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外资股东为啥只出不进?
摘要 证券时报记者杨卓卿为数不多的信托公司外资股东,一向在走“低调”路线,却因近年屡次减持和撤出,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国内信托公司引入外资股东的第一例,是2007年北京信托引进英国安石。之后5年,外资公司入股信托公司进入快速发展期,先后有10家外资机构入股国内信托公司。不过,在2012年蒙特利尔银行和摩根
证券时报记者 杨卓卿
为数不多的信托公司外资股东,一向在走“低调”路线,却因近年屡次减持和撤出,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国内信托公司引入外资股东的第一例,是2007年北京信托引进英国安石。之后5年,外资公司入股信托公司进入快速发展期,先后有10家外资机构入股国内信托公司。不过,在2012年蒙特利尔银行和摩根大通分别入股中粮信托和百瑞信托后,外资公司入股国内信托公司的热潮开始退去。
2015年开始,一些成功入股信托公司的外资股东开始萌生退意。巴克莱银行将持有新华信托的股份由19.5%降至5.57%;麦格理资本于去年下半年将持有华澳信托的19.99%股权悉数转出;摩根士丹利去年底将所持杭州工商信托的所有股份全部清空;澳大利亚国民银行也将所持兴业信托股权中的一半转让,持股比例降至8.4167%。
外资参股信托公司没有前途吗?为何在政策日益放开的当下,只见其出不见其入?
平心而论,有外资参股的信托公司(包括外资股东已经撤出的华澳信托),整体表现“一般”。中航信托及兴业信托是其中两家在信托管理规模和盈利水平方面表现突出的。其他公司,诸如苏州信托、中粮信托、华澳信托、新华信托等的财务数据处于行业中下游水平。
从外资股东数年参股信托公司的过程来看,实际发挥的作用也确实“不大”。国内信托公司最初把外资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引进时,希望外资股东能够帮助其完善公司治理、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增强业务开拓能力等。但是,由于持股比例限制、对国内市场环境不熟悉等诸多因素,外资股东绝大多数扮演的是财务投资者的角色。
尽管如此,我们仍不应该对信托公司的外资股东丧失信心。充分挖掘外资股东的价值,对双方大有裨益且大有空间。
比如,如今信托公司纷纷喊出“出海”口号,拥有外资股东背景的业内公司不就占了先发优势吗?再者,在信托公司愈发重视品牌宣传的当下,借力外资股东多年积攒下的品牌影响力,更可成为相关公司脱颖而出的良方。
最关键的是,信托公司应当加强与外资股东在专业领域的合作,借鉴外资股东的技术与经验,也充分结合自身对本土市场环境和业务资源的掌控。如果双方资源实现完美组合,信托的外资股东怎么会没有前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