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严重了 现在买两种房子危险!

来源:麻袋理财 2016-08-15 10:44:27

摘要
【楼市现状和走势如何?】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楼市经历了上半年的升温后,楼市趋缓、地王频现、限购限贷、杠杆风险等成为房地产业的热点问题。日前在海南举行的2016博鳌房地产论坛上,与会人士就此发表了各自的看法。热点一:房价会否继续上涨?“今年上半年出现的部分城市房价新一轮上涨不可持续,下半年或将下降。

【楼市现状和走势如何?】

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楼市经历了上半年的升温后,楼市趋缓、地王频现、限购限贷、杠杆风险等成为房地产业的热点问题。日前在海南举行的2016博鳌房地产论坛上,与会人士就此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热点一:房价会否继续上涨?

“今年上半年出现的部分城市房价新一轮上涨不可持续,下半年或将下降。”新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欧阳捷说。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刘建伟表示,6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环比上涨城市数继续减少,涨幅继续收窄。

数据显示,6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分别有55个和48个,分别比上月减少5个和1个;下降的城市分别有10个和14个,分别比上月增加6个和1个。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55个城市里,有33个城市的涨幅比上月收窄;最高涨幅为4.9%,低于上月0.6个百分点。

据测算,6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环比综合平均分别上涨1.8%和1.2%,分别比上月收窄0.1和0.2个百分点。分城看,一线城市环比涨幅比上月略有扩大,二三线城市环比涨幅持续收窄。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几个月来,房地产销售保持较高增速,但在经历回落过程;房价涨幅有所放缓,楼市分化较为明显。

谈及未来房地产市场的走势,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顾云昌表示,预测下半年将会比较平稳,增速会放缓。“由于房价已经到达周期高位,明年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将出现负增长。”

对于房地产下行趋势的判断,全联房地产商会创会会长聂梅生也表示认同,她认为上半年房价涨幅已形成阶段性高点,未来整个市场趋缓已成趋势。

热点二:“地王”频现背后有何风险?

地王频现成了上半年房地产市场的一大特征,全国50个主要城市冒出200余宗“地王”。与会人士认为,这场“地王盛宴”背后的风险值得警惕。

“地王项目未来能否赚钱,要看货币政策是否会收紧。”迦南资本合作创始人、建银精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东表示。

对于地王频出现象,经济学家向松祚说,这说明中国房地产不够健康,目前北、上、广、深、杭均价已经接近5万元,购置100平方米房产需500万元,超过其高薪阶层年收入的10倍,房价收入比过高。

“现在是没买到地纠结三天,买到地纠结五年。”旭辉控股董事兼主席林中认为,未来5年,北上广深房价难以覆盖现在的地价,近来在这些城市买地如果要想有钱挣,压力不小。

热点三:楼市调控是否更严?

就在与会人士就“如何看待二线城市限贷限购”讨论之际,二线城市“四小龙”中的两个先后发声:南京宣布在南京购买二套住房首付将不低于35%,土拍网上竞价达到最高限价90%时,该地块所建商品住房必须现房销售。苏州当日也规定首套未结清二套房首付比例上调,外地人买二套房要交1年社保。

南京上半年房价飙涨,6月新建住宅均价同比涨幅高达29.7%。

欧阳捷表示,二线热点城市出台调控政策,目的是解决房价过快上涨的问题,同时控制地价的快速上涨,两者相辅相成。

中国房地产协会原副会长朱中一也表示,中央提出抑制资产泡沫,预示着热点城市将严格实施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以抑制房价、地价非理性上涨。南京、苏州通过限购、限贷等政策,力求降低房地产市场的杠杆率,抑制投资需求,呼应中央的“抑制资产泡沫”政策。

不过,此前合肥等城市的限贷政策被称为“最严楼市限贷”引发争议,有人认为行政手段干预过多。顾云昌认为,限购、限贷等政策是不得已而为之,是短期行为。

“当市场下行了,这些政策也没必要再执行。”顾云昌说,房地产市场还是应回归市场手段来调控,行政手段为辅。

热点四:杠杆风险到底大不大?

“中国居民购房加杠杆的速度过快。”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巴曙松在论坛上说。

巴曙松表示,从他的研究来看,我国居民购房杠杆率从2005年的17.1%猛增到2015年的39.9%,2016年这个数字估计会上升至44%。每一轮房价的上涨,都伴随着居民购房杠杆率的提升。

“通过交易杠杆大致评估后发现,新增的房贷销售比处于高位,上涨空间有,但不宜有太乐观的预期。”巴曙松说,中国的新增房贷的销售比从2011年以来持续上升,2016年上半年高达43%,而50%左右被认为是居民新增房贷销售比比较高的水平。

与会人士认为,“首付贷”等杠杆产品应该被重点关注,否则会引发一连串的负面效应。

当谈及接下来是否会实行降准、降息等政策时,经济学家、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认为,现在都在强调回归中性,回归中性意味着不扩张、不收缩。

【货币与房地产:衰退式膨胀】

人口老龄化和流动人口负增长,表明房地产泡沫迟早要破,只要存在市场,且作为一个相对自由的市场,价格波动就难以人为控制;本币贬值将是渐进的,因为汇市还不能真正称之为市场,政府具有强大的调控能力;股市泡沫的危害相对较小,投资者早就有风险承受力,如今杠杆率已经明显降下来了,在从严监管之下,投机性资金减少了,目前楼市去杠杆的过程中,部分资金会流向股市,存在偏弱的跷跷板现象,故中国股市的高估值现象长期存在。

中国经济下行趋势未改,如果弱化稳增长目标,则有利于结构性改革推进。在全球货币膨胀的时代,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在中国恐怕更难行得通,要应对过去为稳增长、持续超发货币而堆积起来的各类资产泡沫,估计会推行“有管治的市场经济”模式。

这两年来,中国的出口负增长,但顺差却在扩大,原因主要是内需减少及价格下降导致进口额减少的幅度更大。于是,学界把这种现象为“衰退式顺差”。与此同时,这两年货币泛滥与房价暴涨也成为全社会热议的话题。我认为这轮看似迅猛的货币与房价的膨胀,却有强弩之末的感觉,是否可称之为“衰退式膨胀”?

