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教科普】用经济学思维和世界相处
摘要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人生发展结果遵循着人性和大众心理的规律。1/「经济人」的估算说到经济学,有一个基本假设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经济人」。所谓经济人,既每个人都会根据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有的学说会加上一些不择手段、不考虑社会公共利益等前缀,也可以定义为他们会在法律和公德的约束下追求自己利
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人生发展结果遵循着人性和大众心理的规律。
1/ 「经济人」的估算
说到经济学,有一个基本假设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经济人」。所谓经济人,既每个人都会根据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有的学说会加上一些不择手段、不考虑社会公共利益等前缀,也可以定义为他们会在法律和公德的约束下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那些完全不顾自己、一心只为他人、以慈善和社会进步为人生宗旨的圣贤之人也涵盖在内。
那么,谁不是经济人呢?谁会不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呢?
有人做过一个关于驾驶技巧的访谈调查,接受问询的人当中,足有80%的比例都认为自己驾驶技巧是高于平均水平的。几乎百分百的人都认为所有人都是经济人,其中当然包括他自己,而事实上大多数人都只是自以为是经济人而已。
他们不是经济人的原因,一是未必懂得如何做经济估算,二是懂得了经济估算却仍不愿按照估算结果行事。
有两件完全一模一样的工具,一件卖80元,一件卖90元。
每个人都说自己是经济人,都知道买80元的。
如果80元的只能用两年,而90元的可以用三年,怎么选?
又如果这是一项专用工具,你只需要用到它两年,怎么选?
如果这项专用工具自己不用了还可以租给别人,每年收租20元,怎么选?
再比如,80元的工具要一次性付清,90元的可以分三年免息分期,安全的收益水平是5%、10%、15%,不同的情况怎么选?
涉及到的因素越多,问题越复杂,懂得经济测算的人越少。作为社会大众、消费者,很多人会犯晕,这也是无数商家的促销技巧所赖以存在的理由,总有人觉得自己经济了、占便宜了,而总是会忘记「买的不如卖的精」这句老话。
作为职场人,是否懂得测算就是基本的职业素养。而且,更多的影响因素不是作为明确的题目给到你的,要去发现和思考那些并不明确、却能影响判断的因素,能否看到被别人忽略的因素、能否捕捉到关键因素、能否给出准确判断,就是区分「经济人」水平层级的分界标准。
而有时,即便你懂得了测算,也依然做不出经济人应有的选择。
有一个经典问题:如果有两个选择,选A可以立刻获得100万元,选B有一半的机会获得1亿元、而另一半机会则是分文不得,请问你会怎么选?
每个具备一定常识的人都知道,选项B的期望价值是5000万元,但问题是这个期望价值是根据概率算出来的,这个所谓的期望价值似乎看得见摸不着,运气不好就是啥都没有。
而且这个题目在数值设置上非常刁滑,100万这个额度已经可以让大多数人极大地改善生活,一边是唾手可得的小富即安、很具诱惑,另一边是理性判断的价值最大化,而实验结果正如其所愿,接近八成的人选择了A,心甘情愿被理性的正确答案所嘲笑。
这是人性与大众心理经常会战胜经济人理性的真实写照,也契合社会的现实。在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二八定律」总结的就是这个结果。
八成人在做选择的时候只会从自我角度处罚,都下意识地把这当成是仅属于自己的机会,而事实上机会对所有人都是均等的。
如果告诉你,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做这个选择题,而且八成的人都选择A,那么你其实仍然和绝大多数人一样,生活几乎不会有任何改变,你还会这样快速果断地选择A吗?
