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资本刘晓宁:再牛的投资人,也有能力边界
摘要 “听说母基金都是金主爸爸,那你们可以任性撒钱咯?”“母基金投资,照着榜单排名投不就行了?”“母基金挑选子基金,靠品牌?历史业绩?还是纯聊天?”今年母基金领域就像这个夏天一样,火热得一塌糊涂,相信不少小伙伴也对母基金有类似上述看法,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作为母基金的GP,平时都在思考些什么呢?小村资本
“听说母基金都是金主爸爸,那你们可以任性撒钱咯?”
“母基金投资,照着榜单排名投不就行了?”
“母基金挑选子基金,靠品牌?历史业绩?还是纯聊天?”
今年母基金领域就像这个夏天一样,火热得一塌糊涂,相信不少小伙伴也对母基金有类似上述看法,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作为母基金的GP,平时都在思考些什么呢?
小村资本合伙人刘晓宁在投资家网举办的“2017中国股权投资年会”上,对这些疑问统统做了解答。相信你看完,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First Choice不好用了”
管理母基金是不是没有专业的要求?比如行业有排名,照着刷名单就行了。我觉得完全不是,为什么呢?
第一,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在不断地变化,在变化里面我们处理的其实是非标类资产,因为是非标,所以它对专业度有极高的要求。
我不提名字,美国有一个原来很厉害的基金,排名前三吧,投了非常多优秀的企业。它有一次募集一支基金,但换了一个投向,结果那期的表现一下变成了美国所有基金里面垫底的了,为什么呢?这个市场在变化,环境在变化,所以你作为一个基金管理人,尤其是母基金管理人,你也要做出相对应的变化。
举个栗子,小村刚开始做母基金、选子基金的时候有个逻辑,叫什么呢?就是First Choice/第一选择。什么意思?就是让投资机构/投资者成为创业者的第一选择。
创业者很分散,上海、北京、广州、杭州哪里都有,投资公司人力有限,诸如基金的管理人、风险投资人,这些人数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扩张;每个人的工作时长也是有限的,一天工作12个小时了不得了。参照商场的“坪效”概念,咱们这个行业有个指标叫“时效”,你的产出取决于你的时效。
所以为什么强调第一选择?就因为投资人时间有限,很难去触及每个创业者,那么机构要把自己的名气做出来,业绩做出来,才会成为创业者的第一选择,让好的创业者自动来找机构,甚至能让创业者觉得“如果我在这个领域创业,我没有找XXX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融资。”
在那个时间点上,小村很强调First Choice,并且那个时候刷榜单是会有效果的,选择效应很明显。
但是这两年政府搞双创,它带来什么结果呢?创业者一下子多起来了。创业人数太多,反倒让那些头部基金和优质项目的匹配效率降低了。创业者基数太大,会形成一个类BBS的关系库,海量非优质的创业者会来找你,它会消耗你的有效时间、降低你的时效。
所以现在很多VC回过头来,又开始根据自己积累的人脉关系,也就是线下渠道找项目了。这时候再去刷白名单,它不一定是最有效的,而几年前小村当作很重要方法论的“第一选择”这个逻辑,今天可能也没那么好用了。
创业者:我要的是成功,不是估值
除了创业和投资的匹配效率变化,第二点重大变化就是投资正在变得越来越垂直化、行业化。
即使投资机构很有名气,但如果不懂某个细分行业、垂直领域,那么该领域的创业者也不找上门。很简单,因为机构不能提供最好的资源。作为创业者,他可能不是要最高的估值,他要的是——做这个事儿能成功,不然都是零,所以他要找一个可以帮到他的人,厉害的创业者几乎都会这么想。
所以创业者要找在这个行业里面有资源、最懂他的人,在战略和发展方面能提出具体建议的人,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创业成功概率。因此说,垂直化会带来很多评估投资机构的新的标准。
