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市裁员凸显券商“靠天收”模式痼疾

来源:长江商报 2016-05-30 08:25:51

摘要
“人才流动就是行业的‘晴雨表’,新的战略和行业在社会资源、资本、技术匹配后,人才资源能成为行业发展强劲的推动力量。”有金融专家表示,人才流动会正向刺激金融行业的创新,使得传统金融行业更为开放。5月25日,在位于武汉市青山和平大道旁的一栋写字楼里,刚从券商“出走”的刘浩(化名)正在为新公司的装修紧张忙

“人才流动就是行业的‘晴雨表’,新的战略和行业在社会资源、资本、技术匹配后,人才资源能成为行业发展强劲的推动力量。”有金融专家表示,人才流动会正向刺激金融行业的创新,使得传统金融行业更为开放。

5月25日,在位于武汉市青山和平大道旁的一栋写字楼里,刚从券商“出走”的刘浩(化名)正在为新公司的装修紧张忙碌着,刚拿到私募牌照的他着实兴奋了几天,对长江商报记者长舒一口气:“现在好了,要开始新的事业了。”

刘浩的新公司,是和几个同样从券商出来的伙伴组建,“现在股市不赚钱,周围不少人等着被裁掉,我们这也算主动出击”。刘浩对着长江商报记者摇摇头,当年和他一起进入证券行业的人,在去年股市开始有下探迹象时已经撤离,如今,随着券商裁员声四起,自己再也坐不住了,果断从武汉一家外地券商离职。

刘浩所担心的,正是日前方正证券在内部下发的《关于启动组织效率提升项目的通知》,在“要么裁20%,要么降薪20%”的传言下,方正证券被认为打响券商裁员“第一枪”,随后方正证券出来澄清,称提升人均产能不等于裁员,但优胜劣汰过程中也不排除有人会离开。

其实,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除了方正证券,其他券商的内部文件也纷纷亮出裁员、降薪、减福利等计划,涉及华泰证券(601688,股吧)、财通证券、国金证券(600109,股吧)、招商证券(600999,股吧)等近十家券商。数据显示,一季度各大券商净利润均出现较大幅度下降,行业平均降幅为51.9%,其中太平洋证券下降97%,降幅最大,共15家券商降幅超过50%。

“券商裁员与股市进入熊市周期密切相关”。5月26日,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刘志彪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券商应积极改变“靠天吃饭”、业务结构单一的模式,寻找新的利益增长点。

一线经纪人成大裁员“重灾区”

一年时间,天上地下,云泥之别。

去年牛市的疯狂给券商带来了丰厚的交易佣金,让行业收入暴增150%以上。而现在,一股裁员风潮正在袭击从业人员。

裁员浪潮中,受到冲击最大的当属一线的客户经理和经纪业务人员。

“精简的一线客户经理和经纪人员,往往处于营业部最低端,纯粹是靠业务拿工资,我有个同事就连续三个月每个月拿四五百块,就是营业部不裁,自己也会走。”刘浩说。

刘浩以自己此前所在券商为例介绍,公司营业部2007年人最多,共有六七十人, 从2010年到2016年,营业部人员只出不进,到现在,所有人加一起,包括老总、财务、保安等,只剩下了十几个人,名义上已经没有了客户经理,只是由前台兼着,在他记忆中,身处一线的投资顾问、客户经理是被裁掉比较多的岗位,也容易成为“炮灰”。

刘浩还道出了另一层原因,随着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导致客户换券商很麻烦,即使经纪人和客户经理想带走资源,营业部也不会被“挟持”。

刘浩认为,熊市行情下,营业部其实也不需要太多人,一般一个客服、一个投资顾问,一个老总,最多加个副总和市场部经理,构成有编制的后台员工,而前台员工如客户经理和投资顾问都是随时可以变换的,没有太多的工作量,纯粹看业绩,“养得了自己就留下来,养不了就走。”

人员精简下,以至于很多券商营业部都惊现“三人组合”——经理、内勤、投顾各一名的“简约版”。

刘浩介绍,比如公司现在在武汉的营业部就取消了门面,租了一个商住两用的房子,经纪人全部离开了,靠着原有的存量经营。

考核趋严,有经纪人打工1月倒欠公司钱

更要命的是,裁员之前,去年“滚烫”的年终奖还没拿到手。

每年的三四月份,是券商年终奖集中发放时间,但今年,有些券商的年终奖却一直“没影儿”。

“年终奖本来也没多少,有2个月的工资就不错了,从2010到2016年,也就2015年稍微强点。”刘浩说,今年,很多券商营业部年终奖没有发放,招商、安信、中信等券商都有类似情况。