你和身边张三李四、和几乎所有人都同样多了100万,你认为你预期的生活改善程度会达到吗?物价、房价不会同步上涨吗?你预想的那种优越感不是荡然无存吗?当你意识到这个情况,或许会有更多一些人选择B吧。
和实验结果一样,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人生发展结果也遵循着人性和大众心理的规律。
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宏观的意识和理性的坚持,他们都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做着看起来尽可能安稳的、确定的、貌似有利的选择和行为,而最终一生泯然于众生;只有少数人跟随着理性、克服了恐惧,其中一部分超越了大众;当然,也有一部分会承受到并无所获的风险。
可是,生活中的选择机会又何止一次呢?如果你能坚信未来的机会、坚守经济人的理性,你的长远人生就会向期望价值逐渐靠拢,不是吗?
2/ 克服「懒」
做一个拥有经济学思维的经济人,有了理性思维能力还不够,因为经济学从来不是为单个人而存在的科学,最少是两个人的交易,逐渐增多参与者直到最后是国家乃至世界的运行。
所以除了算自己的账,你还需要从他人、从整体、从社会的角度去看,很多时候会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结论,看到和你的常识与直觉所告诉你的完全不同的结果。
培养真正的经济学思维,首先要克服的是「懒」,懒得仔细想、凭感觉做决定,那样的人可能永远都碰不到经济学的边。
比如有这样一个问题:汽车原来一加仑油能跑12英里,经过改良以后能跑14英里;摩托车原来一加仑油能跑30英里,经过改良以后能跑40英里。请问同样跑10000英里,帮谁改良能省更多的油?
凭感觉,12到14才提高了六分之一,30到40可是提高了三分之一,提高得多当然摩托车能省更多油,这还不简单吗?
但是当你排出算式一算,10000/12-10000/14=833.33-714.28=119加仑,而10000/30-10000/40=333-250=83加仑,汽车改良能多省36加仑油。
类似的情形在很多统计中都会让你受「骗」,尤其是在你不以为然的时候。
另一种懒,是轻信。在互联网时代,有很多信息都是没有过程或者很少有过程、而直接给出结论的,例如在知识付费领域就有大量一分钟、三分钟的信息输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只能给出结论,就算有分析过程也是最简单的。
有很多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直觉和好恶去认同或者反对某个结论,从来不会去进行相关阅读和学习,也不会去看那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
所以有很多人都只是将一些结论性的名词或知识点当成了妆点,我称之为「知识配饰」,显得自己懂得很多而其实并不真正了解。
3/ 跳出自己,跳出局部
培养经济学思维的第二个要领,是跳出自己、跳出局部,从他人、从全局角度看问题。
举例讲,高层住宅的电梯维修费用该怎么筹措?低楼层的人说,我们可以不用电梯的,而且用起来损耗也少,应该高楼层的人多出钱才对。
然后又有人说,不仅要看楼层高低,还要看家里多少人,我家只有一个老人、还很少出门,多出钱也不合理。而从经济学思维的角度,这既然是一个全体住户的问题,就要从全体住户的整体效益角度考虑。
有一个名词叫交易费用,也就是说为了形成结论所付出的时间、沟通成本以及电梯潜在的危险等都是本次交易的费用,如果远超可能出现的上下差异,就应该选择最简单的方式解决。
所以,经济学思维就是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去看两个人、更多人之间相互的问题,同样,不能用一个人、一个部门的角度去看企业战略,也不能从一个企业、一个地区的角度去看国家政策。讲多大的问题,就要考虑多大的范围。
4/ 看到的未必是事实
培养经济思维的第三个要领,不能以为看到的就是事实。
同一家医院同一个科室有两个医生,其中一个治疗的治愈率比较高、死亡率低,另一个则相反,哪一个医生的医术更加高超?
