股,一方面,应按照法规要求限期整改,另一方面,将引导相关公司做好股权调整工作,支持基金公司以公司股权方式实施专业人士持股计划。

据中国基金报记者统计,纳入统计的78家基金子公司中,属于基金公司全资的有55家,占比达到70.5%,这意味着30%左右的基金子公司中多数采取了股权激励的模式。这一股权激励模式多以核心高管或者员工设立“有限公司”或“有限合伙企业”等,再以这一公司参股基金子公司。基金子公司股东中存在上述情况的公司数量超过10家。

“这类基金子公司要解决这一问题可能更复杂一些,涉及股权转让等情况。”据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业内有些基金母公司有计划回购这些股权,但具体如何操作尚未有结论。

第三,新规要求,除基金公司向子公司派出的董事、监事以及相关委员会成员外,基金管理公司人员不得在子公司领薪或者兼职。

目前已有多家基金公司发布公告,对兼任从业人员进行了调整。如12月17日,国投瑞银发布关于调整从业人员在子公司兼职情况的公告,而此前宝盈基金、长盛基金、前海开源基金等公司纷纷发布调整从业人员兼任子公司职位的公告。据业内人士表示,今年年底乃至明年或许会陆续有基金公司对子公司人员兼职现象作出调整,未来将引起一波调整浪潮。

明年或现增资潮

在净资本约束下,摆在2017年基金子公司面前的头等大事就是增资,不排除明年会出现多起大举增资情况。

一家基金子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就表示,该公司存在增资计划,一方面基金子公司新规对子公司净资本的绝对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子公司展业一定要达到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公司本身业务的发展也必然需要更多资本金的支持,这也是增资的客观原因。

“我们公司基本确定增资了,目前了解到大约是10亿左右水平。”据一家大型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据他介绍,目前排名靠前或者规模较大的基金子公司增资需求很旺盛,在今年征求意见稿出台之后就已经积极寻找股东增资,有不少已得到股东同意,增资“10亿+”手笔的也不在少数。

另一位子公司总经理也表示,该公司也在积极寻找股东增资,希望至少能增加5亿,最好能增加到10亿。他也表示,由于母公司资本金比较有限,未来增资将分两步走,首先股东对基金公司进行增资;其次,基金公司再对子公司增资,“估计业内基本将会这么操作”。

此前有券商人士测算,按照2016年基金子公司的新增规模以及新规要求,基金子公司要增资百亿。还有一位人士测算,按照现有存量规模,不少排名靠前的基金子公司注册资本至少10亿~50亿元才符合要求。

一位基金子公司人士坦言,基金子公司能够成功获得增资,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股东资金雄厚;二是股东对净资本收益率要求与实际匹配。“此前基金子公司注册资本只有3000万元,每年贡献上亿利润,资本回报率非常高;现在母公司给子公司增资前也会衡量资本回报率,太低也不会盲目增资。”一家银行系基金子公司表示。

而据中国基金报记者了解,目前各家基金子公司都在计算增资的回报率。有子公司人士表示,目前收费标准和业务模式按照新规计算,资本净利润率不足10%,而不少股东方对回报率要求在15%以上。因此也有部分基金子公司增资计划“谈崩了”。

此外还有人表示,一批资本补充能力不足的基金子公司可能会被淘汰,过去许多机构积极布局基金子公司正是因为看中没有净资本约束,新规之后可能会放弃基金子公司,从新产品备案看,有些子公司业务近乎停摆,大多属于以上情况。

但也有基金子公司人士直言,新规实施之后,基金子公司资本回报率肯定下滑,但基金子公司的牌照价值仍存,伴随着经济发展还可以拓展业务,这时候是考验股东眼光,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据中国基金报记者了解,今年兴业财富、深圳平安大华汇通财富、融通资本、上海浦银安盛资管、汇添富资本、上海新东吴优胜、鹏华资产、长安财富、安信乾盛财富等基金子公司今年也先后增资,不过幅度都不算太大。真正的“增资潮”大概率将出现在2017年之后。

寻找转型方向

新规出台,意味着占据基金子公司业务规模近八成的通道业务退出历史舞台,基金子公司要寻找转型方向,但目前整个行业还很迷茫,ABS(资产证券化)、FOF(基金中基金)、PE(股权投资)、量化等业务都是备选项,但目前大多方向未明。