【“衰退式膨胀”的结局会怎样】

前不久的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到要“抑制资产泡沫”,因为任由资产泡沫膨胀,其结局肯定是泡沫破灭。但要让泡沫逐步消退,就必须来控制货币总量,避免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上涨。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加大金融监管的力度就是为了抑制金融投机和金融泡沫。

资产泡沫究竟是指什么资产呢?除了房地产之外,债券、股票等大类资产也都存在泡沫。至于其他的小类资产,可能泡沫更大,但由于影响面有限,所以就不在重点监管之内,如古玩、艺术品等。从资产的体量看,房地产显然最大,如全国城镇住宅的总市值,估计在120万亿以上,超过A股总市值的两倍。至于债券的泡沫,我的理解,主要是指非金融企业发行的信用债,目前余额大约15万亿左右,位居全球第二,也不算小了。从2014年国内市场打破刚兑至今,信用债总共违约金额在376亿元。其中今年大半年的时间,违约金额几乎已是前两年的2倍之多。

从以上这些数据中大致可以判断,房地产的泡沫应该是目前资产泡沫中体量最大的泡沫,且房企的杠杆率本身就很高,居民房贷加杠杆上升的速度很快,房地产泡沫一旦破灭,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冲击会非常大,同时也会影响到钢铁、水泥、有色、化工等相关产业。因此,政府要管治的重点应该是房地产。从最近几个房价涨幅较大的城市重新限购或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等举措看,似乎也印证了我的这一判断。

如果按权威人士的说法,“货币不要再扩张了,因为边际效应递减;股市、汇市、楼市要回归到各自的功能定位,尊重各自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作为保增长的手段”,对此,我的理解是:今后货币政策回归中性,M2增速不是非要达到13%不可,股市和楼市都不再去刺激,不要为了保增长而放弃调结构。

因此,我对于今后资产市场的结局的判断,基本上和过去的判断一样:房地产泡沫迟早要破,因为这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市场,只要是市场,价格就难以人为控制;本币贬值将是渐进的,因为汇市还不能真正称之为市场,足够多的外汇储备及资本项下的管制,使得政府具有强大的调控能力;股市泡沫的危害相对较小,投资者本身就有风险承受力,目前主要是杠杆率降下来了,投机性资金减少了,在对房地产市场去杠杆的过程中,楼市的部分资金会流向股市,存在偏弱的跷跷板现象。因此,我仍坚持过去长期以来的判断,中国股市的高估值现象长期存在。

如果今后弱化稳增长的目标,则对于调结构是好事,这样一来,下半年经济下行的速度会加快,但在既无通胀,又无失业压力的情况下,经济下行不正是配合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的合适条件吗?

在全球货币膨胀的时代,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在中国恐怕更难行得通,要应对过去为稳增长而堆积起来的各类资产泡沫及超发的货币,估计会推行“有管治的市场经济”模式。即要对过去西方国家要求新兴市场推进的放松管制做反思,为了防范爆发危机,唯有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管制。

【警报 这两种房子最危险!】

目前国家正在全力推动楼市去库存,所以“商品房待售面积”的数据非常重要。从去年12月以来,商品房库存量的确有所下降,但跟去年6月相比,仍然出现了显著的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7月新开工面积比去年6月上升了将近四成。所以,随着楼市开始降温,未来几个月中国房地产库存量将继续反弹,最终全面超过去年年底的水平。

可以发现,商品房中,住宅的库存量去年12月见顶之后,到2016年6月和7月有所降低。但如果你看一下“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就会发现库存是直线上升的。也就说,这轮房地产政策牛市对住宅还有点作用,对“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完全没有作用。

“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是房子里的奢侈品,跟城市繁华程度成正比。但即便上海这样的城市,都开始全面限制商业办公用房了,至于成都、沈阳这种二线城市已经全面过剩,空置率大增。虽然国家允许改变用途,但这个办法也只能对有人口增量的中心城市有用,对于连住宅都过剩的城市,基本上没有用。

风险之所以巨大 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前几年住宅限购,开发商弄出了大量的商业办公用房,远远超出了城市需要。地方官员追求城市的外表光鲜,盲目上了很多这类项目。商办用房不同住宅,不是刚需,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

第二,互联网解构了商铺的需求和价值,大量的“提袋消费”(比如服装鞋帽、小家电等)转到了网上,只余下了生鲜消费和体验式消费(比如电影院、溜冰场、游戏厅、培训)。

第三,多数城市允许在住宅楼里注册公司和办公,这让纯写字楼的需求也不断被分流。

总之,“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已经成为当前最危险的物业,在北上深,不仅办公楼跟住宅出现了价格倒挂,甚至商铺都开始跟高档住宅价格倒挂了。我们只能叹息一声:这世界变化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