不仅年终奖没有发,还有员工因为考核未完成而倒欠公司的钱。

刘浩介绍,在其公司内,就有同事工资为负数,辛苦干了一个月,由于没有完成任务,考核扣款再加上公司帮忙交的“三金”(养老金、社会保险金、失业救济金),最后该同事的工资都不够扣的,最后只能倒欠公司的钱。

据财通证券某营业部介绍,公司未来将对理财经理实行新的考核方案,但考核指标比去年更为严格,各级别的升降级保级分数基本相差不大,但每一分的兑换要求成倍数的增长。

以平安证券为代表的券商,已经不再像去年那样对“新增开户数”进行考核,而是重点考核客户资产增值。

华泰证券的绩效管理征求意见稿,也加大了对净增资产考核力度,但同时也加大了理财产品的销售和考核力度。

“牛市难以为继,今年业绩考核标准没有调整的话,是肯定完不成的。”刘浩有些愤愤不平,有些营业部定制考核的目的就是为了扣款,比如一个月新增三个户,“虽然看起来数量小,但是在去年暴跌之后,哪有那么多的新开户,该开的早就开完了,就算有还没有开户的,现在熊市也不愿意开了,所以,很多业务考核是不可能完成的,基本所有人都完不成。”

大同证券(博客,微博)分析师 张诚 认为,券商经纪业务受行情影响最大,牛熊转换,薪水也相应影响最大,在行情转好的时候,这部分人员工资也会相应增加。

张诚表示,目前出现裁员、降薪等情况,是熊市的常态,2011年到2012年的熊市那年也是这样,券商降薪、裁员比比皆是,主要原因还是熊市和牛市考核标准并无区别,而熊市难有大量的新增资金。

一季度营收不足去年1/9,倒逼券商传统业务转型

事实上,券商裁员与市场行情之间一直就互联互动,从券商自身来讲,“靠天吃饭”、业务结构单一、缺乏增长点等无疑是券商受伤的主要原因。

中银国际非银行业研究员魏涛表示,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及“一人多户”的放开,券商经纪业务竞争更趋激烈,市场化进程显著提速。行业佣金率持续下探至万分之五以下。今年一季度经纪业务收入锐减,营收不足去年的九分之一。“随着经纪业务竞争的加剧和佣金率的进一步下滑,未来证券公司服务将走向差异化。经纪业务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零售经纪向财富管理转型、机构经纪兼顾PB业务、服务方式向互联网金融转型。”他表示。

对此,有部分券商也在进行自我救赎,广发证券(000776,股吧)、国泰君安、银河证券等券商在投顾产品的推出方面,围绕不同主题,推出投资组合和资讯产品,不少投顾产品还加入社交功能,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类以投顾产品为主的理财增值服务,在打造券商自身的品牌之外,也为券商吸引到增量客户,从而转移到传统经纪业务。

齐鲁证券产品经理吴天建议,券商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还需要向资管业务、投行业务转型,提高主动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传统经纪业务方面还需加强互联网布局的节奏,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此外,应该进一步开拓资本市场业务领域,满足市场参与者不同投融资需求。至于调整内部结构提高效率方面,可以深度整合内部资源,发挥协同效应,增加业务利润点;对于员工人力资源方面完善激励机制,发挥人才优势,充分调动优秀人才积极性。

华龙证券营业部总经理刘阳也表示,券商前几年“靠天吃饭”通过经纪业务达到利润创收,这几年各个板块利润在做进一步细化。

“靠天吃饭是目前券商尚未改变的天性,这注定券商盈亏被动地跟随行情,尤其是目前仍然是收入最大来源的经纪业务。”张诚表示,从今年一季度年报来看,各个券商的业绩均出现大幅下滑,经纪、自营、两融等业务受较大影响,但承销保荐、资管等业务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券商转型已经开始。

银行留人难 互金资管百万年薪挖角

长江商报消息一半上市银行董事长、行长年薪降至百万以下,北京银行(601169,股吧)行长降薪幅度高达85%

一向“人才济济”的银行业,正面临管理层流失的状况。

“此前所在的银行内部测算,2015年离职的处级以上管理层,大概有200人左右,而2011年以前,几乎很少有高管离开”。5月24日,在深圳某公募基金工作的前银行部门负责人李云(化名)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2016年,银行管理层离职人员队伍还会进一步加大。