另外,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变化非常快,可能以前你投资了新浪,把新浪的曾经的商业模式研究得很彻底,但今天又有什么用么?门户网站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天的市场机会完全不同。所以母基金所面临的市场在不断的变化,这就要求专业的管理机构要有自己的方法论,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好下一个变化,成为下一个时代的赢家。
战略:母基金+并购
国内的并购市场会变得越来越活跃,即使面对一些监管限制,2016年中国整体的并购市场规模仍然超过了5万亿,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
如何帮助传统企业家、传统企业,通过并购手段全面提升传统产业面对未来的竞争力,以及如何帮助企业实现面向未来趋势的全面转型,小村认为并购会在这方面发挥很积极的作用。
个人因为并购、母基金都是过去这几年乃至未来几年、资本行业一个大的方向和趋势。比如说并购,我们都已经意识到传统的一些企业家,享受到的主要是上一个阶段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
但面对未来新的经济形势和国家战略,靠原有的内生性增长已经很难去适应,企业很多原有业务也出现了增长乏力或者下滑,现在都面临着一些转型的需求。借助并购的手段,企业能够跟代表未来趋势的新经济、新机会做一个很好的连接。
关于母基金,五六年前大家可能都不太清楚这个概念,但是今天看数据,中国母基金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万亿,虽然80%的机构、90%的资金来源都是政府或国有背景,但并不妨碍母基金成为一种日益普及的家族财富配置手段。同时,母基金机构化也是必然趋势,即通过机构化、专业化的运营,来更好地挑选出有超额回报的基金。
那如何把母基金、并购,这两个方向、这两个趋势、这两个资本领域比较大的红利结合在一起?如何建立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帮助传统企业、家族更好地发展,实现产业转型、财富增值保值?这是我们正在思考和努力在做的事情。
再牛的投资人,也有能力边界
小村母基金具体是怎么去投子基金的呢?小村的同事每天都在研究,构建我们自己的方法论。
第一是研究趋势,举一个例子,前几年大家说互联网+,当时小村的判断是什么呢?我们看到,整个系统从宏观到中观,整体确定性都在增强,在这么一个大环境里面大家会思考:未来比较大的机会在哪里?
其中一个就是场景+Application。我们看到年轻人正在快速变化,如果把年轻人的思想比作一个操作系统,我们发现这个操作系统的底层基础在快速切换。人类的需求看似很多,新的内容会创新成产品,大的流量会汇聚成渠道,但在新的“操作系统”下面,即使内容和渠道不断迭代,人类的需求还是归结到“衣食住行玩”。
有了对趋势的研究,我们就去找谁在这个打法里面,有积累、有资源,最后小村“探寻者”母基金投资了金沙江、熊猫等明星基金。虽然我们上一期母基金规模不大,但映客(直播)、ofo、摩拜、共享充电宝等等这些风口都覆盖到了。
所以我们非常注重研究趋势,比如目前正在关注的医疗健康领域,在这个方面找机会,是因为它符合头部效应和幂次定律,而且生命周期比一般的服务/产品更长。具体不详细展开了,总之小村是依据自己对行业的理解和方法论,去投资看中的基金。
第二个就是我们要识别出这个团队的能力圈,每个GP有他的能力边界,每个人都有能力边界,人类有认知边界、能力边界,我们不是要找名气最大的GP,而是要找到跟潜在趋势相匹配的基金管理人。
我们不太在乎基金的名气,也不特别关注基金拿了哪个奖,而是在尽调基金的时候,花更多时间去聊方法论,去聊基金管理人在这个行业里的打法,然后明确这个GP是否就是未来的独角兽猎手、是否能帮我们赚取更好的投资收益。
我觉得目前很多人做投资需要明确,今天投资的常用结构,本质上就是一种信托,不管资金来自政府还是家族企业,这里面的核心就是信任,你必须拥有自己的方法论,才能锻造核心竞争力,才能帮出资人把钱管好,不辜负这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