“现在只能往主动管理方向转,ABS、FOF、量化等业务我们都做,进一步的业务规划还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据一家大型银行系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

上述子公司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我们一直提出‘提升主动管理能力’,这个方向将会是持续的。我们在2016年发行了主动管理的海纳百川等FOF系列产品,企业资产证券化也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子公司可做一级市场、另类投资,对拓展主动管理的范围来说很重要。”沪上一家大型信托系基金公司高管表示,子公司业务和主做二级市场的母公司业务能形成很好的互补,但目前的情况是“钱多好项目少”,业务真正开展起来都不好做。

虽然各家基金子公司都有自己算盘,但究竟基金子公司能如何转型,其实跟基金子公司自身存在优势密切相关。

据一位基金子公司直言,“新规之下,基金子公司相较券商资管仅有的一点优势,就是券商集合不能投非标;而相对信托,基金子公司企业资产证券化可在交易所转让。其他业务差异不大,但基金子公司净资本管理比券商资管和信托公司还严。”在他看来,转型之路漫长而难行。

确实,以谈“转型”必然提及的资产证券化业务,不少基金子公司人士也表示比较难做,“资产证券化项目本身周期较长且细节繁琐,目前市场竞争很激烈,基金子公司相关资产证券化人才也很紧缺”。

从目前看,除了寻找业务转型之外,一些基金子公司也在提高产品费率,不仅新产品费率提高,存续产品的费率也在提升。据悉,业内有些主动管理类产品的费率达到1%~2%水平,未来整体业务费率可能都会提高。

“整个基金子公司向主动管理转型,对销售能力依赖会加强,我们也准备筹建一个销售团队,目前已经有十几人。”有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12月产品备案处低位 产品规模或继续下滑

自8月份证监会对子公司新规公开征求意见以来,基金子公司整体业务便已开始大调整,伴随而来的是整体规模将呈滞涨状态,预计明年基金子公司的产品和规模或将下滑,从12月份基金子公司产品备案数也可一窥端倪。

来自基金业协会网站的备案信息显示,截至12月22日,基金子公司备案产品数延续11月份的低位水平,53家基金子公司合计备案产品数量仅为290只。而11月是53家基金子公司合计备案产品数量为289只。

值得注意的是,11月份基金子公司产品备案数较10月份减少50只,如果考虑到10月份国庆长假的因素,11月降幅更为明显。而在7至9月,基金子公司备案产品数分别达到804只、786只、627只。过往数据也显示,自2014年底到2016年3月31日期间基金子公司月度新增产品数量平均超过500只。显然,随着子公司新规逐渐落地,子公司整体业务正在调整,规模和产品数正进入下行周期。

具体到单家公司的情况来看,占比近三分之一的基金子公司在12月份未有产品备案,甚至有一批基金子公司较长时间未有产品备案。而备案产品达到或超过10只的只有8家子公司,最高的一家基金子公司产品备案数达到37只。这8家备案产品最多的子公司合计备案产品数达到143只,几乎贡献了整个子公司备案产品数的一半。

实际上,从三季末基金子公司数据看,基金子公司产品和规模已出现下滑趋势。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基金子公司新增产品数达到2217只,而三季度存量产品减少数量则达到3113只之多,基金子公司三季度整体产品只数减少896只。

基金子公司规模增速同样在快速下滑。数据显示,整个基金子公司三季末管理规模达到11.1万亿,三季度管理规模微增897亿元。但从2014年底到2016年6月30日,基金子公司季度平均规模增长数达1.28万亿元,规模增长凶猛的季度甚至可以达到1.5万亿以上。相比之下,基金子公司规模正处于下滑阶段。

据业内人士预测,按照目前的情况,四季度基金子公司新增产品数很难超过1000只,如果有更多产品清盘,那么整个子公司产品规模继续大跌将是大概率事件。

可以说,净资本约束时代到来,基金子公司未来必须沿着主动管理的道路再次出发,期待行业在经历一段阵痛后再迎辉煌。

数据来源:基金业协会 方丽/制表

在基金子公司规模飞速增长过程中,也暴露出通道业务占比过高、兑付风险、风控能力不足等问题,以资本金为例,目前基金子公司净资产也不过百亿余元,却要撬动起超11万亿的资产。 正因为如此,新规对基金子公司在净资本、股东资格、业务规范性等方面提出多项要求.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