5月25日,中网国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从某上市银行信用卡中心兼个人银行部副总经理岗位离职创业的沈文彬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更是直言,“跨出传统体制的原因,既有面临行业发展潜力下降趋势的判断,亦有个人职业生涯的考虑,而且银行所面临的经营考核、竞争压力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此外,有资深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透露,互联网金融和资产管理公司等挖一位银行部门副总(支行行长)级别的高管,在二三线城市开价在35万到40万之间,总经理(分行行长)级别的高管年薪在60万左右,而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价格要高出40%-60%,百万年薪上下较为常见,开出的薪酬约为原岗位的一倍左右。

长江商报记者查询上市银行董(事)监(事)高(管)2015年薪酬标准发现,16家上市银行8家上市银行董事长、行长年薪降至百万以下,北京银行行长薪酬仅46.8万,降薪幅度最大高达85%,降薪最低幅度也几乎达到50%。

一大型股份制银行一年流失200位中高层

在一家大型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任职10年后,已是该行地区分行个人信用部负责人的李云,决定离开生活和工作的城市,前往深圳加入某公募基金公司。

“再往上走就是做支行行长和部门老总这一类职位,更多的是国企管理人性质的工作,而我觉得银行业扩张的黄金十年已过去,不想待在体制内等待变革。”5月25日,李云对长江商报记者回忆2015年6月离职的缘由。

在李云离开后,她发现所在的省级分行像她这一职位及以上的大概离开了10多位,与以前多跳槽至中小型股份制银行不同,同事的跳槽方向逐渐开始变为证券、小贷等行业。

李云告诉长江商报记者,该行2015年全国系统内流失的中高层大概有200位左右,而在2016年,这一趋势还在延续,呈加快之势。

30岁曾是上海地区最年轻的分行副行长的沈文彬,选择在某上市银行总部信用卡中心主持工作的副总经理兼个人银行部副总经理职位上离开,创办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而跟他一起离开的还有几位银行下属。

“在外人眼里,银行管理岗位看起来是很‘高大上’的职位,但其中面临的经营考核和绩效压力,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沈文彬说。

长江商报记者采访过程中,多位银行在离职人士表示,2011年以后,银行业内管理层的薪酬性价比每况愈下,到2014年银行人已经感觉到“躺着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在制定绩效考核和薪资标准上更为严格,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也更为明显。

事实上,长江商报记者查询16家上市公司2015年年报统计发现,银行高管出现降薪的情况较之2014年幅度相当明显。

以银行董事长、行长年薪为标准,16家上市银行中,8家出现董事长、行长年薪降至百万以下的情况,其中降幅最大的北京银行,行长年薪由2014年的313.76万元,降至2015年的46.8万元,下降266.96万 ,降幅高达85%。降薪幅度超过200万的还有兴业银行(601166,股吧)和华夏银行(600015,股吧),其降薪额度分别高达231.8万和228.8万,降薪后行长、董事长的薪酬分别为93.6万和46.8万。

“银行分行行长一级的薪酬构成一般是60%为基础薪酬,40%根据年终考核发放。”曾为某支行行长的李隽5月27日对长江商报记者介绍。目前,他已加入互联网金融公司任副总经理。“我此前所在的分行业务以钢铁贸易为主,现在景气程度差。”

“高薪+股权”吸引人才,互金、资管等成银行高管新去向

5月底,光大银行(601818,股吧)资管部张旭阳离职,或将赴百度负责金融业务的消息,引发银行业对“高管去哪儿”的新一轮讨论热潮。

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有近40位银行高管跳出体制到外任职,而2015年底至2016年,30位银行的“董(事)监(事)高(管)”出现变动或离职,且不包括银行部门经理一级的人员。

尽管离职的高管有16位仍在传统银行体系内流动,但今年以来,建设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黄浩离职出任蚂蚁金服副总裁,工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侯本旗离职筹备民营银行“中关村(000931,股吧)银行”等,正指向互金、资管、民营银行等成为银行高管的新去向。

事实上,在部门经理这一级别,互金资管公司挖人的情况已渐成明显趋势。沈文彬等多位互联网金融负责人告诉长江商报记者,2014年以前,加入互联网金融的多位互联网行业人士,而2015年以来,金融行业人士称为互联网金融团队的“必要构成”。“金融产品的设计、风控的把握以及金融资源等,金融人士更具专业优势。”

有资深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透露,互联网金融和资产管理公司等挖人已形成行业“价码”。“目前银行部门副总(支行行长)级别的高管,二三线城市开价在35万到40万之间,总经理(分行行长)高管年薪在60万左右,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价格要高出40%-60%,百万年薪上下较为常见,开出的薪酬约为原岗位的一倍左右。”

除去高薪酬之外,另一重诱惑来自股权激励。

李隽对长江商报记者介绍,除了类似蚂蚁金服、百度、京东等名企可能开出的薪酬能到300-500万以外,中小型互联网金融、资管公司可能开不出更诱人的薪资,但给出的股权却是传统银行中高管最为看重的要素之一。“你自己创业,给自己打工,智力或者专业能力也能折算到一定的股权,有资源和闯劲的人自然愿意跳出来。”

而离职创业的沈文彬也是以股权吸引原银行的管理层加入。“核心团队都有股份,不然仅给薪资可能也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而且众多初创团队薪酬并不是一时就能够到位。”

多位金融行业人士告诉长江商报记者,类似蚂蚁金服、百度、京东等名企,挖像黄浩、侯本旗、张旭阳这样职位和级别的管理层,一般都会采取“高薪+股权”的方式。

“传统银行人既有对新金融行业的信心,又有来自实际上的既得利益,现有中高管本身还有转型需求,所以自然愿意被挖。”5月25日,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教授曹啸对长江商报记者分析。

银行人才储备暂足,金融系统“互流”将现

“银行业不会因为中高管的离职情况出现明显的影响。”近日,一位不愿具名的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银行人才储备上是充足的。”

该人士称,2005年前后银行大量的储备基础人才,而10年间都成长到足以具备传统银行业务的管理能力。

以上述一年流失200位左右中高层的银行为例,其总共员工共计50多万人,按照5%的中高层管理规模来计算,全国人才储备多达2.5万人,省级平均储备人才也高达大几百人,影响对其来说可算是微乎其微。

“对自己职业的未来规划是等待银行出现新的转机后,比如实现全牌照等,再回到系统内。”张慧这样介绍自己离职后的长期规划。“而银行显然需要进行快速的变革,希望个人在资本市场能跑赢银行变革速度。”

除了类似张慧这样计划在合适的机会“回流”的管理人员之外,沈文彬等创业高管也表示,即使未能突出创业重围,也能面临新一轮行业需求。“如果银行成立互联网金融等部门,到市场化金融领域的高管被银行‘挖回来’的情况也可能出现,我给自己3-5年的时间,哪怕出去绕一圈。”

与此同时,第二批民营银行审批开闸,也预示着银行人才更大需求缺口的出现。5月18日,重庆富民银行正式获得银监会批复筹建,成为第6家获批的民营银行,而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银监会主席尚福林透露,已经有12家民营银行设立申请进入论证阶段。

“银行人不再安逸于上一个班拿一个工资,在各种金融业态扩张的过程中,有人脉、资源、技术、渠道等优势的金融人才必然会受到市场追捧,一方面各机构会培养自己的人才库,另一方面也会加快人力资源的流动性,传统银行在这一过程中也会更为开放。”曹啸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

人才向新金融行业流动乃大势所趋

长江商报消息银行、证券业利润增速趋缓成事实,资管、小贷、消费金融等新金融业态迅速崛起

“人才流动就是行业的‘晴雨表’,降薪、裁员则反映相关业务的萎缩;管理层被挖走或主动离职,是发展成熟期企业面临行业转型竞争加剧,创新行业发展趋势已‘兵临城下’。”

5月28日,武汉起点人力资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运德对长江商报记者如此解读金融人才的流动情况。

相比5年前的“鼎盛时期”,银行业、证券业等利润增速放缓已是事实。另一层面上,资管、互联网金融、小贷、融资租赁、消费金融等新金融业态迅速崛起。

长江商报记者梳理发现,2016年3月底,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41.68万亿元,相比去年底约增加9.1%。个人消费贷款2015年近300亿,增速高达20%。

新金融引发的金融行业格局嬗变正在越来越清晰。

“金融体系越来越细的局面已经开始出现。”5月25日,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教授曹啸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银行等传统金融行业需要去评估细分市场的机会,尝试新业态。另外,传统券商资产管理能力、银行存贷优势,会通过时间去对冲,有能力消化目前的困局。”

传统金融机构成新金融行业“人才库”

无论是从传统银行跳至互联网金融,还是券商经纪人奔向私募和基金,或是辞去稳定的“金领”而自立门户创业……眼下,新一轮金融人才的流动和结构性调整,也正推动整个金融圈格局生变。

“人才资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金融这类服务行业。”朱运德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在研究BAT行业对传统行业冲击时,他们发现,新的战略和行业在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匹配后,人才资源能成为行业发展强劲的推动力量。

事实上,长江商报记者统计多方数据发现,2016年3月底,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41.68万亿元,相比去年底约增加9.1%。目前已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24258家,而2015年1月仅6974家。

消费金融方面,央行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个人消费贷款额为171万亿元,2015年则直逼300万亿元。艾瑞咨询集团预计,市场容量预估未来5年将以每年20%以上的增速扩张。

在网贷平台上,据网贷之家的数据,今年3月份,全国网贷规模合计1364亿元,2015年,网贷规模突破1300亿元同比增长360%。2014年初网贷平台不过880家,而2015年末网贷平台数量已经增长到2595家。

“大量的新金融公司需要金融人才,而这些新金融公司目前才刚起步,培养自己的金融人才不太可能,传统金融机构就成了新金融行业的‘人才库’。”5月27日,有道金融CEO何萌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

反向刺激传统金融业市场化速度加快

“人才流动的积极意义,不仅是带来新金融板块的发展,而且会带来行业与行业之间的交流,刺激传统金融行业更为开放。”5月25日,中网国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文彬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沈文彬这位老银行人看来,传统金融的优势是在项目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员工道德上有更多的规范,对风险要求上更为苛刻,这是互联网等新金融体系应该学习的地方。但与此同时,银行体制难以改善,创新速度慢。“新金融的发展,会教会传统金融效率性要求,教会传统金融更复杂的技术手段,比如大数据征信系统对信贷的重要作用。”

在何萌等新金融机构人士看来,人才的流出等远不能对银行、券商等传统金融的业务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冲击金融机构内部变革的加速。“人才是一个加速器,既刺激新金融行业合规、专业发展,也刺激传统金融行业市场化速度和进程的加快。”

领英中国金融行业销售总监张宇亮认为,当下金融人才流动呈现跨界竞争、互联网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与银行、信托构建的传统金融文明不同,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新金融文明”正吸纳更多金融人才,重新解构了金融机构、贷款客户、理财客户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新金融文明”生态下,三者不再是“你予我求”的强弱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合作服务的平等关系。

“尽管类似诺亚财富这样的资管行业巨头已经出现,但实际新型金融业态还面临制度完善、内控等考验,目前对传统金融主要还是补充作用,竞争才刚开始。”曹啸表示。

细分市场和混业经营趋势日渐明朗

人才补充完成后,新型的金融或类金融机构虽然尚不能同“巨无霸”的传统金融进行抗衡,但市场细分趋势却渐渐凸显出来。

“拿消费金融来说,以前银行不能或者不愿意做的业务如大学生、蓝领等,新金融机构如分期乐、趣分期等,占领了这块空白市场并开始构建大数据体系。”沈文彬分析。

在供应链金融板块,此前银行等传统金融虽然有一定的开发,但京东、阿里以及一些行业巨头如五粮液(000858,股吧)、海尔、格力、TCL等均开始“触网”,抢滩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市场。

曹啸等金融人士表示,细分行业、细分领域会使得金融服务做得更细,风险把控上更为完善,更了解市场以及投融资者的个性化需求。

“如能争取到混业牌照,对传统金融会是一个好机会。”目前在深圳某公募基金工作的资深投资人士李云对长江商报记者分析,从股票到信贷、基金,混合制经营会带来金融市场的打通和客户产品体验服务提升。

何萌等人也表示,目前出现大资管的投资和财富管理概念,本身就是对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的融合,而不是在小范围进行一些业务的创新。“将客户所需要的一整套的产品服务的管理、财富管理,包括技术手段等进行更好地结合,不仅是融资类、财富管理类产品本身,风险管理、咨询、支付等附加的功能都介入到服务产品的环节当中。”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