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FOF为什么做不好?

来源:金融界基金 2015-12-10 08:17:27

摘要
当前的FOF发展缓慢,公管公没有起步,私管公步履蹒跚,MOM较为混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早期的绝大多数FOF没有做好。因此,无论是从管理人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当前FOF市场的发展。一、业绩差。早期的那些FOF,多数是券商管理的,银行、保险、其它私募机构也曾经

当前的FOF发展缓慢,公管公没有起步,私管公步履蹒跚,MOM较为混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早期的绝大多数FOF没有做好。因此,无论是从管理人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当前FOF市场的发展。

一、业绩差。早期的那些FOF,多数是券商管理的,银行、保险、其它私募机构也曾经管理过一些,但似乎很少有哪一家、哪一只能够做出很靓丽的业绩,赚的少,赚的慢,亏的时候不客气,等等,既伤害了投资者,还伤害了那些曾经的管理人对于FOF的评判和信心,更伤害了FOF的声誉。

二、极度缺乏研究。(一)中国基金市场上最早正式挂牌的专业化基金研究机构,2001年6月12日成立在某大券商,我就是其中最早的成员之一,稍后,才有另外几家大券商效仿,但过半数随后又消失了。

(二)2012年,基于某个特定的原因,我与国内的基金研究人员有过广泛深入的接触,人数近百,再次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对于国内市场的基金研究情况有了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即:很多机构根本就没有重视这个方面的业务,几乎都没有组建专门的、成建制的研究团队,基本上都只是在某个二级研究部门里安排一、二个研究范围可以覆盖到基金方面的人,职级都很低。

三、管理模式不对。(一)保险公司管理FOF,一般性的研究,就是把基金经理喊来,让他介绍一下最新的投资运作情况,这种做法,严格来看,是涉嫌内幕交易的。某保险资管高层曾经公开说过:我们从来不看基金的业绩排名。正是因为在内幕信息方面获取的极为便利,才使得保险公司的资管淡化了真正的基金研究,最终,淡化了自身的业绩。更何况保险资管历来就是偏好低风险的,若仅仅看收益率,的确不高,但这一切现在却又在另一个角度来说反证说明FOF不好了。比较荒诞!

(二)在券商的FOF方面,情况就更加多样化了,既有资管部门做FOF的,也有经纪业务部门做FOF的。一些相关人员其实不懂基金,或者说是只了解某小类基金的某些细节;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流程;组合中几乎都有一定数量的股票投资,这样的FOF其实都不能够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纯正的FOF;出于种种特定的背景情况,投资了很多新基金。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证券公司的FOF绩效考核机制也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即相关基金的分仓收入、尾随佣金等也都会被列入考核范围。当分仓收入、尾随佣金等被纳入了业绩考核范围之后,券商的总体收入是维持住了,但是,基于特定的资产管理行业规则和会计制度要求,这些收入是无法计入基金资产的,因此,表现在相关FOF产品的净值方面,就是其绩效不怎么样。绩效不怎么样,最终影响到了这些参与这对于FOF的认知、评价,以及继续发展的信心。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