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融基金股债业绩双落后 “一拖多”严重人才短板暴露无遗
摘要 2017年的结构性牛市彰显了公募基金的专业选股能力,大量产品取得丰厚回报,收获了投资者的信赖。不过,业内也不乏“后进生”,投资能力尚有欠缺。近日,《投资时报》携手标点财经研究院通过对Wind资讯海量基金数据统计、研究,联合编制出“2017中国基金业黑榜”。榜单显示,中融基金旗下主动管理的权益类平均收
2017年的结构性牛市彰显了公募基金的专业选股能力,大量产品取得丰厚回报,收获了投资者的信赖。不过,业内也不乏“后进生”,投资能力尚有欠缺。
近日,《投资时报》携手标点财经研究院通过对Wind资讯海量基金数据统计、研究,联合编制出“2017中国基金业黑榜”。榜单显示,中融基金旗下主动管理的权益类平均收益率为4.28%,偏债类基金平均收益率为-0.2%,分别排名第79和第86,均处于行业下游,进入“黑榜”名单。
从中融基金的产品布局来看,分级基金的比重较大,这是因为在分级基金火爆的2015年,该公司在此领域大举发力、密集发行。但是,随着监管层发布新规,要求公募基金不得再发行分级基金,中融基金被迫走上转型之路。成立时间仅有4年多的中融基金,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主动投资成绩也不够理想。
主动管理能力不足
《投资时报》在统计中剔除了分级基金和被动型基金,中融基金纳入统计的主动权益类产品有13只,其中仅一只产品的收益率跑赢行业平均值11.57%。Wind数据显示,中融产业升级2017年收益率为22.31%,在1363只灵活配置型产品中排名第152。
其他12只产品收益率都低于10%。中融强国制造、中融新经济A、中融融安、中融竞争优势、中融新经济C、中融新机遇收益率都低于5%,中融量化多因子A甚至亏损16.16%,在504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排名第493。
从这些产品季报中的持仓情况看,年初大量持有中小盘股,没有抓住消费、金融等白马股的上涨风口,或是整体业绩不佳的原因。
若将时间拉长,截至2017年底,中融基金有四只产品成立以来业绩亏损,包括中融竞争优势、中融新经济C、中融新机遇、中融量化多因子A。
从偏债基金来看,中融基金旗下纳入统计的主动型产品有12只,其中有7只2017年获得负收益。中融稳健添利垫底,去年收益率为-3.97%,其他亏损产品包括中融融信双盈A、中融融丰纯债A等。
随着分级基金规模逐渐萎缩,曾经在此领域大力投入的中融基金开始调整船头,转向主动权益类产品,不过,转型的道路并不好走,目前的管理业绩与行业优秀者还有较大差距。
基金经理“一拖多”
成立于2013年的中融基金,截至去年末,公募管理规模为513.27亿元,在全部122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47。其中权益类资产仅有99.03亿元,排名第55。
对于中小型基金公司来说,人才短缺是困扰整体管理能力提升脚步的主要问题,中融基金同样不例外。
据Wind统计,中融基金旗下共有75只产品(份额分开计算),但基金经理只有15位,这就造成了较为严重“一拖多”现象。比如赵菲参与了16只基金的管理,李倩参与了20只基金的管理;再比如王文龙,不仅管理债券基金,还同时管理灵活配置型基金,兼顾权益和固收。
因为人手不足,该公司也起用了一些年轻基金经理,比如中融新产业基金经理姜涛和吴刚,前者基金经理年限只有两年多,后者则在2016年10月加入中融基金,去年11月刚开始管理基金。
2017年中融基金发行了20余只产品,但截至年底,有近半数收益为负。充实资深基金经理、提高投资能力和产品业绩,成为该公司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