事实不是已经摆在眼前了吗?其实不是。
有经济思维的人会追问一句:病人是随机分配的吗?如果病患随机分配,这个结果可以令人信服。
但是,有很多时候那些疑难病患会主动去挑选医术更高的医生就诊,于是小毛小病都在那位普通医生手里得到了解决,而优秀医生却经常碰到无力回天的重症,所以你看到的事实与真正的事实有可能恰好相反。
5/ 眼见的结果未必是结果
而第四个要领就是,不能以为看得见的结果就是结果。
劳动法规定和保护了对劳动者的各项权利,所以那些克扣社保、加班不加钱的现象都会被举报,你以为看得见的结果是企业规范起来、劳动者愉快起来。
而事实上的结果是,只要企业运营和收益不匹配、用人规范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匹配,企业一定会找到各种办法去变相应付,如果监管过紧只有裁人、收缩,普遍劳动者最终仍然看不到愉快的结果。
与之相对比的,克林顿时期曾经试图推出关于大学生实习的法案调整,要求那些华尔街机构和大企业必须给到实习生足够好的待遇和留用比例,认为看得见的结果就是避免了大公司免费压榨实习生。
然而最快声明表示反对的并不是大公司,而是大学生,因为他们看到了实习通路萎缩的前景,而之前只要自己够优秀,实习期被压榨的损失还有可能在以后入职补回来。
要时刻避免自己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错误,你以为解决问题最直接的做法很可能根本不能解决问题,你想看到的结果完全看不到,还可能带来更多你事先想不到的问题。
6/ 克服肤浅的道德感
最后还有一个要领,也是最难的一个,有时你需要挑战道德立场。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政策,凡是在其他国家经商或者游历的人,看到流落在外的鲁国人要把他带回来,国家会给到补助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很得意地向老师说,我带回来了很多流落的同胞,而且我认为这是善事,我根本没有向国家去领奖励。
孔子一听,非但没有表扬反而将子贡训斥了一顿:你做得大错特错!其他人看到你这样做,也会不好意思去领取奖励,然而没有奖励的话又实在没有更多的动力去做,于是会有更多鲁国人得不到带回国的救助!
从经济思维看,很多事情是可能会与道德感相违的,但是如果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人人都有经济思维,其实社会道德和秩序反而会逐步趋善。试图以道德高度去挑战经济人本性,几乎就不会有成功的。
到发生灾难的地区去高价卖食品饮水该不该骂?经济学家的答案就是:不应该。能卖高价,说明食品和饮水短缺,短缺导致价格上涨是合理的经济现象,而你要是把他们骂了、抓了,结果没人去卖了,饿着渴着的仍是受灾群众。
不骂不抓,会有更多试图赚钱的人赶过去,供应上去了、自然就卖不成高价了。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的思想境界会普遍提高,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慈善和公益中去,能卖高价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这是经济与道德正向自然推动的路径。
类似于前面提到的劳动保护法规能不能保护劳动者,还有网约车和顺风车是该批准、默许还是高强度兼管,慈善的参与方式是不是该宣传大额捐赠者、是不是该批判「人均十元百元就好」的言辞,房屋的限价限售有没有稳定住房地产市场,车牌的拍卖方式是不是公平、是不是对普通人有利等等,很多事情通过经济思维得出的结论,却是和站在道德高地上的讲话的人不一致的。
作为职场人要有自己的判断,尤其是在你自己的职业领域,你的所作所为要符合你经济思维的判断,你要相信它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能左右群体道德,而你需要克服某些肤浅的道德感,未来的事实结果会证明经济思维的正确,包括对道德的正面影响。
这些要领,是要职场人都能形成经济思维,让自己的行为产生更好的作用,从而自己获得更大的收益。
在这个过程中,最大的敌人就是直觉。直觉是基于过往经验而形成的,而每个人的过往经验其实又都很有限,错误率是很高的,更何况一直依赖直觉的话,也就不会有新的经验出现,而职场的道路也没有了进步的空间。
和直觉相抗,就要抗击懒得想、懒得探明究竟,就要抗击只从自己一个角度看事情的本能,就要抗击接受简单事实和简单结论的便利和舒适,还可能要抗击自己内心的那些流于浅层和表面的道德感。
但职场人进阶,首要的事情就是改变思维,比提高技术和管理能力什么的排在更前面。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基于审慎的态度做出自主决策,风险自担。
文章及图片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