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 寿险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 2020-02-26 07:01:00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系统性的,与经济高度相关的寿险行业面临冲击也在所难免。但风险与机遇相伴,在系统地梳理人身险公司短期在资产、负债等方面的风险以及长期机遇后,笔者坚定地认为,短期有“危”,长期有“机”,疫情之“危”不会打垮行业,只会加速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供需基础仍然稳固长期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系统性的,与经济高度相关的寿险行业面临冲击也在所难免。但风险与机遇相伴,在系统地梳理人身险公司短期在资产、负债等方面的风险以及长期机遇后,笔者坚定地认为,短期有“危”,长期有“机”,疫情之“危”不会打垮行业,只会加速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

  供需基础仍然稳固

  长期发展前景可期

  促进全民风险教育进一步激发保障需求。疫情映射了人身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短期情绪积累催生保障需求。新增患病人数、死亡人数以及一些家庭的真实故事,最客观地展现了人身风险的无情以及以家庭为单位管理好人身风险的必要性,保障性需求的咨询明显上升。与此同时,疫情发生以来,各家保险公司不仅为医生群体及家属捐赠保险保障,很多公司还积极回馈客户,在原有产品上扩展新冠肺炎责任,提供针对新冠肺炎免等待期免赔额等优惠,彰显了人身险的价值。综合供需两方面改变,家庭风险管理需求的萌发将有力地促进寿险等保障型产品的发展。

  推动人身险交易习惯的变革和供给侧创新。近年来,虽然互联网保险业务得到了蓬勃发展,培育了过千万的线上保险消费人群,但总体看,大额、期交人身险靠代理人拜访销售的模式未有改变和突破,线上线下融合进度不尽如人意。同时,由于照顾不同渠道间的利益,很多公司仍然难以迈出突破的一步。当前,隔离管控等措施使人身险线下销售场景几乎消失,倒逼人身险公司尝试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模式销售展业,同时,疫情也使客户理解和适应这些新的尝试。

  加速保险技术端转型升级。当前,在人身险行业科技化转型升级的大方向上,各家公司都能够认同。但由于涉及到巨额的研发投入、IT信息系统建设和改造投入,在如何平衡短期业务发展和长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同公司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然而,疫情发生以来,线上建设较强的公司依托云平台、视频会议等基本可以保障远程办公与实地办公效果相当,而信息化水平较弱的公司则面临很大压力。另外,本次疫情倒逼一批新技术和新模式走向舞台,如线上培训、智能核保和理赔以及智能营销等。疫情过后,证明过实力的保险科技项目将从后台储备走向公司运营的舞台中央,从而推动行业技术升级。

  大健康战略面临政策机遇期。短期来看,疫情带来了巨大的新生医疗需求,一批人身险公司开发的大健康产品和服务,有力地支持了疫情防控工作,赢得了市场认可。比如,“平安好医生”向民众开放抗“疫”义诊,既有效解决了感冒病人害怕交叉感染的恐惧,也调动了异地的医疗资源,缓解了局部地区居民看病需求和紧张的心理。相信疫情过后,互联网医疗相关企业将迎来发展契机。此外,远程医疗、人工智能、医疗大数据技术的革新也将助力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发展,而在这些领域预先布局的保险企业将进入收获期。

  痛定思痛找短板

  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

  此次疫情给社会方方面面带来的冲击是深刻的,就人身险密切相关领域而言,则应从社会、行业和公司三个层面深刻总结并进一步深耕。

  首先,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治理中的风险管理作用。作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次疫情治疗费用主要来自于国家、地方财政以及社保。与国家的高额支出相比,人身保险行业实际负担较少,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有限。据sigma统计,2018年全球灾害造成的总经济损失估计为1550亿美元,保险覆盖790亿美元,占比超过50%,对减轻巨灾风险作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建议从三个层面强化商业保险在社会治理中的风险管理作用:一是强化商保与社保的融合。鼓励多种模式的大病保险合作机制,发挥商业保险的技术优势和主观能动性,提升现有健康险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二是强化再保险风险转移机制的建立。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在农业、地震等自然灾害基础上,拓展至传染病等人身巨灾风险,推动风险分散。三是鼓励再保险领域金融创新,创新巨灾风险证券化等手段,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募集相关资本,提升风险抵御能力。

  其次,强化人身险行业的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在防控疫情工作中,保险作用更好的发挥,需要突破现有保险产品责任的局限性,从更深层次说,覆盖面不足的根源是行业基础数据的缺乏。目前,行业数据的问题核心是孤岛问题。比如,行业内数据与行业外数据沟通不足,从而不同行业数据处于各自孤岛之中;行业内各家公司数据共享不够,从而形成了行业内的孤岛;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基础数据质量不高,从而把数据变成了功能单一的孤岛。

  当前推进中的重疾表修订行业项目,显示了数据共享的价值,因此,建议推动行业内基础数据共享,规范行业数据标准,推进沉睡数据的整理和清洗。同时,积极打通商保和社保的共享。推动数据挖掘技术与数据的融合造福于民。另外,利用商业保险的活力,夯实大健康领域的数据标准。尝试推动医疗数据统一和整合,深刻研究疾病发生率、疾病谱演变以及趋势,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最后,深化人身险和大健康产业融合满足社会多样化健康需求。本次疫情显示出了现有公共医疗资源的不足以及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性。从发达国家看,为弥补国家公立医疗体系的医疗资源紧张,一般还拥有由商业保险支付支持的私立医疗体系为公众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如美国凯撒集团、蓝十字计划签约私立医院网络等。

  因此,建议鼓励人身险公司加快发展民营医院,积极引入新型医疗、药品,弥补单一公立医疗诊疗体制的缺陷,解决短期大健康产业供给不足问题,强化医疗设施基础建设,平时可以服务多样化的医疗需求,自负盈亏;在紧急时段,征用民营的诊疗、药品配送系统又可以服务国家,为民服务,为国担当。

关键字: