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私募“小鲜肉”是如何跑赢一线城市房价的
摘要 在金融圈普遍认为今年投资难做的情况下,做什么投资似乎都不如在一线城市买房套房。不过,这样的“套路”对于投资界的优秀新星却似乎并不适用,比如长见投资合伙人赵文管理的长见产业趋势1号的不俗业绩就颇为抢眼。这只产品成立半年,取得了超过25%的投资收益,而同期沪深300上涨均不超过8%,创业板小幅收跌。再对
在金融圈普遍认为今年投资难做的情况下,做什么投资似乎都不如在一线城市买房套房。不过,这样的“套路”对于投资界的优秀新星却似乎并不适用,比如长见投资合伙人赵文管理的长见产业趋势1号的不俗业绩就颇为抢眼。这只产品成立半年,取得了超过25%的投资收益,而同期沪深300上涨均不超过8%,创业板小幅收跌。再对照中国指数研究院“2016年上半年一线城市住宅价格累计上涨12.79%”的数据报告,这毫无疑问妥妥跑赢了一线城市的房价涨幅呐!
不仅如此,圈主还发现这只产品的净值回撤非常小,单周最大回撤3%,且仅出现了一次,其余时候单周回撤不超过1%。这枚私募“小鲜肉”感觉不一般呢,特分享下这位实力新秀的投资Q&A。
Q:每一个投资人都有自己的投资哲学,你怎么理解投资?
赵文:谈到投资哲学层面的问题,作为一个新人,我的内心是忐忑的,因为投资是非常严谨的逻辑思维活动,生怕自己一叶障目,非常肤浅的去理解投资。作为完美符合丛林法则的行业,我入行是从行业研究员做起的,从一开始,我就在寻找自己长期的生存模式,到现在,我初步总结了两个适合自己的方向,其一,更为聚焦,能够成为几个有前景行业的行业专家,并且是理解股票的行业专家,其二,高度更高,能够利用组合和对冲思维立于不败。
因此,投资于我就是建立预测和应对模式。
Q:谈谈你的投资风格与方法吧。
赵文:投资的目标就是赚钱,要实现赚钱就是要尽量避免亏钱。亏钱来自我们自己的投资误区,而赚钱来自我们擅长的能力圈。
刚入行的时候我就在思考思维的误区,总结下来亏钱的误区分为以下几点:一是思维定势,一个公司每年30%增长25倍估值,市场就会固定在年底估值切换,这个在我刚入行是难以理解的,坚持认为估值切换的核心在于公司的业绩持续性和增速至少能维持两年,事实上很多时候亏大钱的原因就在于适应性预期导致没有发现估值陷阱;二是不敢挑战假设,我们总是基于既定的假设去得到结论,最典型的例子是今年的黄金行情,去年年底看多黄金时大家交流时候普遍的观点是美国处于收缩周期,或者会通缩,而我的判断是美元过去强烈的加息预期会导致商品通缩预期,而通缩预期本身会制约美国的连续加息,是负向反馈作用,另一层面,全球货币过度发行并没有带来经济的相应好转,货币贬值也会带来金价的修正。这就是个典型的不敢挑战假设的案例,因为这几乎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共识。衍生的另一层面的思维定势是去年大家都把美元加息作为观点的开篇词,今年却都把全球继续宽松作为开篇词,泡沫更大,通胀水平也相对更高,大家却比之前看的货币政策水平更宽松。三是过度关注与大股东博弈,比如博弈定增价格,员工持股价格等。
对应不同的误区,我有不同的体会:第一点就是对应研究的深度;第二点就是研究的高度;第三点,是A股特色,也是我目前最薄弱的地方,当然也是自己选择的,就是主要以产业和公司经营规律为主,较为看淡大股东诉求。
股票具备其多面性,尤其国内的特定市场,有融资价值,有壳和重组价值,以及投资价值。A股赚三种钱,产业的钱、央行的钱、韭菜的钱。对于投资风格虽然要动态调整,但整体是跟人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相吻合的,我的投资风格就是以产业投资为主,主要赚产业发展的钱,偶尔赚央行的钱,也就是货币宽松的钱。
通常情况下,我们最希望赚到的是市场、行业和公司三方向全面向上共振的钱,典型的例子就是牛市中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层面不必多说,行业层面相对于传统券商有市占率提升的逻辑,互联网金融公司如果能够在合适的时候加杠杆控制杠杆,肯定会享受到超出平均的收益。有时市场不支持向上,但风险也得到相当程度释放的环境下,行业层面景气持续向上的会得到全市场的青睐,会明显的泡沫化,我们就要树立越跌越买的思维,跟着市场调整节奏去加仓,典型例子就是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中的新能源汽车,14-16年围绕着混合动力,纯电动大巴和纯电动汽车逐步放量的环境下分别选股。去年8-9月份经历两轮股灾后的市场缺乏方向,但板块方面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新能源大巴车会放量,对锂电材料拉动巨大,而这个需求拉动具备一定的持续性,而主要个股对应16年都20倍左右,因此估值提升的空间是显著的。对应15,16年分别是锂电材料(尤其是上游)和三元材料的行情。这两类机会就值得我们重点跟踪验证和投资。投资过程中我会反复思考这三者是否共振,在风险不大的情况下验证哪个环节具备较强的逻辑来进行投资。
我的投资目标是要赚产业发展的钱,风格围绕这个轴心来展开。当然,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得完成与自己的对话,强调知己知彼,知行合一,这是个长期的过程。
Q:从公募到私募,你怎么理解私募投资的本质?
赵文:我理解的私募本质在于控制回撤前提下的上涨,私募并不面向公众,客户往往会相对追求稳健收益,尤其是规模较大的高净值客户。作为能创造稳健收益的回报,私募收取一定的管理费和业绩提成。我们比公募多收取了业绩报酬,这其实是要求我们,不管客户何时购买产品,我们都力求做到能尽量不亏钱,在这个基础上给客户赚取稳健的收益。客户如果能自己在股市中择时不选股,其实公募是更合适的,因为公募一方面不收业绩提成,另一方面,公募的高仓位会在上涨过程中受益更加明显。但很遗憾的是,从公募发行规模周期来看,能够克服人性的投资者很少,大家总是在高点成就各种百亿基金,因此,私募业绩提成更多体现的是择时溢价。
这样的投资目标决定了我们认为私募的考核是由夏普比率决定的,也就是承担单位风险的超额报酬。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在单边向上的市场中会保持较高仓位以外,震荡市会相对中性仓位。因此我们的取胜之匙在于对市场的判断结合仓位、选股综的合性结果。同时,私募对于风险的敬畏导致必然会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对冲工具。
Q:从仓位来看,你产品的仓位一直不高,对行情相对比较谨慎,原因是什么?未来行情怎么看?
赵文:我们今年的结论是根据宏观震荡环境和风险偏好的波动,三月份是更好的操作窗口,未来我们更加强调中性仓位和精选个股。
基本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整体震荡格局,属于流动性的微调管理,资本管制环境下的货币政策相机抉择;
2 市场整体没有趋势,投资主线主要围绕政策波动,包括股市以外的楼市,商品,也包括股市中的新能源汽车,供给侧改革和PPP;
3 自上而下的配置明显战胜自下而上的选股。
Q:怎么理解以上三点结论,展开来说一下。
赵文:今年人民币处于渐进式贬值通道之中,不同于去年811汇改资产价格泥沙俱下,今年5月贬值以来资产价格却全面继续上涨,暗含的区别就是两点:一是资产管制和暗含的对于国内宽松的预期,当这个预期逐步成为一致预期的时候,国内的资产价格会显著上涨并逐步透支未来的上涨空间,国内预期收益率不降反升;二是国内外预期收益率仍然有差距,出去的钱寻找不到高收益产品。
也就是说,判断今年震荡的原因也就是基于资本管制和货币宽松。那为什么不看多股市呢?一是因为国内有大家认为的更好的资产,强趋势市场会吸收更多的资金并自我加强,比如楼市,14-15年上半年宽松周期中股市的财富效应对楼市资金也会有挤出;二是而且随着楼市的日益火爆对于系统性风险的担忧,股市的风险不是减小了而是增加了;三是信贷刺激过后,经济的持续性和韧性仍需要进一步检验。
现在回头看三月份的市场,风险偏好极低,大家对于信贷放宽持一致的谨慎和悲观态度,周期性行业全面处于库存周期低点。而目前周期性行业业绩全面释放,经济已经进入后验乃至考验持续性的阶段,市场是否有自上而下的配置价值则完全取决于持续性。从我们的投资风格来看,这种阶段是相对低配的。
我们如果细心的观察银行贷款的投向基本可以决定每年大类资产的方向,14年底银行大量发展配资业务,15年底在房地产去库存的声音下,银行大量转为房贷,由于居民加杠杆的空间相对大,初期调整贷款结构相对改善了银行资产质量,但如果控制不好节奏是会产生金融风险的。从对明年的呼声来看,似乎PPP会成为银行贷款的重要方向。具体到投资机会的把握层面看每个人的能力圈了。
由于对货币政策硬约束的思考,随着资产泡沫变大,我们也变更加注重中性较低仓位。
Q:你提到的货币宽松硬约束,与市场普遍看法略有差异,你怎么理解货币宽松的硬约束?
赵文:过去我们提到货币宽松终止就是通胀,就像提到股市的牛熊核心因素就是利率一样。(当然15年牛市结束时我们仍在降息通道)。
现在这种极致的脱实就虚在历史上也是比较少见的,过去我们最常用的就是投资时钟模型,这两年不怎么奏效了,今年所有资产基本同涨,要么是资产基本面足够好,要么是我们的预期发生了变化。
大概率是预期发生了变化,在对于流动性预期来看,是宽松一次大家就会预期无限次宽松,全球资产都呈现了对于利空无限免疫的功能,美股、债券、房地产、黄金无一不是如此。如果说去年是对美元加息预期担忧没有释放洪荒之力的话,现在大家更加相信资产泡沫本身会绑架央行。如果一面享受资产上涨一面还绑架央行不敢停止宽松,似乎就会安全甚至暴富相当一段时间。记得去年下半年大家还在测算,我们还会有多少降息降准空间,今年已经没有降准过了,但资产价格中可能已经预期了几次降准。流动性不继续松就是边际收紧,就是这个道理。去年我曾经以为资产荒是伪命题,觉得大家应该降低收益率预期,但在实体经济没有实质性起色的背景下,今年资产荒演绎的更加极致。有时会很难想象,如果国内没有足够的泡沫和收益率预期,资产管制的难度是否会明显增加。
资产泡沫和通胀的区别是今年的热门话题,普遍的支持资产泡沫的论调认为资产泡沫对有资产的有利,对没资产的不利,不像通胀对所有人打击面一样,对宽松的制约也不一样。因此只要没有通胀,货币不会收紧,泡沫就可以继续。而我认为资产泡沫的边际成本是越来越增加的。
第一点,贫富差距拉大了;第二点,实体经济成本提升了。第一点不言而喻,第二点,人力成本在资产泡沫人心浮躁贫富差距的环境下,接受低工资更难,同时土地成本也大幅提升。实体经济成本被动提高了。
Q:敢于挑战市场普遍观点是优秀投资人的重要素质,如果你说的货币政策硬约束成立,市场会朝哪里演绎呢?应该做什么样的投资应对?
赵文:我的观点也是假设之一,未必是事实,我们要不断用事实来修正假设。目前,央行的政策的确会受到资产泡沫的制约,但是,现在央行做个慢动作,市场快进三步的节奏肯定是出了问题,因此预期肯定需要得到修正,但如果预期修正后资产价格反应过激,央行又会怎么应对,我们需要进一步观察。有一种逐步被市场遗忘的观点值得我们关注,经历了过去几年现金换资产的过程,现在愿意持有现金的人少了,现金可能反倒逐步会变得值钱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能会相对谨慎,尽管今年资产普遍表现良好环境下,理性似乎显得很不理性。
今年大类资产中,商品债券和地产都表现较为抢眼,股市不温不火,整体较为弱势。作为专业投资者应该是更为珍惜这样的市场,因为对于利空较为敏感,反映风险逐步释放,我们会加大自下而上的研究权重,努力创造稳健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